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颈面部血管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诊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面部血管病变的血管腔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对152例颈面部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2例颈面部病变患者中,82例颈、椎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者,81例一次性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对42例颈面部肿瘤性病变成功地进行了靶血管双重栓塞治疗,对16例颈面部蔓状血管瘤成功地进行了靶血管分次完全填充栓塞治疗,7例颈面部假性动脉瘤和5例颈髓血管畸形者均获得了成功的常规介入治疗.[结论]血管腔内介入诊疗是颈面部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和俄手术治疗,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 48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其面积狭窄百分率,以狭窄程度最严重处为准,表现为轻度狭窄者3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21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 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狭窄程度,有利于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低场开放式磁共振仪外周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成像方法的改进;评价其在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患者同时接受低场MRA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并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1例病例共观察了148支血管,MRA发现37支血管狭窄或闭塞,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共发现33支血管狭窄或闭塞。与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对照,MRA检查对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87.9%,特异度为93.0%。经统计学分析MRA检查与DSA或静脉血管X线造影检查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场MRA能了解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的程度、位置,对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行MSCTA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和/或手术治疗,所有MSCTA检查均行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48例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其面积狭窄百分率,以狭窄程度最严重处为准,表现为轻度狭窄者3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21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狭窄程度,有利于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有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血管造影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MSCT动脉造影诊断下肢动脉病变10例,8例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例为下肢动脉急性栓塞。其中4例行DSA检查,结果与MSCTA相符。MS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病变12例。4例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6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MSCTV未见异常。其中6例行DSA检查,4例结果与MSCTV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与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脑血管性病变,分析对照MRA(包括MRI)和DSA影像结果。结果病变包括动脉瘤22例,血管畸形15例及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9例。MRA对42例做出正确诊断,总检出率为91.3%。其中动脉瘤检出率86.4%,动静脉畸形85.7%,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00%。3DTOF法MRA可较满意显示脑动脉血管主干或分支病变,PC法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增强扫描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具有安全、可靠和准确等优点,是很有价值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中下肢动脉造影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比剂跟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36例次对比剂跟踪DSA检查,通过造影床的两次移动,先摄取注射对比剂前的下肢影像,再摄取注射后的血管图像,两者相减,得到整个下肢连续的动脉减影图像,并同7例次传统对比剂分段DSA检查比较,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DSA检查均获得成功,对比剂跟踪DSA检查结果中,34例次造影图像优良,2例次采集的图像有移动性伪影;全部患肢均存在胭动脉以下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23例合并股浅动脉重度病变。结论利用对比剂跟踪DSA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糖尿病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肺间质性病变肺血管损害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探讨在肺间质性病变中肺血管报害的不同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材料和方法:应用肺间质性病变的动物模型,对其进行HRCT、MRI、DSA肺动脉造影检查和妥拉苏林试验,并和组织病理学对照。结果:HRCT表现有肺小叶间隔样结构增厚和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及僵直、走行不规则等。MRI表现为肺血管走行、分布不自然,周围有信号异常。DSA肺动脉造影表现为肺血管纤细、缺失和呈残根状,妥拉苏林试验提示肺动脉对药物反应的顺应性降低。组织病理学表现肺血管管壁和鞘膜下结缔组织水肿、疏松、结缔组织增生和血管管腔狭窄和闭塞。结论:几种不同的影像学检查都能发现肺间质性病变所引起的肺血管的异常,但应用HRCT观察肺血管的损害、动态监测肺血管病变和肺内病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上肢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上肢动脉狭窄性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检测54例受检共108条上肢动脉。结果:上肢动脉的显示率;左锁骨下动脉近心端88.9%,其余各段上肢动脉100%,33条病变血管中,锁骨下动脉近心端狭窄及闭塞性病变21条(63.6%),11例与血管造影比较显示:彩超诊断内径缩小>50%狭窄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975,诊断动脉闭塞的敏感性85%,特异性99%,结论:彩超是无创性诊断上肢动脉狭窄疾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66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AVM)25例、髓周动静脉瘘(AVF)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3例,均行磁共振(MR)检查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多能发现椎管内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显示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和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显示为髓内的实质性强化影和异常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MRI对病变的定位和分类有重要诊断作用,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对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两名医师回顾性分析257例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MDCTA检查资料和其中48例患者的DSA检查资料。将锁骨下动脉分为近侧段和远侧段进行观察。结果:两名医师用盲法在影像工作站重建患者锁骨下动脉三维血管图像,并分别对1 028段血管作出了诊断,经统计学检验两者诊断结果一致,W=3.0,P=0.809。192段血管分别用DSA和MDCTA两种检查方法进行了评价,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W=7.0,P=0.321;与DSA比较,MDCTA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的灵敏度为98.6%,特异度为96.7%,准确度为97.4%。结论:MDCTA是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烟雾病样"血管病变的脑血管造影(DSA)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4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样"血管病变的影象学特征,其中明确为烟雾病40例(93%),其它疾病引起的烟雾病样血管改变3例(7%)。临床表现脑出血26例(60.5%),脑缺血14例(32.5%),头痛3例(7%),均行保守治疗。结果:43例患者的DSA表现特征:(1)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大脑中动脉狭窄变细或闭塞;(2)均表现为同侧或双侧颅底大片血管增生;(3)部分病例颈内外动脉分支血管吻合支形成。结论:烟雾病的DSA表现特征为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伴有大脑中动脉或前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颅底有不同程度异常增生的血管网,而单侧烟雾样血管病变则多有明确病因。成年人烟雾病以侧脑室出血和脑出血多见,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颅内烟雾样血管改变,DSA是明确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DSA和MRA检查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能直观、准确表现狭窄及闭塞血管,以及颅底毛细血管网;由于失位相和饱和效应以及小血管流空效应,导致MRA对血管狭窄或闭塞过高评价,细小血管不能充分显影.结论 MRA可提示大血管的狭窄和闭塞,同DSA相结合,可明确烟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45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腹腔动脉造影X线表现进行分析,男性36例,女性9例,45例造影结果阳性40例、阴性5例。在40例阳性造影中,诊断原发性肝癌15例,继发性肝癌3例,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肝硬化7例,肝脓肿、肝囊肿及胰腺肝细胞瘤各1例。本文详细叙述了各类占位性病变的X线表现。重点讨论了恶性病变的X线征象,认为肿瘤血管,动脉包绕征、肿瘤染色,动静脉分流等均为恶性病变征象,尤其动静脉分流征象是原发性肝癌区别于其它良恶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作者最后提出了肝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carotid Doppler ultrasound,CUS)检查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均实施CUS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US对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30例患者经DSA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无狭窄55例;颈动脉狭窄75例,其中轻度狭窄28例、中度狭窄24例、重度狭窄18例、完全闭塞5例;CUS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轻度狭窄29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9例、完全闭塞5例,诊断准确率为97.33%(73/75);CUS检查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状态的检出率与DS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CUS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便于临床早期诊断颈动脉病变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3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疾病病人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52例做了DSA检查,11例行手术治疗并有术后病理。以CT横断面图像为基础,结合VR、MPVR图像,对病变进行分析然后将分析结果与DSA和手术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了所有检查动脉,其中动脉硬化性闭塞症51例(16例合并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例,动脉栓塞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例。与DSA对比,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主干血管的狭窄与闭塞,符合率达100%。对2级及其以上股动脉分支血管病变显示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8.04%,灵敏度为97.22%,特异度为100%,符合率为98.84%。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范围、形态、管腔内及管壁情况,还能对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下肢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3例临床疑似下肢动脉病变的病人行MSCTA检查,扫描范围自肾动脉水平至踝关节,全长1000~1200mm,层厚2.5mm,螺距1.35~1.675,重建层厚1.25mm,对比剂总量100~120ml,注射速率3.0~3.5ml/s。图像重建方法包括MIP、VR和MPR,其中7例在MSCTA检查前后两周内进行了DSA检查;以DSA所显示的血管正常和狭窄闭塞程度为标准,比较7例130个节段DSA与MSCTA结果,分别数出MSCTA与DSA在各节段狭窄与闭塞的数目,计算出M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43例被检查者图像显示清晰,下肢动脉MSCTA重建效果好;以DSA为标准,MS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与闭塞的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5.2%,阴性预测值为97.1%,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法对MSCTA及DSA两种独立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K=0.91。结论:MSCTA是一种微创、准确性很高的成像技术,其空间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并发症低,在下肢动脉性疾病的诊断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很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DSA检查,有望成为下肢动脉性疾病诊断的首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CT平扫与DS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结果25例患者CT检查颅内有不同部位出血灶,以脑室出血多见(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DSA造影显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或闭塞,部分病例尚合并椎-基底动脉病变,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血管网形成。结论CT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有赖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栓塞术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血管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咽纤维血管瘤27例,上颌窦血管瘤4例,难治性鼻出血4例(其中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鼻咽癌放疗后难治性鼻出血1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动脉插管行DSA、栓塞进行诊断和治疗,分析DSA及栓塞术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5例均成功进行DSA及栓塞治疗。单纯栓塞治疗的5例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及其他难治性鼻出血3例均一次栓塞治愈,1例鼻咽纤维血管瘤Ⅳ期因颅底广泛破坏和颈内动脉供血仅行姑息性栓塞后影像学检查证实瘤体明显缩小。余26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及4例上颌窦血管瘤栓塞后再予手术治疗,28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出血量仅470 ml,2例Ⅳ期鼻咽纤维血管瘤因由颈内、外动脉同时供血单纯行颈外供瘤动脉栓塞,术中出血量较多。结论 DSA能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供血动脉、异常交通支、动静脉瘘等动态图像,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对颈外动脉系统的难治性鼻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血运丰富需手术治疗的肿瘤,术前栓塞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MSCTA)在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成像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及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结果:所有病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病变的MSCTA表现为血管管腔不规则,单发或多发狭窄或闭塞,局部侧支血管形成,部分管壁钙化.其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狭窄3例,闭塞1例;髂动脉狭窄7例,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10例,闭塞8例;腘动脉狭窄8例,闭塞10例;小腿动脉狭窄11例,闭塞12例.23例均显示有动脉管壁钙化.结论:下肢动脉MSCTA检查可清楚地观察下肢动脉的血管形态,了解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且能观察下肢动脉壁的钙化斑块,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性病变的术前评价诊断和筛选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