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6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MSCT影像学图像进行分析,并以手术结果为基准,对比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正确率以及对不同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结果经腹壁超声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正确率为84.12%(53/63),明显低于增强MSCT检查诊断正确率(98.41%,P0.05)。在直径为≥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经腹壁超声、增强MSCT检查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4mm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中,增强MSCT检查检出率明显高于经腹壁超声检查(P0.05)。MSCT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58例患者低密度造影病灶,5例患者为更低密度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病灶均有不同强化程度50例患者病灶为边缘结节状强化,5例患者为均有弥漫性强化,8例为弥漫不均匀强化病灶。结论增强MSCT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价值高于经腹壁超声,有着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肾上腺GN均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边缘均清楚;CT平扫5例均匀低密度,1例病灶见小囊变区,1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后6例病灶均呈轻度强化,其中3例出现延迟性强化;肿瘤沿周围器官间隙呈嵌入性生长,邻近大血管被包绕穿行于肿物之中或受压移位,呈现特征性表现。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本病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eomputedtomography,MS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11ceIn]agi11g,MRJ)对肾嫌色细胞癌的(Chromophobeceilrerlalcarcinoma,ccRC)的影像学表现,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病例,术前全部行MSCT(9例)及MRI(12倒)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9例患者接受cT检查,均为单发病灶,2例平扫时可见钙化灶,平扫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皮髓质期病灶强化程度均高于’肾髓质,但不及肾皮质,7例表现为轻度到中度强化,2例表现为明显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特征性的“8”字征;10例患者接受MR检查,均为单发病灶,8例病灶平扫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及DwI上呈高信号,2例TwI、T2WI上均呈等信号,DwI上呈高信号,4例病灶表现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3例轻度强化,MR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MscT类似。结论肾嫌色细胞癌MS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MSCT及MRI影像表现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可以与其他肾脏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鲁书琴  丁玖乐  田素良 《吉林医学》2011,32(23):4826-4827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明确MRI在肝海绵状血管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与优势。方法:MRI检查用Siemens Verio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设备对4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常规平扫序列:T1WI加权像应用FLASH序列,T2WI加权采用HASTER,FS-TSE(脂肪抑制方法为频率选择饱和法)动态增强采用VIBE序列。结果:43例病例共发现50个病灶,T1WI均呈低信号病灶,T2WI均呈高信号或明显高信号表现,并且随着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的高信号越来越强形成所谓的灯泡征;MRI增强扫描:增强初期血管瘤病灶1.0~2.0 cm,均匀性强化,边缘模糊,消退较慢。3 cm以上病灶增强初期,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强化,或团状增强影逐渐向病灶中心渗透性强化,呈"慢显慢退"特征。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图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MRI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比CT和B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常规平扫和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CA)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5例LCA患者脾脏体积增大,CT平扫病灶呈弥漫分布,大小不一,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的等密度及稍低密度结节,无囊变坏死区,1例脾脏内见2个稍高密度结节。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部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较平扫显示更多边界清楚的小病灶,门静脉早期病灶呈进行性强化,自内部向外周填充;大部分病灶延迟强化,门静脉后期与脾脏实质呈等密度。MSCT同时发现合并脾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单纯性囊肿1例,合并横结肠腺癌和盆腔畸胎瘤1例。结论脾脏LCA弥漫分布,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为自病灶内部向外的渐进性增强和延迟强化,病灶在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检查可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提供可靠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血管瘤的CT资料。结果 9例血管瘤均位于单侧肾上腺,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肿瘤直径1.5~8.4 cm;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均具有完整包膜,肿瘤边界清晰;CT平扫混杂密度8例、囊性密度1例;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6例、无明显强化3例。3例行多期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动脉期病变边缘不规则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向心性填充。结论 肾上腺血管瘤为罕见良性肿瘤,腹部CT表现多样,术前误诊率高。多期增强CT扫描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MSCT表现.结果:所有PSH病例均行MSCT平扫,6例PSH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4例病灶边缘部分可见沙粒状钙化,1例病灶周边可见“空气新月征”,1例可见“晕征”;7例PSH行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明显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其中3例病灶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征”.结论:PSH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MSCT增强检查能够为其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或行介入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47例(69个病灶)。全部病例均做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1.2%呈结节状强化,其中76.8%与主动脉等密度,71.4%呈周边分布,100%具有延时增强特征。结论:结节样强化及延时增强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腺瘤(GA)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对GA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术后病理证实8例GA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中7例单发,6例位于胆囊体部,1例位于胆囊底部;1例多发(3枚),分别位于胆囊底、体部;2例癌变。8例GA10枚病灶中,分叶状6枚,类圆形4枚;宽基底7枚,窄基底3枚。病灶直径约0.8-2.3cm;2枚癌变病灶直径大于2.0cm,邻近胆囊壁不均匀增厚。CT平扫呈等、低密度,CT值约23-47HU;三期增强扫描9枚病灶中度及明显强化,以门脉期强化较显著,强化范围在48-102HU之间,其内无出血、坏死及钙化。结论 GA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的MRI表现。结果病灶均位于中颅窝和鞍旁,MRI呈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_1、长T_2信号,增强扫描一般见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诊断。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MRI表现,评价各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②方法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9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③结果23例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于额叶白质12例,顶叶白质5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4例;合并出血1例,位于幕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MR平扫显示病灶11例,其中表现为条状流空信号者7例,表现为T2WI放射状高信号者4例;MR增强检查显示所有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强化特征。9例行SWI者均能清晰显示病灶,表现为"海蛇头"样低信号影。④结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多发生于幕上额顶叶白质及小脑半球,合并出血少见,可并发海绵状血管瘤。MR平扫难以显示细小病灶,MR增强检查是显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的有效方法,SWI对小静脉病变较敏感,能取代MR增强检查用于发育性静脉异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血管瘤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上腺血管瘤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肾上腺血管瘤的CT平扫和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3例可见点状和条状钙化。2例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实性肿块,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与血管密度相近的边缘条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大。2例肿瘤合并出血表现为囊性或囊实混杂密度病灶,可见分隔,囊壁和实性部分有延迟强化。结论肾上腺血管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肾上腺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肾上腺副节瘤与神经节瘤影像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肾上腺副节瘤及神经节瘤的影像特点,探讨两者表现的异同,提高对肾上腺疾病影像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肾上腺副节瘤及13例肾上腺神经节瘤的CT、MRI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的影像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副节瘤:右侧肾上腺病灶10例,左侧肾上腺病灶5例,病灶平均大小4.3 cm×5.2 cm,CT平扫肿瘤多数为低密度,少数可为等密度,肿瘤内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而密度往往不均匀,1例肿瘤出现钙化,MR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明显,病灶内可出现纤维分隔,2例肿瘤为恶性病变,包绕并侵犯邻近的血管;神经节瘤:右侧肾上腺病灶7例,左侧肾上腺病灶6例,病灶平均大小3.5 cm×4.5 cm,CT平扫为低密度,MR平扫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早期轻度强化、延迟后进行性增强,肿瘤可有漩涡征及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等征象,3例肿瘤内出现钙化。结论CT、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肾上腺副节瘤、神经节瘤的内部结构和影像学特点,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两者及肾上腺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肿瘤的MS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MRI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MSCT及MRI表现.28例均行MSCT扫描(平扫及增强),19例患者加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信号及强化特征.结果 28例共31个病灶,肾上腺腺瘤9例,边界清晰,CT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未显示钙化,有轻度强化,MRI表现为信号均匀,无坏死囊变;嗜铬细胞瘤6例,呈混杂密度和信号,CT明显不均匀强化,MRI T1WI类似于肝脏,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皮质癌5例.CT呈不规则大肿块,边缘模糊,不均匀增强,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混杂T2信号;转移瘤2例,源于肺癌及乳腺癌转移,CT呈均匀稍低密度,有轻微强化,MRI为长T1长T2信号;节细胞神经瘤1例,CT为实质性肿块,增强不明显,MRI为长T1长T2信号;髓质脂肪瘤3例,表现规则肿块,边界锐利,呈脂肪性密度强化不明显,MRI短T1长T2信号;囊肿2例,较规则,边界清晰,增强无强化.结论 MSCT、MRI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