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情绪不稳,饮食不知自调,因此外感内伤均易导致肝旺脾虚之证。《内经》提出:"饮食自备,肠胃乃伤"。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景岳全  相似文献   

2.
<正>小儿"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他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之特点,创立泻青丸方,为后世提出"肝常有余"奠定了基础。明代医家万全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丹溪心法》有云:"气有余,便是火",加之小儿纯阳之体,一旦感邪易于化火、化热,生风动痉,诚如万全所言:"肝主风,小儿病则有热、热则生风。"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儿童以其稚阴稚阳之体,病见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肾常虚,临床中脾虚证较多见.笔者通过学习有关文献,参照小儿脾虚证的诊断标准,自1996年5月~2000年11月,对380例脾虚证患儿采用中医辨证加捏脊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多发性抽动症在临床就诊人数逐渐增多,马融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提出脾虚肝旺这一病机,肝亢动风,脾虚无以化生气血,心脾失养,治疗以平肝潜阳息风,清肝健脾为主,以天麻钩藤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从肝脾论治本病,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小儿临床上较难治疗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临床上又以脾虚痰聚多见。张新建教授认为本证的发生多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体质特点和小儿饮食失衡有关,病因多责之于风和痰,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液生痰;脾虚肝旺,木亢生风,进而提出运用运脾化痰祛风的治法治疗脾虚痰聚证小儿多发性抽搐症。  相似文献   

6.
赵历军教授认为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系阴虚风动及肝火,痰聚。"百病多由痰作祟",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加之饮食无规律,过时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水液潴留,聚集为痰,痰气聚于胸中,痰蒙心窍,则见喉发怪声,粗言秽语、注意力不集中等,临证宜健脾化痰,平肝熄风;临证分为肝阳上亢、脾虚痰聚、脾虚肝旺、阴虚风动等证型;临证脾虚患儿较多,多见脾虚痰聚及脾虚肝旺。主要用药为三类:健脾化痰:白术、石菖蒲、茯苓等;平肝熄风:龙骨生、牡蛎生、珍珠母、柴胡、白芍等;安神定志:酸枣仁、茯神、合欢皮等。强调应加强对患儿心理干预和日常调护,合理宣教。家长不应过分紧张、焦虑,刺激患儿;及时纠正患儿不良动作和行为,转移患儿注意力;合理安排患儿日常饮食及课余活动,少食/不食刺激性食品。附脾虚痰聚、脾虚肝旺多发性抽动症验案两则。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8.
张云湘 《四川中医》2004,22(6):67-68
小儿慢性泄泻有脾虚泄泻、脾肾阳虚、脾虚肝旺、邪陷厥阴等证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收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小儿惊泻的临床特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作了简要的阐述,认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既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亦是小儿惊泻的病理基础。恰遇惊恐是惊泻的诱因,亦是必然的致病条件。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治疗以扶土和疏木为原则,但需分清肝旺为主受惊,横逆犯脾致泄者与以脾弱受惊,肝木乘脾致泄者之不同而有所侧重。疏肝以柔,扶脾以运,药质宜轻、药味宜薄,药汁清淡,易于入口,轻灵之品既能鼓舞脾胃之气,又可调整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10.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肝常有余”之说,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1.
”脾常不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体质的特点长期观察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始见于明万全氏所著的《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实践证明,其在临床上确具有比较重要的指导作用。万全说:“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育婴家秘》)。又说:“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肠胃薄弱,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幼科发挥》)指出脾常不足,实因脾气不足。  相似文献   

12.
明代医家万全,受《内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水不胜二火”的启示及丹溪学说的影响,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及治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就“脾常不足”之说,聊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王韵  刁娟娟  陈鲁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532-1535
小儿泄泻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和研究的"四病"之一,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小儿泄泻脾虚证在临床较为多见,在脾虚基础上进行进一步辨证,常见参苓白术散证、健脾丸证、异功散证、七味白术散证,均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进行加减施治.通过梳理四君子汤类方在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现代临床运用情况,为临床对脾虚泄的辨证论治和立法处方提供借鉴和依据,以更好的运用经方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厌食症,又名恶食,指小儿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甚至拒食而言。这种病证,似疳非疳,似积非积,一般精神状态均较正常,多见于 1岁~ 7岁的小儿。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 ",是由于脾胃不和所致,故临证者多以健脾、运脾、养胃为法,有时收效甚微。笔者根据 10年来的临床探索及实践,对诊治该病有以下 4点体会。 1 扶脾勿忘平肝、疏肝 小儿固然“脾常不足 ",然亦“肝常有余 ",即肝旺。在如今生活水平较高的年代,大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以致小儿热盛肝亢,故肝常有余之证较多,如《儒门事亲》在“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 "…  相似文献   

15.
抽动症是一种高发的小儿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主要与肝、心、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金杰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认为抽动症的形成和发展与肝密切相关,在临证中从肝论治抽动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万全,字密斋。明代著名的儿科医生,著有《幼科发挥》、《育婴秘诀》等书。他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对于小儿肝脾的生理、病理、调治、保健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常有余"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常有余”之说 ,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 ,针对肝气有余 ,易生实变 ,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 ,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 ,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 ,各随其宜。肝有相火 ,则有泻无补 ;肾为真水 ,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 ,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余”纯属于病理概念。把“肝常有余”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的 ,则始于明代的万密斋。万氏在前人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 ,认为“肝常有余”不…  相似文献   

18.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字密斋,湖北罗田人。三世家传儿科,临床经验丰富,学术上颇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万氏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很大。他提出的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说(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高度地概括了小儿五脏的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和疾病的防治,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十分重视脾胃,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对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疾病的调治以及保健等方面,颇有创见。本文仅就其关于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生理说及对小儿养护的指导意义,阐述肝脾养护及调和肝脾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病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病理说及对小儿疗疾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肝病、脾病、肝脾相兼为病的发病、治疗、用药等。最后得出结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说,是儿科学的重要理论,有非同寻常的临床价值。其临床意义可用两句话概括:顺其生理特点以养护,逆其病理特点以疗疾。  相似文献   

20.
“肝常有余”之说,源于北宋医家钱乙,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针对肝气有余,易生实变,不宜妄用温补的发病、用药特点,创立泻清丸等泻肝之方,而未出补肝之剂。故明·宋濂谓其“建为五脏之方,各随其宜。肝有相火,则有泻无补;肾为真水,则有补无泻”(见俞景茂《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迄至元代,朱丹溪更明确提出了“肝只是有余”的论断。但丹溪之“肝只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