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肺结节病属于中医"积证"范畴,属五积之一,为肺之积,病名为"肺积"."积"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记载:"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胃肠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难经集注·卷四脏腑积聚第九》云:"肺之积,名为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对"积"病的记载多认为是阴寒之邪所生,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治疗主张温散,多用辛热之品。而现代医家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如肝纤维化、肿瘤等,多从痰、瘀、虚论治,很少从温散论治。临床也有运用治疗"五积"古方治疗与"积"病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报道,并取得很好的疗效,从而认识到以温散为大法,在古方的基础上继承创新,这将对提高与"五积"相关的一些现代重大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很重要意义,也是对中医继承和发展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1 追根求源 肝硬化腹水发病原因先贤论述甚多。《沈氏尊生》中说“同属臌胀,有因六气而成者,有因七情而成者,有因饮食所伤而成者。”六淫之中以湿热引起者为多。如湿热之邪侵袭,郁久不去,脾为湿困,中气方耗,升降失职,则水湿停滞而成。《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寒则血脉凝滞,寒入肠胃易生(月真)胀,说明寒邪也能导致积聚(肝脾肿大)和腹部胀满等证。七情内伤,暴  相似文献   

4.
<正>结直肠癌(以下称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1]。中医药在大肠癌的治疗中,逐渐显现出优势。针对"火不暖土"型的患者,我们采用益火补土法进行治疗,获效良好,具体阐述如下。1病因分析根据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典籍中的"肠覃""肠风""锁肛痔""肠溜""肠中积聚"等与之相似。关于本病发病的原因,《灵枢·百病始生》有曰:"积之所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诸病源候论》亦云:"积聚者,由  相似文献   

5.
宗气乃中医学重要的生理学概念之一。《灵枢·五味》云“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转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邪客》又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分别阐述了宗气的组成分布和主要生理功能。对于宗气的命名原由,古医籍  相似文献   

6.
正熊慧生是重庆市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30余载,现将其治疗结肠癌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结肠癌属中医"肠积"、"脏毒"、"肠蕈"、"便血"等范畴,《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绝乃成积","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饱食则痰湿积聚","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脉络伤……","喜怒不适……,寒温不对,邪气胜之,积聚已留"。发病多和正气先亏,  相似文献   

7.
宗气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 ,宗气即积于胸中之气 ,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的。宗气 ,又称大气 ,《灵枢 五味》在论及宗气时说 :“其大气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另外 ,张隐庵说 :“大气 ,宗气也。”故历代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大气就是宗气。宗气积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灵枢 五味》曰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出 ,吸则入。”《类经 针刺类 解结推引》说 :“蓄于丹田 ,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另《灵枢 邪客》说 :“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归纳起来 ,宗…  相似文献   

8.
试论郁滞证     
有关郁滞证的病名纷繁复杂 ,有“五郁”、“六郁”、“郁证”、“积聚”、“瘕”、“癖块”、“痞块”、“鼓胀”等。病机与病因多局限于脏腑病机 ,或气血营卫病机 ,或六淫邪气病机。其实《内经》中早就有关于郁滞证的论述 ,如《灵枢·百病始生》云 :“积之始生 ,得寒乃生”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伤于忧怒 ,则气上逆则六俞不通 ,温气不行 ,凝血蕴裹而不散 ,津液涩渗 ,着而不去 ,而积皆成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载有 :“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的治疗总则。历代医家论述更多 ,如《丹溪心法·六郁》…  相似文献   

9.
1理论基础 大气,首见于《内经》。《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而《灵枢·邪客》篇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大气诠》中阐述“大气积于胸中,为后天全身之桢干,《内经》所谓宗气”,  相似文献   

10.
阑尾炎,古名肠痈。《灵枢·上膈》篇云:“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又巢氏病源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与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坏,化而为脓”。这些都说明了形成肠痈的内外因关系。综合起来不外湿热郁积、七情有伤、食饮不调、气血郁阻、瘀积不化;妇人则因产后瘀浊留积,或经行期间风寒内入,气化失常等而积瘀成痈。  相似文献   

11.
真气辨     
一、指正气《灵枢·刺节真邪》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谓:“真气”是由受于先天的原气和后天得之于呼吸饮食之气相结合而成。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密切相关,所以,《素问遗篇·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疟论》云:“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就是说,在阴阳尚未交并的疟未发时,进行治疗,正气得安,邪气即亡。《灵枢·天年》也云:“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以上真邪对举,说明《内经》作者是把真气作为正气看待的。  相似文献   

12.
论阳虚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帝内经》"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和"阳化气,阴成形"的观点,认为阳虚、寒积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阳虚既是发病的内在条件,又是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表现而贯穿于恶性肿瘤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瘀与水是体内的两种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虽病理转归不同,致病表现各异,然临床上常可杂合致病,相互为患,本文就瘀水同病试作探讨,祈清指正。1理论渊源瘀水互患之说,由来已久。作为中医理论圭桌的《黄帝内经》早有认识。《素问·调经论》云:“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灵枢·百病始生篇》在论述积证形成的机理时云:“厥气生足矛免,泊生胜寒,胚寒则血脉凝滞,血脉凝滞则寒气上人于肠胃……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内经)}不但认为血瘀可致水停,而且认识到水液停聚可阻滞血行而成水停血瘀。《素问·评热病论》在论…  相似文献   

14.
<正>《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灵枢·经脉》云:"任脉之别……虚则痒瘙,实则腹皮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15.
正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论治之源1.本于《黄帝内经》。肺胀的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胀论》云:"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指出了本病基本性质为虚满,典型的临床症状为喘咳。2.据于《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所提支饮,首先认识到  相似文献   

16.
<正> 刺络法是以某种针具刺破浅表血络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内经》乃刺络理论之渊薮,书中大量记载了用这种方法治疗“留血”、“恶血”病证,兹据典籍,归纳整理,以期对临证治疗血瘀证有所神益。1.刺络乃治疗血瘀证之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菀陈则除之,马莳释之颇为得体:“脉之中血积而久者,去血脉以出恶  相似文献   

17.
康相彬老师 ,全国 50 0位名老中医之一 ,业医 35载 ,擅长治疗脾胃消化疾病及内科杂症。随师出诊 2年余 ,感觉老师在治疗瘿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疗效显著。现将老师治瘿经验体会整理如下 ,作为随诊一得 ,以供参考。瘿 ,又称作瘿瘤。《灵枢》所载“马刀挟瘿”为最早记载。《外科正宗》云“夫瘿病者 ,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医学入门》亦云“瘿皆痰与气相结而成” ,并分瘿为筋、血、肉、气、石五类。现代医学之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等均可属瘿的范围之内。康老师临证中指出 :瘿为有形 ,是积之一。其病多因寒…  相似文献   

18.
正经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是热病为汗病也,而何尝有所谓阴证哉?遍考《素问》《灵枢》诸经,并无阴证之名,故刘守贞论伤寒,无问三阴三阳,皆一于为热,而无有寒者。故曰伤寒无阴证,阴证乃杂病也。然而仲景则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夫无热恶寒,则知无阳经之郁热,而发于阴,则知不从阳经之传入,故有四逆、理中之用。而谓伤寒之无阴证乎?不知伤寒之有阴证也。有真寒直中少阴经,而名为阴证者;有房欲伤肾,虚寒上下阴虚,而名为阴证者。此之阴  相似文献   

19.
《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曰:“真气着,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然何为”真气”,不外‘真气”或”宗气“,或“肾气”、“元气”,抑或“正气”。兹不揣浅陋,略陈管见。诚然,“宗气”乃水谷精气与自然之清气相合而成,但综观全文,“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此乃“宗气”所能为焉?“宗气”的主要功能在于“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况且在《内经》中未见直言“宗气”即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合  相似文献   

20.
<正>《灵枢.口问篇》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中气者,中焦脾胃之气也。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又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二便之正常排泄,赖中气为之转输,中气不足可出现二便异常。而李东恒《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