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提高显微血管缝合技术,减少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03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后壁法,端端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前壁法,腕部用8-0线间断缝合12~16针,肘部用7-0线间断缝合12针。结果 术毕内瘘通畅率100%,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0.97%);术后3周首次穿刺血流量>200ml/min 91例,150~200ml/min 8例,<150ml /min 4例;术后6周全组血流量均>200ml/min;术后3年内内瘘闭塞6例(5.83%)。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必须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改进的等距四定点牵引缝合法可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应用改良连续缝合加褥式缝合血管进行血液透析内瘘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需行血液透析患者男55例,女65例,年龄24岁~75岁,行前臂标准位桡动脉头静脉侧端改良连续缝合加褥式缝合内瘘术,通过临床及超声随访验证。结果:手术成功率达99%,内瘘长期有效率达98.2%。结论:应用改良连续缝合加褥式缝合血管行内瘘术能够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显微镜下动静脉内瘘手术效果的观察分析,探讨显微镜下血管吻合方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局麻下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65例,均采用单人操作显微镜下3定点缝合法行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结果:术后1期吻合通畅率达100%,瘘口均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扪及震颤。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形成,2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切口感染皮缘坏死,2期处理后均恢复通畅。术后4~6周穿刺使用血流量均200 ml/min。结论:单人操作(3定点缝合法)显微镜下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可取得较满意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为17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建立183次动静脉内瘘:动静脉内瘘、外瘘改内瘘及异体血管搭桥。临床应用表明端端、端侧式较好。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对6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剪开套接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术。60岁以上患者(24例)1次手术成功占85%,60岁以下(43例)1次手术成功占98%。所有病例在术后2周~4周内使用,透析过程中平均血流量为183±15ml/min,透析效果满意。无继发出血、心衰、吻合口狭窄及手部血运障碍等并发症。结果表明:本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容易掌握,血流量满意,便于推广和普及。本文还提出了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的肾替代治疗方法,进行血液透析首先要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是专门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通路,手术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2005年3月-2006年7月共为32例患者行上肢动静脉内瘘手术,在医生与护士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 ,其中又以腕部动静脉内瘘为首选方法[1] 。本文就我院 1990年至 2 0 0 0年 5月施行的 160例腕部动静脉内瘘术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情况作一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观察对象 本组 160例 ,男 10 3例 ,女 57例。年龄 17~ 79岁 ,平均 4 6 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 12 9例 ,慢性肾盂肾炎 9例 ,糖尿病肾病 9例 ,多囊肾肾病 3例 ,动脉硬化性肾病 8例 ,痛风肾 1例 ,狼疮性肾病 1例。1 2 手术方法 选择患者不持筷之手为佳 ,切口于桡骨头上约 2cm ,作 3cm左右的横切或纵切口 ,分别游离…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足够血液流量的体外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 ,常规是建立动、静脉内瘘 (AVF)。AVF即血管通路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没有这条生命线 ,血透也随之停止。一般认为 ,AVF的使用要等内瘘成熟 ,即静脉动脉化 ,这个过程原则上需要 3~ 4周。近年来 ,我们对 30例患者提前使用 AVF行紧急血透 ,效果较好 ,现将临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30例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患者 ,其中男 2 2例 ,女 8例 ;年龄 2 5~ 6 8岁。  原发病 慢性肾炎 2 3例 ,糖尿病肾病 5例 ,高血压动…  相似文献   

9.
史灵芝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090-1090,1166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治疗方法[1],而动静脉内瘘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2],  相似文献   

10.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血液透析的广泛开展 ,为了使慢性肾衰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越来越显得重要。我院自 1 994年 9月~2 0 0 0年 1 0月共进行了 5 2例动静脉内瘘吻合术 ,收到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5 2例内瘘吻合术患者 ,男 37例 ,女 1 5例 ,年龄 2 6~ 71岁 ,均采取局部麻醉 ,术式为端端吻合 ,端侧吻合 ,其中 1例因血路较细 ,术后血管闭塞失败 ,1例感染。2 术前准备2 1 手术环境器械的准备保持手术间环境清洁 ,空气净化 ,对桌面、地面、窗台、手术台定期擦洗 ,使其保持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用前臂动静脉内瘘吻合手术经验,提高建立理想血管通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于1999年7月-2006年12月105例血液透析患者行内瘘吻合手术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统计并比较直视下钛轮钉吻合法,显微镜下端端吻合法及显微镜下端侧吻合法的手术时间和2年内瘘通畅率。结果:3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2年内瘘通畅率分别为钛轮钉吻合法74.3%.端端吻合法88.6%,端侧吻合法达94.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臂端侧吻合是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李霞  王艳萍 《新疆医学》2013,43(6):110-111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动静脉内瘘术是医生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流通道。动静脉内瘘的优点是无外瘘导管脱落的危险,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感染和血栓的发生率也大为减少,如保护得当,可长期使用。如何保持内瘘,延长生命,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问题。为提高手术安全性,降  相似文献   

14.
15.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和维持一个有功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先决条件。我们认为利用患者自身的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 ,仍是目前最佳方案。动静脉内瘘就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邻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 ,术后该静脉逐渐扩张 ,肥厚 (静脉动脉化 )可以穿刺 ,得到足够的血流量 ,成为永久性的血液通路。但如果动静脉内瘘使用不当 ,就很容易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出血、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 ,易形成血栓等并发症。因此 ,笔者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如下。1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①首先力争做到穿刺 1次成功 ,因为失败将导致血管壁损伤 ,可能出现血肿。②穿刺部位不要固定在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的方式、方法,通过显微技术的应用,提高动静脉内痿术的成功率。方法:总结44例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稞眼吻合,后36例在2.5倍放大镜下吻合。比较两组病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提出改进动静脉内瘘术的措施。结果:每位患者均随访6周,术后4~6周动静脉内瘘成熟后,血流量≥200ml/分。能顺利完成第一次血液透析,作为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标准,否则为失败。8例术中未使用放大镜的病例(包括1例人工血管袢式移植左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内瘘术),成功5(62.5%)例,失败3例;36例术中使用放大镜的病例,成功34(94.4%)例,失败2例。本组44例病例中,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放大镜等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吻合口的质量,提高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17.
陈伟珍  徐丽云 《浙江实用医学》2012,17(5):353-354,356
目的探讨肘窝处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对42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行直接动静脉内瘘,分为肘窝处桡动脉起始端组(观察组)22例,肘窝处肱动脉组(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内瘘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及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心衰、窃血综合征、肿胀手综合征、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血流量、成熟时间、开始应用时间、血栓形成、窃血综合征、肿胀手综合征、感染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压迫止血时间、假性动脉瘤及心衰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肘窝处高位动静脉内瘘对血管条件差者是很好的选择,并且手术部位应尽量靠近桡动脉起始端。  相似文献   

18.
<正> 我们从1991年7月以来采用钛轮钉进行桡动脉和头静脉或邻近其它浅静脉血管吻合术取代经典微血管吻合术行血液透析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2~58岁,直接内瘘手术1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21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临床应用62例62次桡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术,2例因头静脉口径细小术后内瘘通血量不足,未能使用,1例术后内瘘闭塞后失去随访,59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3个月~4年。结论动脉头静脉端侧显微外科吻合内瘘手术吻合成功率高,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血管造影检查对56例长期血透患者的动静脉内瘘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静脉狭窄和静脉动脉瘤发生率最高,分别占并发症的44.8%,静脉狭窄以距瘘口5 cm之内最为常见,其狭窄程度与血流量密切相关.作者认为血管造影能直接显示有关血管的全景,对血管异常病变的诊断准确率高.目前,血管造影仍不失为一种方便可行的血管通路影像诊断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