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是神经肌肉系统在进行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经表面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所获得的一组电压时间序列信号,它与肌肉的活动状态和功能状态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因而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神经肌肉的活动~[1]。在规范化控制的条件下,表面肌电信号可以定量的反映出肌肉的疲劳程度、肌力水平、多肌群的协调性等功能状况~[2],且对局部肌肉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基于V-Net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DL)模型自动分割腰椎CT图像中的椎旁肌的价值。方法 收集471例接受腰椎CT检查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30)和测试集(n=141);采用2D V-Net进行训练,建立DL模型;观察其分割腰大肌、腰方肌、椎后肌群及椎旁肌的价值。结果 基于V-Net CNN的DL模型分割椎旁肌精度良好,戴斯相似系数(DSC)均较高、肌肉横截面积误差率(CSA error)均较低;其分割训练集图像中的腰大肌、腰方肌及椎旁肌的DSC均高于测试集(P均<0.05),而分割训练集中4组肌肉的CSA error均低于测试集(P均<0.05)。测试集内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该模型分割椎后肌群的DSC最高、腰方肌的DSC最低;分割腰方肌的CSA error最高、椎旁肌的CSA error最低(P均<0.05)。结论 以基于V-Net的DL模型自动分割椎旁肌的效能较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退行性腰椎后凸畸形(LDK)患者手术前、后椎旁肌肉表面肌电(sEMG)信号特征。 方法 共纳入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LDK患者30例,均给予椎弓根减压截骨术治疗。于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sEMG技术评估患者椎旁肌肉肌电变化情况,分析患者弯腰抬物过程中椎旁肌平均肌电值(AEMG)及平均功率频率斜率(MPFs)变化,并与同龄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 术前LDK组患者在静态站立时,其椎旁肌AEMG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在躯干伸展时,其L1-2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此时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DK组L4-5节段椎旁肌AEMG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前LDK组患者抬物保持阶段其椎旁肌MPF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LDK患者存在明显椎旁肌肉无力及严重疲劳,椎弓根减压截骨术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患者椎旁肌肉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多种方法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进行检测,筛选可用于评价椎旁肌功能的检测方法。 方法共选取AIS患者2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检测,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指标,包括平均肌电值(AEMG)及频谱面积(SPA)等,分析各检测方法所得结果间有无差异。 结果本研究AIS患者经上述3种方法检测后,发现各检测手段所获凸侧及凹侧AEMG、SPA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BST、抬物动作及半桥动作试验均可作为检测AIS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活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表面肌电技术在风湿系统疾病康复评估与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肌电信号(electmmyography,EMG)是产生肌肉力的电信号根源,它是肌肉中许多运动单元动作电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叠加,反映了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在基础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康复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sEMG)分析系统结合丝电极探讨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活动的EMG信号特征,分析不同性别健康人群多裂肌功能状态差异。方法:31例健康受试者(15男,16女)采用针头导入0.16mm钢丝电极线至L4水平深层多裂肌后完成改良BST动作,采集多裂肌最大随意收缩时的EMG信号,比较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平均肌电值(AEMG)、均方根值(RMS)、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和非线性指标LZ复杂度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性别健康人群腰部深层多裂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多裂肌AEMG、RMS明显大于女性(P0.05);两组间频域指标MF、MPF、MFs、MPF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中,双侧多裂肌电活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sEMG系统结合丝电极能够可靠、灵敏地检测出腰部深层多裂肌的肌电活动,这是一种针对性地评估深层肌肉功能活动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不同性别健康人群深层多裂肌EMG的差异性为设置多裂肌正常肌电值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正常对照组少年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12—19岁;两组受试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受试者双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频谱面积(SPA)。结果: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AEMG(凸侧106.76±47.73μV/s, 凹侧67.93±26.11μV/s,P<0.01),SPA(凸侧11.01±8.81 m2,凹侧4.38±3.14m2,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正常对照组椎旁肌左、右侧表面肌电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凸、凹侧椎旁肌肌电活动不对称,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检查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态肌电分析方法对20 km定量负荷竞走运动员疲劳过程中肌肉的功能状态变化做出评价,找出该运动员的定量负荷疲劳阈值.方法北京田径队竞走运动员20 km定量负荷竞走训练,取全程的表面肌电图信号用Megawin软件进行时、频域分析.对主要做功肌肉股外侧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全程动态分析,计算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cy,MPF)和平均振幅(average electromyography,AEMG)的变化.结果竞走开始时肌肉放电节奏非常有规律,竞走结束前股外侧肌与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振幅较竞走开始时明显增高;竞走至15 km时出现AEMG增高,MPF下降;频域指标MPF与竞走距离呈明显负相关(r=-0.758,P<0.001).结论sEMG的AEMG和MPF能反映运动员20 km竞走的肌肉功能状况;定量负荷20 km竞走运动过程中,该运动员在15 km时开始出现肌肉的疲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肌梭结构、数量、密度及其分布,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刚孵育出的鸡行松果体切除,获得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将鸡脊柱侧凸模型分为 Cobb角 10°~ 20°组及 Cobb角 >40°组,椎旁肌取下后切片,行 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肌梭结构,对肌梭数量、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被囊呈"气球样变",梭内肌纤维有异常改变; Cobb角 10°~ 20°组肌梭密度为( 25± 5)个 /g肌肉. Cobb角 >40°组肌梭密度为( 23± 7)个 /g肌肉. 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结构异常,肌梭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表明,结蛋白和波形蛋白可反映肌肉损伤再生的情况,同时结蛋白可反应肌力的大小。比较特发性和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处凹凸两侧椎旁肌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的表达,探讨椎旁肌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5-07/2006-11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科收治的部分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2例,Cobb角平均73.8°;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5例,Cobb角平均36.0°;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例和胸腰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例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患者年龄均在10~20岁。②对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凹凸两侧及正常对照组患者椎旁肌进行活检,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采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椎旁肌的形态改变;SP法分别对光镜切片的结蛋白和波行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蛋白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反应椎旁肌蛋白表达强弱的吸光度(A)。结果:2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椎旁肌组织形态: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光镜及电镜下均有病变,凹侧椎旁肌病变较重,凸侧椎旁肌相对正常。②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结蛋白在各组椎旁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别显著(P<0.01)。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凸侧比正常组结蛋白表达稍强(0.2727±0.0478,0.2768±0.0372,0.2429±0.0272,P<0.05),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在顶椎凹侧相对于正常组表达减弱(0.1898±0.0258,0.1869±0.0306,0.2429±0.0272,P<0.05)。③波行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表达:各组间椎旁肌肌纤维内均无波形蛋白表达。特发性脊柱侧凸与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同侧椎旁肌两组间在形态和结蛋白及波行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内波形蛋白表达均为阴性,提示椎旁肌不存在再生现象。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类似,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结蛋白表达凸侧增强及凹侧减弱为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表面肌电图评定优秀竞走运动员20km训练中的肌疲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动态肌电分析方法对20km定量负荷竞走运动员疲劳过程中肌肉的功能状态变化做出评价,找出该运动员的定量负荷疲劳阈值。方法:北京田径队竞走运动员20km定量负荷竞走训练,取全程的表面肌电图信号用Megawin软件进行时、频域分析。对主要做功肌肉股外侧肌和胫骨前肌的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全程动态分析,计算平均功率频率(mean power frequeney,MPF)和平均振幅(averagEL electromyography,AEMG)的变化。结果:竞走开始时肌肉放电节奏非常有规律,竞走结束前股外侧肌与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振幅较竞走开始时明显增高;竞走至15km时出现AEMG增高,MPF下降;频域指标MPF与竞走距离呈明显负相关(r=-0.758,P&;lt;0.001)。结论:sEMG的AEMG和MPF能反映运动员20km竞走的肌肉功能状况;定量负荷20km竞走运动过程中,该运动员在15km时开始出现肌肉的疲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过零点率(ZCR)。结果AIS患者顶椎区凸、凹侧MF、MPF、ZCR波形曲线波幅较其他测试部位低平、数值降低,MF斜率(MFslope)、MPF斜率(MPFs-lope)、ZCR斜率(ZCRslope)随运动负荷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递减。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椎旁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善松  李明  朱晓东  陈语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80-281,T006
目的:观察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肌梭结构、数量、密度及其分布,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孵育出的鸡行松果体切除,获得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将鸡脊柱侧凸模型分为Cobb角10&;#176;-20&;#176;组及Cobb角&;gt;40&;#176;组,椎旁肌取下后切片,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肌梭结构,对肌梭数量、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被囊呈“气球样变”,梭内肌纤维有异常改变;Cobb角10&;#176;-20&;#176;组肌梭密度为(25&;#177;5)个/g肌肉。Cobb角&;gt;40&;#176;组肌梭密度为(23&;#177;7)个/g肌肉。结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鸡脊柱侧凸模型椎旁肌中部分肌梭结构异常,肌梭数量减少,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背景:腰部椎旁肌对于腰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的研究越来越多,此类研究对于腰椎椎旁肌康复训练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目的: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发展前景。
  方法:以“腰椎,椎旁肌,腰大肌,多裂肌,横截面积,脂肪浸润,肌肉萎缩,肌电图,MRI,肌肉活检, paravertebral muscle,psoas major,multifidus muscle,cross sectional area,muscle atrophy,fatty infiltration,muscle biopsy,MRI,electromyography”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1986至2014年万方数据库及 PubMed 数据库关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椎旁肌变化临床及实验文献报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48篇文献进行分析,其中中文8篇,英文40篇。
  结果与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椎旁肌改变包括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目前主要利用B超、CT、MRI、肌电图和肌肉活检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的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相互矛盾,所以今后的研究需对样本量大小,样本年龄以及研究方法进行限制,以期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另外,腰椎椎旁肌具体由哪一条神经支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赵宇  邱贵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88-4889,i008
背景: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病因学尚不十分清楚,已有几位学者发现在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产生与进展中椎旁肌肉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因此,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脊柱侧凸患者胸弯顶点处凸侧、凹侧椎旁肌的Bcl-2,Caspase-3及bcl-x表达的差异,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椎旁肌在脊柱侧凸中的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照组为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例。研究组为胸椎侧凸畸形患者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3岁)。平均Cobb角57.7&;#176;(范围450&;#176;-850&;#176;)。干预:手术中,于T6-T11椎体水平的侧弯顶椎水平取双侧椎旁肌部分组织甲醛固定,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其余组织冰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印迹杂交。主要观察指标:①脊柱侧凸凸侧、凹侧椎旁肌组织中Bcl-2的表达。②椎旁肌组织肌纤维形态。③椎旁肌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脊柱侧凸患者凸侧肌肉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量降低。脊柱侧凸患者及正常对照椎旁肌肉组织均存在个别细胞的凋亡,二者无明显差异。凸侧肌纤维比其凹侧及正常对照的肌纤维明显变细。结论:神经-肌肉异常所致的椎旁肌的不对称有可能是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不对称很可能与Bcl-2表达不对称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1])。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等中枢控制因素及肌肉兴奋传导速度等外周因素的共同作用,可用来评价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2])。目前,表面肌电技术已在临床疾病的筛查、肌肉力量的评定、肌肉疲  相似文献   

17.
肌疲劳的临床评价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肌疲劳的定义是,前期的活动导致某一肌肉产生力量的能力下降。从中枢神经(CNS)到肌组织的横桥循环,任何与肌活动有关通道的衰竭都会引起肌力的下降。但在健康人中,不考虑起动和精神因素,肌疲劳的主要原因看来还是在肌纤维本身。本文回顾了近来肌疲劳在与物理治疗相关的两个领域,即疲劳的临床评价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 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可引起僵直步态,据认为与股直肌在步态负荷相、摆腿相前和开始阶段活动延长或异常有关,由于股直肌的伸膝作用而导致摆腿相膝弯曲度降低。有人认为股直肌摆腿相的肌电活动度比负荷相小。作者为此应用细导线动态肌电图(EMG)就股直肌在正常步态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在各种步行速度下步态周期负荷反应相、摆腿相前和开始阶段的股直肌是否存在EMG活动;以及不同步速对股直肌EMG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定量CT探讨骨密度与椎旁肌的增龄性改变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20年6~11月于我院行定量CT骨密度检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定量CT测量L3中部层面的椎旁后群肌(竖脊肌和多裂肌)的横截面积;采用星云医学影像后处理平台V9.0测量L4~5椎间隙的腰大肌(椎旁前肌群)的横截面积,分析椎旁肌与骨密度的随着年龄变化的规律和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女性的椎旁后群肌的含量(横截面积)在40~60岁明显增多,而男性的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右侧腰大肌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而左侧的腰大肌含量在男性40~60岁明显增多,女性40岁以下明显增多。男性的椎旁肌含量随着年龄增长大于女性,骨密度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男性骨密度大于女性(男性r=-0.625,P < 0.001;女性r=-0.600,P < 0.001)。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432,P=0.009;左侧椎旁后群肌r= 0.401,P=0.017;右侧腰大肌r=0.510,P=0.002;左侧腰大肌r=0.447,P=0.007;女性右侧椎旁后群肌r=0.319,P < 0.001;左侧椎旁后群肌r=0.276,P < 0.001;右侧腰大肌r=0.279,P < 0.001;左侧腰大肌r=0.220,P=0.004)。结论椎旁肌随着年龄变化发生改变,男性椎旁肌的含量大于女性,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腰大肌、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均呈正相关,男性的相关性高于女性,右侧高于左侧,男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低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而女性的椎旁后群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高于腰大肌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正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是肌肉收缩时复杂的表皮下肌肉电活动在皮肤表面处的时间和空间上综合的结果。s EMG信号广泛应用于人机接口(human computer interface,HCI)中,以帮助识别使用者的身体运动,并将其转换为控制命令发送给外部设备。现有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将基于s EMG信号的手势动作识别用于人机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