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在L4水平制成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组(A组)及损伤对照组(B组),每组10只大鼠。伤后1w,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dMSCs),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d、1w、8w、12w对两组大鼠进行动物行为学(BBB)评分和脊髓诱发电位(SEP和MEP)检测,并于移植后12w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BBB评分4w以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值在8、12w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12w,移植组损伤脊髓结构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dMSC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hMAPCs)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诱导F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取健康成人适量骨髓,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并行贴壁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将MSCs通过CD5、GIyA免疫微磁珠负分选得到hMAPCs;将获取的hMAPCs用HGF(20ng/m1) IFGF-4(10ng/m1)进行诱导分化,L-02人肝细胞株为阳性对照,未加任何诱导因素的hMAPCs为阴性对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不同诱导分化阶段细胞的ALB、AFP、CK-18、CK-19等肝细胞特征的表型变化,并计数阳性细胞比率;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第21天、35天后细胞的ALB表达。结果 ALB、CK-18在诱导组中基本为阳性着色,CK-19均为阴性着色,AFP仅在诱导第7天有阳性着色。在诱导分化第21天、35天,ALB均有阳性表达。结论hMAP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和机制.方法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为A、B、C 3组,制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A组兔抽取骨髓体外分离后,将骨髓干细胞注入钻孔减压的左侧股骨头内,右侧仅钻孔减压;B组模型末治疗组;C组为正常组.各组动物于治疗后8周处死,处死前后分别进行各种指标检测,包括钼靶X线摄影、CT扫描、MR扫描、常规HE染色切片、电镜扫描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股骨头穿刺骨髓干细胞移植后8周,骨质密度X线、CT和MR明显好转.病理组织学表现空骨陷窝减少,成骨细胞增多,新骨形成.电镜下可见成骨细胞内细胞器丰富,空骨陷窝减少.经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显示股骨头修复效果更佳.结论 骨髓多能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加速兔股骨头的修复进程,对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放射损伤后造血恢复的作用。方法 分离新生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10代用于研究,观察干细胞层体外对正常大鼠骨髓粒-巨噬系祖细胞和红系祖细胞集落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将真皮多能干细胞经尾静脉输入5Gyγ射线全身照射的大鼠体内,检测移植后骨髓有核细胞、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红系祖细胞集落CFU—E和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的恢复情况,观察4周后动物的存活率。结果 真皮多能干细胞层体外可促进正常大鼠CFU—GM和CFU—E集落的生长;全身输入干细胞促进了5Gyγ射线全身照射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CFU-GM和CFU—E集落数的恢复。实验组动物4周后的存活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真皮多能干细胞具有一定支持造血的功能,可促进急性放射损伤大鼠的造血恢复,为造血损伤相关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细胞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MSCs-胶原膜组(接种细胞胶原膜组,A组),单纯胶原膜组(B组)和自然愈合组(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结果:伤后7,14d,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顺序为A组>B组>C组;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电镜检查显示,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移植后7,21,27d,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结论: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小鼠心脏Q-T间期的影响,并对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初步评估.方法 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急性心肌梗死+生理盐水组(AMI+NS),急性心肌梗死+iPSc组(AMI+iPSc),急性心肌梗死+成纤维细胞组(AMI+Fb),每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的骨髓干细胞移植途径对急性肝功能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注射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门静脉移植和肝实质内移植干细胞两种方式对急性肝功能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对于药物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干细胞移植后3周,两种方式的移植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且肝实质内移植组明显高于门静脉移植组(P〈0.05);肝实质内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明显高于门静脉移植组(P〈0.01)。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白蛋白恢复;肝实质内移植骨髓干细胞易引起肝脏损害。  相似文献   

8.
9.
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分化演变,研究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大鼠体内转化为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人胚胎MSC移植到肝损伤合并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大鼠的脾脏。术后分时段取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人白蛋白(ALB)、人角蛋白(CK8)、人CK18、人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胚胎MSC移植后10d大鼠脾脏的人CK8、人CK18、人CK19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移植后15d大鼠脾脏组织内人ALB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结论:人胚胎MSC能够在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的肝损伤大鼠脾脏内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0.
功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骨髓移植后放射损伤动物全部存活;皮肤创伤后7d局部创面组织中可以观察到BrDU阳性细胞.皮肤创伤后14d,创面仅残留少量缺损组织,21d创面完全愈合.结论 骨髓成体干细胞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动员及募集作用,提高募集效率可能有助于改善创伤愈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创伤局部微环境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经荧光染料DAPI标记后,植入受损的皮肤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的植入情况;体外四唑盐(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急性皮肤创伤伤口液对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将大鼠真皮多能干细胞置入透析袋中并植入大鼠背部伤口作用3d,免疫组化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生长因子(NGF),一种生长因子的辅受体syndecan-1的表达。结果:移植14d后,DAPI标记的真皮多能干细胞主要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体积分数为10%的伤口液在体外促进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能力最强;大鼠背部伤口局部微环境作用3d后,真皮多能干细胞高表达bFGF,NGF等生长因子和syndecan-1。结论:创伤局部微环境可通过诱导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增殖,运动和分化而直接参与修复,同时还可通过调控生长因子和辅助受体的表达而间接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条件及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取成年SD大鼠股骨干骨髓,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用10μmol/L 5-氮杂胞苷(5-aza)分别对原代、一代和三代MSC进行体外定向诱导,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检测分化后细胞的心肌特异性抗原(肌丝蛋白、肌钙蛋白)并通过RT-PCR鉴定心肌细胞特异因子基因(ANP、GATA-4)的表达。结果原代、一代MSC在体外经5-aza诱导4周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而经5-aza诱导4周后的三代MSC形态变大,呈杆形、球形,诱导细胞相互连接,连接细胞出现肌管样结构。免疫组化检测经10μmol/L 5-aza诱导4周的原代、一代MSC未见肌丝蛋白、肌钙蛋白T阳性细胞,而诱导三代MSC肌丝蛋白阳性比例近20%,肌钙蛋白阳性比例约8%。RT-PCR显示诱导三代MSC 4周后有ANP和GATA-4心肌细胞特异基因表达。结论MSC能够在体外经5-aza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具有向心肌细胞转化的潜力,是自体心肌细胞移植的一种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13.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MSCs) are pluripotent progenitor cells that have the capacity to migrate toward lesions and induce or facilitate site‐dependent differentiation in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signals. In animals with a cortical photochemical lesion, the fate of rat MSCs colabeled with magnetic iron‐oxide nanoparticles (Endorem®) and bromodeoxyuridine (BrdU) was studied. MSCs were either grafted intracerebrally into the contralateral hemisphere of adult rat brain or injected intravenously. In vivo MRI was used to track their fate; Prussian blue stai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iron‐oxide nanoparticles inside the cells. During the first week posttransplantation, the transplanted cells migrated to the lesion site and populated the border zone of the damaged cortical tissue. The implanted cells were visible on MR images as a hypointense area at the injection site and in the lesion. The hypointense signal persisted for more than 50 days. The presence of BrdU‐positive and iron‐containing cells was confirmed by subsequent histological staining. Three to 4 weeks after injection, <3% of MSCs around the lesion expressed the neuronal marker NeuN. Our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ontrast agent can be used as a marker for the long‐term noninvasive MR tracking of implanted cells. Magn Reson Med 50:767–776, 2003. © 2003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胸段慢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7例,每位患者均接受4次干细胞悬液注射治疗,每周1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6周、6个月时的最低正常功能平面,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感觉评分,ASIA模拟视觉评分,Ashworth评分等资料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6例患者左、右侧感觉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1或2个平面),5例患者两侧运动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下降1个平面2例,2个平面1例,10个平面1例,11个平面1例)。治疗后6周,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4例,由A级变为C级1例,由B级变为C级1例,ASIA残损分级变化率为22.2%(6/27);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1例,ASIA分级总的变化率为25.9%(7/27)。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下肢运动评分分别为1.7±2.9、3.1±3.6,明显高于治疗前(0.5±1.5,P<0.05)。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感觉(轻触)评分分别为68.8±14.4、70.5±14.4,ASIA感觉(针刺)评分分别为68.4±14.7、70.2±14.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6.6±13.7、67.0±13.6,P<0.05)。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为1.8±1.5,与治疗后6周(1.6±1.2)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治疗后6个月(1.1±0.8,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残损分级和运动感觉功能,并可部分促进慢性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胰岛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型糖尿病(T1DM)是遍及北美和欧洲的易发于青少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据估计发病率可达0.2%。我国T1DM的发病率亦日趋增高,糖尿病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T1DM发病机制为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胰腺胰岛细胞,从而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引发高血糖,其危害性极大。传统的外源性胰岛素疗法,无法控制其严重并发症的进展。目前诸多试验证明,胰岛β细胞替代疗法———胰岛细胞移植,是治愈T1DM的有效方法。因T1DM患者数量巨大,细胞来源问题亟待解决;而干细胞(stemcells)作为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已逐渐成为胰岛β细胞替代物的理想资源[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的预处理对HSCT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原代MSCs克隆培养集落形成单位(CFU-F),对比检测14例正常人和12例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9例、乳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1例)HSCT前后骨髓中的MSCs数量;传代培养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和CD45、CD34、CD44表达。结果:骨髓CFU-F正常人为(29.7±14.1)/1×106MNCs;移植前为(29.3±16.2)/1×106MNCs,移植后为(8.4±3.7)/1×106MNCs,移植前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移植后明显少于正常人和移植前(P<0.01)。MSCs免疫表型为CD34-、CD45-、CD44+;指数增长期MSCs平均倍增时间均约为30h;细胞周期分析显示,正常人、移植前后MSCs的S+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8.2%、17.9%和18.7%,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T前预处理对骨髓MSCs有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使MSCs细胞数量减少,但不影响其细胞增殖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是否可以活体示踪经门静脉移植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为介人性门静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供体大鼠5只,梯度密度离心分离BMSCs,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体外经普鲁士蓝染色和HE染色确定细胞标记率。受体大鼠15只,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2h、3d、7d及2周组。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行T1W、T2W和T2*序列扫描,观察肝脏信号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且与组织切片对照。结果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细胞标记率〉95%。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T2*序列扫描显示经标记的BMSCs在肝内显示弥漫性的结节性低信号影,移植后2h到2周均可见到细胞在受体肝脏内存在,组织学切片显示信号缺失部位与铁颗粒标记细胞相一致。结论纳米级超顺磁性铁氧体颗粒标记的大鼠BMSCs经门静脉移植后可以通过1、5T场强行MRI活体示踪,为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提供可行的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