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胡德东  许世强 《西部医学》2013,25(9):1388-1390
目的观察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行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早期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设为治疗组,同期保守治疗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ICU入住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肺不张、胸廓畸形、死亡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行肺功能检查各参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行开胸探查、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可以早期评估胸内脏器损伤情况并行相应处理,能及时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运动,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外伤性连枷胸及肺挫伤患者87例,手术内固定手术62例(71.3%),呼吸机辅助治疗53例(60.9%)的诊治.结果 87例治愈67例,治愈率77.0%;13例(14.9%)好转;死亡7例(8%).结论 有效镇痛、尽早呼吸机辅助及适时对软化胸壁肋骨牢固固定是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46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常规供氧、镇痛、预防肺部感染,治疗肺挫伤,纠正休克;浮动胸壁采用胸带外固带或肋骨内固定术,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呼吸机控制机械通气.结果:46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治愈43例(93.4%),死亡3例(6.6%);13例行胸带外固定、镇痛、抗炎等常规治疗后治愈;12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顽固性低氧血症,行呼吸机机械通气后治愈;18例行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治愈.结论:创伤性连枷胸应采用综合治疗,积极治疗肺挫伤,严重浮动胸壁行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呼吸机使用指征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先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损伤的疗效以及肺挫伤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连枷胸合并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内固定组24例、保守治疗组38例,肺挫伤简易评分法0~6分37例(A组,其中保守治疗22例、内固定15例)、7~18分25例(B组,其中保守治疗16例、内固定9例),比较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例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保守治疗组和内固定组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中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患者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中保守治疗和内固定治疗患者患者呼吸机支持例数、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分、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枷胸合并轻度肺挫伤经内固定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呼吸功能;而合并严重肺挫伤的连枷胸患者内固定术后呼吸功能改善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5.
刘文超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3):353-354,357
目的:探讨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连枷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1例肋骨骨折患者设为A组,与同期保守治疗的28例患者设为B组进行对比研究,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感觉、肺不张等均明显低于B组(P<0.05),出院行肺功能检查各参数明显优于非手术组。手术行肋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连枷胸可靠易行,能够及时的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运动。结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连枷胸优于非内固定手术治疗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连枷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非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3例肋骨骨折患者设为A组,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采用微创肋骨内固定术治疗的70例设为B组,比较2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院时间、疼痛感觉、镇痛药用量、肺不张等均明显低于A组(P<0.05或P<0.01)。结论肋骨内固定术治疗连枷胸优于非内固定手术治疗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连枷胸救治3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30例创伤性连枷胸的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30例连枷胸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合并肺挫伤15例,肋骨牵引5例,手术内固定10例,呼吸机治疗15例.结果 治愈27例(90.0%),死亡3例(10.0%).结论 对创伤性连枷胸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胸壁的稳定性,治疗肺挫伤,积极救治复合伤是治疗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建柏  高劲谋  都定元  胡平 《重庆医学》2013,(28):3434-3435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81例创伤性连枷胸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78例(96.3%);死亡3例(3.7%),分别因不可逆性失血性休克,肺部感染和急性脑疝死亡。肋骨悬吊牵引13例(双侧3例);肋骨内固定61例,单侧使用Judet架2~8枚,平均3.4枚/侧;胸壁固定前后呼吸频率和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肺挫伤78例(96.3%),呼吸机支持治疗18例。气管切开28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35例。并发肺不张15例(18.5%);肺部感染5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随访6~24个月,2例残留轻度限制性通气障碍。结论有效镇痛,恰当胸壁固定和及时合理处理肺挫伤是创伤性连枷胸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金炯  马煜  鲍新洲  张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5):157-158
目的探讨肋骨纯钛接骨板内固定在连枷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64例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观察组32例连枷胸患者均于全麻下给予肋骨纯钛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加压包扎、肋骨牵引或呼吸机正压通气内固定等非手术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肺炎发病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住院天数、肺炎发病率分别为(10.5±2.9)d、(12.1±3.5)d、(17.1±6.9)d、24%,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5.3±6.6)d、(16.1±3.7)d、(22.8±9.0)d、77%(P〈0.05),术后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骨纯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连枷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夏先进  刘晓林  陈瑜  胡松林 《重庆医学》2011,40(21):2133-2134
目的探讨创伤性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42例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其中肋骨牵引7例,手术内固定16例,呼吸机治疗12例。结果全组42例患者治愈35例,治愈率83.3%,死亡7例,病死率16.7%。死亡原因包括双侧浮动胸壁合并严重肺挫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颅脑损伤及肝破裂(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胸壁的稳定性,治疗肺挫伤,积极救治复合伤是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患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肋骨重点内固定和肋骨连续内固定治疗外伤性连枷胸的临床疗效。方法126例创伤性连枷胸患者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A 组66例行肋骨重点内固定,B 组60例行肋骨连续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肺不张率、肺部感染率、患者疼痛程度和使用呼吸机例次。结果 A 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呼吸机例次明显少于B 组( P <0.05);两组术后肺不张率、肺部感染率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重点内固定方法治疗外伤性连枷胸,在减少术后肺不张率、肺部感染率和减轻疼痛等方面与肋骨连续内固定效果相同,且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使用呼吸机例次,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创伤性连枷胸临床治疗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创伤性连枷胸,尤其是58例重伤患者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采用同步间歇指令(svncronized intermittem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辅助通气模式+压力支持(prese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和,或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 expiratorv pressure,PEEP),必要时行浮动胸壁床旁或手术室手术固定等治疗措施。【结果】死亡3例,其余84例全部治愈,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机械通气后24h血气化验结果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氧合指数等与通气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结论】创伤性连枷胸并发的肺挫伤和引发反常呼吸是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及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合并多发伤的患者,肺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积极早期给予机械通气、固定浮动胸壁等综合治疗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连枷胸并肺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连枷胸并肺损伤需要行机械通气的患者3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18例和咪达唑仑组18例。右关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ug/(kg·h)经静脉泵注射20min,维持剂量0.2ug-0.7ug/(kg.h)持,咪达唑仑组:负荷量(0.01-0.3)mg/kg咪达唑仑进行镇静诱导,维持量(0.03-0.3)mg/(kg.h)。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芬太尼用量、脱机时间,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等。结果右美托咪定组在机械通气6、24h的心率减慢(P值均〈0.05),而在48h的心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右关托咪定组的芬太尼使用量显著减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缩短(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连枷胸并肺损伤患者镇静安全、有效,能减少降压药物及芬太尼的用量,并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5.
柏冰  侯志勇 《海南医学》2014,(13):1921-1923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在绝经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90例人住我院骨科的绝经后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三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力髋螺钉(A组)、股骨近端髓内钉(B组)及Gamma钉(C组)内固定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并随访6个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B组和C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0.00%,96.67%,93.33%,Harris评分分别为(79.24±2.13)分、(82.42±2.64)分、(79.23±2.15)分,三组的优良率和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为(101.24±6.13)min、术中出血量为(521.3±191.11)ml,明显高于B组的(82.42±6.64)min和(319.4±142.02)ml,C组的(90.23±6.15)min和(321.3±131.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5.33±2.11)d、(15.04±1.93)d、(14.63±2.21)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2.02±2.51)周、(11.22±2.21)周、(11.13±2.13)周,三组的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生髓内翻、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例数最多,其次为C组,B组并发症的发生最少。结论在治疗绝经后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方法中,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的总体疗效好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辅助治疗方法对局部晚期ⅠB2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盆腔检查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盆腔检查和宫颈活检病理诊断为ⅠB2B期的宫颈癌患者85例,根据术前辅助治疗情况分为两组:A组(43例)接受术前盆腔外照射放疗,放疗结束后2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85例,根据术前辅助治疗情况分为两组:A组(43例)接受术前盆腔外照射放疗,放疗结束后23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B组(42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33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B组(42例)接受术前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34周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宫颈癌根治术。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79.1%vs 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显著低于B组[(0.38±0.08)L vs(0.45±0.09)L]、[(19.49±5.45)g vs(29.91±8.67)g](P<0.05)。A组术后盆腔淋巴转移率低于B组[(9.30%、0、30.23%、6.98%)vs(21.43%、4.76%、50%、21.43%)](P<0.05)。A组术后1、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23.3%、48.8%)vs(38.1%、61.9%)](P<0.05);A组3年生存率高于B组[(83.7%)vs(73.8%)](P<0.05)。结论术前盆腔外照射放疗的疗效确切,术中出血量少,且具有更低的复发率和更高的生存率,值得临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胫腓骨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三组:外固定支架固定10例设立为A组;加压钢板固定20例设立为B组:交锁髓内钉固定30例设立为C组,比较三组患者术后的优良率、并发症及术后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C组的优良率达93.3%,明显优于A、B组(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仅6.7%,明显低于A、B组(P〈0.05)。C组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患者术后负重时间(29.1±2.7)d,明显短于A、B组(P〈0.01)。C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3.5±0.1)个月,明显短于A组(P〈0.05),但C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内固定方法,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治性精准肝切除在肝癌介入后病例中应用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肝癌介入治疗后行肝癌切除病例68例,其中采用传统Pringle法肝门阻断的肝切除术30例,根治性精准肝切除38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损害、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别。结果:根治性精准肝切除组手术时间(314.5±51.2)min长于Pringle法肝切除组(221.4±33.8)min,P<0.05。但根治性精准肝切除组较Pringle法肝切除组,术中出血少[(375.4±76.8)vs(596.1±107.3)mL,P<0.05];术后肝功能损害轻,术后第3天,ALT:[(311.7±44.3)vs(575.6±67.3)]U/L;AST:[(172.3±35.7)vs(443.7±40.3)]U/L;TD:[(41.2±13.2)vs(50.9±19.7)]μmol/L,差别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2/38,5.26%)比(8/30,26.67%),P<0.05;住院时间短[(16.4±2.6)vs(22.7±5.1)]d,P<0.05。结论:根治性精准肝切除运用于肝癌介入后病例中,相对传统Pringle法肝门阻断肝切除术有着术中出血少、肝功能损害轻、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