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PICC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所收治的PICC置管患者16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前者采用常规护理,后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导管自护知识掌握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通过在PICC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规范患者的护理行为,增强患者护理质量,同时也可以使患者更好地了解导管自护知识,增加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NP)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选择2014年1月-6月我院收治的149例行PICC患者,依据护理模式差异分为CNP组和常规组,CNP组行CNP模式护理,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29.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P组护理满意率与平均留置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将CNP模式应用于PICC的护理,有利于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宋琳 《大家健康》2016,(11):242-243
目的:研究 PICC 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间诊治的160例 PICC 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的8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80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以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通过比较,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17.5%,对照组为42.5%,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2.5%,对照组为67.5%,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实施 PICC 置管操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能够加快护理人员掌握 PICC 操作技能及护理知识的速度,降低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规避护理风险出现,提升了护理质量及对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刘巧玲 《大家健康》2016,(11):250-251
目的:分析对肺癌患者在进行 PICC 置管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其评价,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所接受 PICC 置管治疗的82例肺癌患者进行分析,按照随机分配原则把肺癌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基础的 PICC 置管护理;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PICC 置管护理,记录和比较两组肺癌患者置管成功率、留置成功率、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结果:观察发现肺癌患者置管成功率、留置成功率、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肺癌患者在进行 PICC 置管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及其评价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海霞 《海南医学》2009,20(4):160-16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名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护理,实验组采用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结果实验组健康宣教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25)。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增加病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医疗护理质量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导管平均滞留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导管平均滞留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置管护理基础上,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PICC置管护理中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置管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在优质护理工作中实行护士分管床位责任制大包干的管理模式。试验组:管床的责任护士在专科护理单组成的PICC置管临床护理路径指导下开展工作;对照组:管床的责任护士采用传统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试验组护士方面:对PICC置管专科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管道维护及记录时间、对实施此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方面:在平均住院日、在健康宣教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应用PICC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工作中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及专科护理工作质量,落实健康宣教工作,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使患者满意、护士满意。保障PICC置管患者优质护理工作的落实,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对手足口病儿应用实施效果.方法 将486例诊断明确手足口病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在整体护理的的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简称CPN),另一组为常规的治疗及护理即非临床护理路径组(简称NCPN)各243例,比较2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CPN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好于NCPN组.结论 实施CPN使家属满意度提高,缩短住院天数,并减少住院费用,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卢琴 《中外医疗》2022,(17):160-16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肝炎规范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2021年1—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60例,按护理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率、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17,P=0.00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7,P=0.003);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3.33%(1/30)低于对照组13.33%(4/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63,P=0.161);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护理技能、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差表(S...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柏散与喜疗妥软膏治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PICC相关性静脉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双柏散水蜜制剂外敷,对照组采用喜疗妥软膏外涂,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7.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显效率65%,总有效率80%。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在治疗24h后各治疗时点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在12 h治疗时点疼痛评分虽亦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12 h、24 h、36 h和48 h时点的静脉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而在72 h时点两组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柏散外敷治疗PICC相关性静脉炎效果优于喜疗妥组,且疼痛症状改善时间更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77-79+84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胆道闭锁患儿术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胆道闭锁行腹腔镜Kasai术病例共57例,按术后是否留置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分为PICC组(研究组)26例及非PICC组(对照组)3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术后静脉炎发生率、胆管炎发生率、术后黄疸消退率、患儿家长满意度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静脉炎发生率、胆管炎发生率、术后黄疸消退率、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闭锁患儿术后留置PICC,能减少术后静脉炎及胆管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术后退黄,并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封管方法在肿瘤患者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美国巴德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的10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选择SAS法(S:生理盐水10 ml,A:给药,S:生理盐水10 ml);观察组采用SASH法(S:生理盐水10 ml,A:给药,S:生理盐水10 ml,H:50 U/ml肝素盐水10 ml)。置管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堵管情况和不良反应,并通过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两种封管方法对患者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堵管发生率为19.61%,而观察组仅为3.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指标APTT [(35.02±4.95) s、(33.98±8.95) s]和PT [(13.05±1.82) s、(13.35±1.02) s]都均在正常范围内,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均未出现血小板、粒细胞明显降低和出血倾向。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行SASH封管法安全、效果好,可明显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中心静脉导管(PICC)胸腔置管患者自护能力、自我效能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收集晚期肿瘤伴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100例,2012年5月前纳入的4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及以后纳入的5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自我效能为目的的健康教育方案.结果 出院前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ESCA表的自护技能、责任感、自我概念、疾病健康知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自我效能量表不适症状管理、自我护理任务管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依从性问卷调查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导管最大流速变化值、月均非计划性导管维护次数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认知行为干预、互动自我护理指导为主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PICC置管期间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效能,降低导管阻塞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构建PICC维护网络并实施对院外带管患者全程优质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受区域导管维护患者120例为干预组,同期常规导管维护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PICC留置时间、维护费用、PICC相关并发症、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等指标,以评价PICC维护网络构建实施的效果.结果 干预组患者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维护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3%(P<0.05),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1);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ICC维护网络构建与实施突破了常规PICC维护的局限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延长PICC留置时间和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同时全程健康教育和技术指导促进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满足院外带管患者的护理需求,是一种安全且达到护患双赢的护理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成立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品管圈,探讨引起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护理措施,提高其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成立PICC品管圈,负责患者的P1CC穿刺置管、会诊、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结果PICC品管圈成立后,负责PICC导管维护的护理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较品管圈成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3.95%(13/329),品管圈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9.32%(22/2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2,P〈0.01)。结论合理选择留置导管的部位及PICC型号,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置管操作和标准维护的管理,严密观察携带PICC患者的每一个感染征兆,加强患者营养及提高抵抗力,是预防和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种封管液对白血病患者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应用PICC置管化疗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用0.9%生理盐水作封管液,对照组用肝素钠盐水(含肝素钠50 U/L)作封管液.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穿刺点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PICC管的堵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及渗透压,符合生理要求,可代替肝素盐水封管,以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two injection liquids to seal trochars in patients with ieukemia by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Methods Sixty cases of ieuk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0 cases). For the observation group,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was adopted to seal the trochars, while for the control group,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ontaining heparin sodium (heparin sodium 50 U/ml) was adopted. The sealing effects of these two kinds of injection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the puncture ( P < 0.05 ). Whil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ate of phlebitis or the rate of blockage ( P > 0.05 ). Conclusions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may presrve extracellular fluid volume and osmotic pressure. Therefore, 0.9%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an replac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containing heparin sodium ( heparin sodium 50 U/ml) in order to seal venous trochars for neonates and to minimize the hemorrhaging at the puncture.  相似文献   

20.
陶莲德  张莉  袁志平  王静  邹翰琴  王培忠 《西部医学》2011,23(7):1362-1363,13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