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严重而广泛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股青肿)较少.1995年7月-2002年7月,我院共收治股青肿29例,其中14例采取取栓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Cockett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方法 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两组均行手术取栓治疗。结果 老年组伴有CS者25例,发生率为58.1%;中青年组伴有CS者37例,发生率8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CS是DVT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DVT伴CS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低,而老年人因卧床、外伤骨折、肿瘤、高凝等因素所致的DVT患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联合手术的血管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监视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采用手术取栓,辅以临时性股动静脉瘘,取栓后即刻造影观察有无血栓残留及髂静脉病变情况.残留血栓在DSA监视下用双腔取栓管取栓或大的鞘管吸栓.对髂静脉狭窄大于60%的患者予以血管成形术,其中62例置入髂静脉支架.结果 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例死于腰升静脉破裂出血.71例患者得到随访,其中髂静脉支架患者60例,随访3~30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65例下肢肿胀明显缓解,发现血栓复发6例(8.45%,6/71)其中支架内血栓形成4例(6.66%,4/60),支架移位6例(10.0%,6/60),支架断裂1例(1.66%,1/60).结论 在DSA监视下,取栓联合髂静脉支架置入可提高取栓后静脉通畅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手术取栓及术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必要性。方法手术取栓15例,均为左下肢发病,9例呈极度肿胀、疼痛剧烈、皮温下降。14例术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结果1例取栓失败;术后静脉造影示4例深静脉全程基本通畅、6例为髂静脉短段闭塞、余呈全肢型静脉血栓。术后随访除2例仍有明显下肢肿胀外,其余病例无明显肿胀、浅静脉曲张、溃疡等,在循序减压护套的支持下能正常生活或工作。结论对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取栓是必要的,术后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Cockett综合征(C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8月-2008年1月收治16例急性左下肢DVT合并CS的临床资料.16例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术及左下肢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13例患者同时行左髂总静脉PTA及支架置入术,另3例行PTA术,术后均予抗凝,祛聚,溶栓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及肺栓塞的发生,14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6例中2例术后第2天再发生左下肢急性血栓形成,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出院时肢体肿胀明显好转.随访14例,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1个月),2例出现下肢DVT后综合征,余12例左下肢无肿胀,无静脉曲张及色素沉着.结论 急性左下肢DVT并CS行手术取栓加左髂总静脉PTA术及支架置入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龚时文  黄擎雄  冯平 《腹部外科》1999,12(3):143-143
1992年1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手术取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讨论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6例,女17例,年龄22~67岁。病变在左下肢9例,右下肢4例。诱因:腹部手术后4例,分娩或剖腹产后各1例,因骨折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手术取栓与导管溶栓治疗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2例Cockett综合征继发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溶栓组(A组)52例,手术取栓组(B组)50例.术后均口服华法林抗凝至少6个月.结果 2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消肿率83% ±6%,B组为82%±8%,A组静脉通畅率64.6%±6.7%,B组为65.3%±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B组[(30.5±6.7)min比(97.5±23.6) min,P<0.01].A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B组[(9.8±5.4)d比(17.7±8.2)d,P<0.01].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B组[13.4%比42%,P<0.01].86例获随访,随访率84.3%.平均随访时间A组(18±8.7)个月,B组(16.8±10.2)个月,2组在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后遗症发生率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导管溶栓与手术取栓治疗DVT近、远期疗效相当.导管溶栓组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深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ADVT)行溶栓药物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笔者将56例确诊为ADVT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研究组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用微量泵注入尿激酶;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等量的尿激酶。结果示,用药1周后研究组的治愈率(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 %)(P<0.05)。提示:经患肢深静脉给药溶栓治疗ADVT简单、安全、迅速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2004-2009年)诊疗的41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有明显溶栓、抗凝禁忌证仅予以外敷消肿对症处理,采用常规的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391例,行Fograty导管取栓及综合治疗12例,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21例.结果 382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28例患者无明显疗效或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死亡.184例(44.8%)随诊4~62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痊愈32例(17.4%),显效107例(58.2%),有效42例(22.8%),无效3例(1.6%).结论 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安全有效;早期手术取栓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2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采用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及区域性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20例中1例死亡,1例股浅静脉小段狭窄,1例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其余均获满意疗效。术后症状消失,肢体肿胀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进行血栓清除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以肢体炎性肿胀、皮肤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清除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开取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血栓清除方法的多样化及其设备快速更新为临床医生带来了福音,此外,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栓清除手术的安全性,血栓清除后髂静脉球囊及支架的应用可避免血栓的复发。尽管临床上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并缺少高质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下肢DVT血栓清除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逐渐形成共识。笔者就临床实践中相关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规律。 方法:选择74例经非手术治疗的急性及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治疗前与非手术治疗后2~26个月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精力(VT)及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分并比较。 结果:不同治疗阶段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为0.902。患者出院后不同阶段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在入院时(均P<0.05),但各维度分别在出院2~8个月后进入平台期,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参考正常值,RP和PF维度评分轻微降低,VT维度评分降低较明显,其余基本接近正常。 结论:DVT患者经治疗后明显好转,且生存质量可获较长时间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在2006年5月—2010年5月期间收治的用阿替普酶治疗的23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生的单侧DVT,年龄小于75岁,且发病时间在21 d之内。结果 DVT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良好,有17例(73.9%)获临床痊愈,6例(26.1%)获临床好转。泵入阿替普酶时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以输液针眼出血和牙龈出血为主,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和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17例(73.9%)恢复正常,5例(21.7%)出现DVT后综合征,1例死于心梗。结论应用阿替普酶治疗下肢DVT疗效显著,对于病程在2周以上者也能获得临床好转的疗效;采用3 d间断静脉给药法治疗DVT,虽然常有出血不良事件发生,但对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其治疗倾向于快速清除血栓,以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出现。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但对CDT和PMT的适应证仍有一定争议,卫生经济学方面也缺少相关研究,无法衡量CDT和PMT治疗方法使患者受益的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来综合评估比较CDT和AngioJet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些建议,使患者在疗效、生活、经济上能够得到最大的获益。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2月—2020年8月确诊下肢DVT并接受CDT或AngioJet方式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数据,分析疗效(证候积分)、成本效益,以及随访彩超复查结果、Villalta评分及CIVIQ-2评分。结果:共纳入79例下肢DVT患者,其中AngioJet治疗47例(AngioJet组),CDT治疗32例(CDT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耗材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AngioJet组痊愈率高于CDT组(34....  相似文献   

15.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手术联合介入方法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的疗效。方法对2005—2010年采取介入联合手术处理的5例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均有典型股青肿表现,其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均消失,术前多普勒均提示左下肢深静脉无血流,术中DSA均提示左髂静脉受压狭窄,证实为Cockett综合征。5例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其中1例行支架植入,术后均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后患者均恢复满意,足背动脉搏动恢复,下肢肿胀缓解,随访3个月至5年未见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股青肿疗效确切,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特发型下肢深静脉血栓(IDVT)为模式疾病,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机制及遗传因素的可行性。 方法:随机选择IDVT患者(病例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20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等指标。 结果:两组年龄与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股、腘静脉流速降低,股、腘静脉内径增大(均P<0.05);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升高(均P<0.05);白蛋白含量降低,谷草转氨酶与肌酐含量升高(均P<0.05);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升高,而凝血酶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下肢IDVT混杂因素少,均衡性好,是进行下肢DVT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较好的模式疾病。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增加重大出血事件,是急性混合型DVT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非手术治疗后的近期生存质量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50例下肢DVT患者,采用SF-36量表对入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不同时间(1,2,3个月及4个月以上)的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精力(VT)及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可比,平均随访时间(3.82±1.84)个月,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为0.8652。患者在规范治疗前后的不同阶段8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不同阶段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随时间逐渐增高。治疗后各阶段间除PF在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4个月以上的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维度评分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近期生存质量明显好转并进入平台期,可恢复至健康人水平,患者生存质量的拐点出现的时间至少在治疗后4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结合髂静脉支架对Co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Cockett综合征伴DV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CDT联合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的CDT治疗,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血管损伤程度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18,P=0.604)。所有患者随访36~40个月,无支架断裂、移位、塌陷、解体或穿破血管现象。观察组再阻塞率低于对照组(11.1%vs. 37.8%,P0.05)、一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88.9%vs. 62.2%,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Villalta评分、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无再阻塞患者(P0.05),对照组再阻塞与无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DVT近期疗效与单独的CDT相似,但远期疗效优于单独的CDT。CD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后发生再阻塞,可能与支架植入刺激炎症因子释放和导致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