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1)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2)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出现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小鼠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 ①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和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②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 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诱发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大剂量青霉素连续给药,观察小鼠肠道4种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连续7d大剂量青霉素注射后,肠道内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显著上升,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则受到抑制,造成了肠道菌群失调。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纠正这种菌群失调有作用,提示在长期应用抗菌素时及时补充外源性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对保持肠道菌群平衡可有作用。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属是人和动物肠道中主要正常菌群之一,是有益生理菌;在急慢性腹泻、结肠癌、菌群失调等患者肠道菌群中,均有其数量减少。本项目主要研究正常机体和菌群紊乱者服用双歧杆菌制剂后,肠道菌群变化、对机体抗肿瘤免疫和红细胞免疫的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与病变肠段粘膜上菌群分布的差异,以探讨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广州地区40例肠道病变仅局限于乙状结肠以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用结肠镜分别在乙状结肠以上的正常肠段和乙状结肠以下的病变肠段取得粘膜标本,另选40例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标本中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健康人乙状结肠以上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对数值分别为8.71±0.44、9.01±0.33、7.01±0.13,乙状结肠以下病变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为9.21±0.24、9.02±0.18、7.12±0.21,均无明显差异。(2)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正常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8.92±0.37、9.15±0.17、7.22±0.24,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异,病变肠段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6.52±0.76、7.49±0.31、9.67±0.22,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均较健康人为低,大肠杆菌均较健康人为高。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肠段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6.
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定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厌食症与肠道正常菌群的关系。方法采集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粪便,每例作需氧或厌氧培养、计数与鉴定。结果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肠杆菌数量与正常儿童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厌食症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前瞻性研究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malformation,ARM)患儿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情况。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分析21名先天性ARM组患儿10日龄(出院前1d)、1月龄和3月龄~4月龄时粪便中3种主要菌群数量,并与日龄匹配的21名对照组正常婴儿菌群数量进行比较。结果:(1)10日龄,先天性ARM组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的比值(bifidobacteria/escherichiacoli,B/E)<1,大肠杆菌数量较双歧杆菌高和乳酸杆菌高(P=0.021和P=0.004),且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0.001)。(2)1月龄,先天性ARM组B/E较10日龄增高(P=0.030),B/E>1,双歧杆菌数量增高(P=0.001),高于自身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对照组双歧杆菌数量(P=0.001、P<0.001和P=0.004),乳酸杆菌数量亦较对照组高(P<0.001)。(3)3月龄~4月龄,先天性ARM组乳酸杆菌数量较1月龄时降低(P=0.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571),双歧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0.004)。(4)3月龄~4月龄,连续服用益生菌患儿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婴儿(P=0.013),未连续补充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和对照组婴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32)。结论:(1)10日龄,先天性ARM患儿以大肠杆菌数量占优势,乳酸杆菌数量亦高,较正常对照组婴儿肠道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占优势的定植状况不同。(2)1月龄和正常对照组婴儿一样,双歧杆菌成为患儿肠道优势菌,而乳酸杆菌数量仍居高。(3)3月龄~4月龄,患儿肠道乳酸杆菌数量下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菌群状态接近正常婴儿。(4)患儿1月龄后连续补充益生菌制剂至3月龄~4月龄能够使肠道保持高水平的双歧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9.
10.
盐酸林可霉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肠道组织病理学改变,血中淋巴细胞数的影响规律,以期为科学研究正确使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盐酸林可霉素连续灌胃3d停止给药,于停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和第10天检测肠球菌数,双歧杆菌数,血中淋巴细胞数和肠道病理改变,评价盐酸林可霉素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规律。结果:灌胃3d停止用药后第1天和第4天双歧杆菌减少,肠球菌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黏膜皱褶变浅,上皮内杯状细胞减少。停药后第1天出现血中淋巴细胞数减少。结论:盐酸林可霉素短期大量给药,可造成小鼠菌群失调,肠道组织损伤,免疫功能受损,该损伤持续约1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变化对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级别实验小鼠即清洁级小鼠、SPF小鼠和普通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并用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方法研究了此三种不同级别的实验小鼠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sIgA 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普通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多,其sIgA阳性细胞分布最多,肠道不同部位之间sIgA 分布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其次是清洁级小鼠,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SPF小鼠肠道细菌种类最少,故其 sIgA 阳性细胞分布最少,且其肠道不同部位之间菌种组成差异无显著性,小肠和大肠之间的阳性细胞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随着动物微生物控制级别的增高,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递减; sIgA 阳性细胞与肠道细菌种类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水环境地塞米松污染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只。
实验低剂量组灌喂含0.035 ng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饮用水,中剂量组为0.225 ng、高剂量组为2.25 ng,对照组灌喂不含地塞米松磷
酸钠的饮用水。每日观察小鼠行为、皮毛、大便等的变化。灌喂第36 d 处死小鼠,取回盲部组织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扩增
16S rDNA V6可变区,扩增产物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后分析。切取DGGE图谱上的优势条带,扩增、纯化后克隆测序,其
序列BLAST比对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小鼠均出现性情暴躁、斗殴打架、咬断尾部等现象。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各组小鼠
回盲部均具有较稳定的菌群;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组的优势菌群存在一定差异;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菌
群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P<0.05);中、高剂量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P<0.01)。16S rDNA V6区序列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
组具有共有菌属15种、差异菌属2种,优势菌种类和比例发生了改变。对照组有乳杆菌属的细菌定植,而中、高剂量实验组乳杆
菌属的细菌消失,却出现志贺菌属的细菌。结论饮水地塞米松污染可影响小鼠神经系统,使小鼠肠道内细菌的种类、数量及优
势菌所占的比例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增加;抑制肠道益生菌的定植,利于肠道致病菌的入侵。
相似文献
实验低剂量组灌喂含0.035 ng地塞米松磷酸钠的饮用水,中剂量组为0.225 ng、高剂量组为2.25 ng,对照组灌喂不含地塞米松磷
酸钠的饮用水。每日观察小鼠行为、皮毛、大便等的变化。灌喂第36 d 处死小鼠,取回盲部组织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扩增
16S rDNA V6可变区,扩增产物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后分析。切取DGGE图谱上的优势条带,扩增、纯化后克隆测序,其
序列BLAST比对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小鼠均出现性情暴躁、斗殴打架、咬断尾部等现象。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各组小鼠
回盲部均具有较稳定的菌群;主成分分析表明各组的优势菌群存在一定差异;菌群多样性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菌
群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P<0.05);中、高剂量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P<0.01)。16S rDNA V6区序列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
组具有共有菌属15种、差异菌属2种,优势菌种类和比例发生了改变。对照组有乳杆菌属的细菌定植,而中、高剂量实验组乳杆
菌属的细菌消失,却出现志贺菌属的细菌。结论饮水地塞米松污染可影响小鼠神经系统,使小鼠肠道内细菌的种类、数量及优
势菌所占的比例发生改变,菌群多样性增加;抑制肠道益生菌的定植,利于肠道致病菌的入侵。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牛初乳(BC)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改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肠炎模型,监测小鼠体重、肠炎评分;应用HE染色、组织病理学评分观察牛初乳对小鼠肠炎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监测肠道菌群中常见微生物的含量。结果显示DSS组小鼠体重降低,肠炎评分升高,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明显,肠道内大肠杆菌含量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减少;与DSS组比较,BC+DSS组小鼠体重上升(P<0.01),肠炎评分降低(P<0.01),结肠组织炎性损伤显著缓解,三种微生物含量均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这表明牛初乳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6.
17.
小鼠肺栓塞模型的诱导及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3种药物引起的小鼠肺栓塞模型,并比较不同肺栓塞模型之间的特点. 方法: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5组(n=5). 分别用胶原 肾上腺素、二磷酸腺苷(ADP)和凝血酶3种药物的最低致死剂量经颈内静脉注射,诱导小鼠肺栓塞模型,以未处理组和生理盐水组为对照,研究小鼠肺部微血栓的数量和构成以及外周血小板计数的改变. 结果:生理盐水组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了(62±8)×109/L,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3种药物中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最多的是凝血酶组(987±135)×109/L, P<0.01,其次是胶原 肾上腺素组(459±78)×109/L, P<0.01, 最少的是ADP组(312±46)×109/L, P<0.05. 光镜下观察,每高倍视野凝血酶组小鼠肺部微血栓形成的数量最多(4.9±0.3),其次是胶原 肾上腺素组(2.3±0.5),最少的是ADP组(1.2±0.2),P<0.05. 免疫组化结果提示3种类型的肺栓塞都主要是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构成的透明血栓. 结论:3种药物可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激活凝血系统,在肺部形成性质相同但程度不等的肺栓塞,最终导致动物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SPF级ICR雄性小鼠9只,体质量22 g左右,随机选3只作为对照组(BMCK、M2WCK和M42CK),其余6只高糖高脂饮食饲养4周后腹腔注射四氧嘧啶溶液引发胰岛损伤后完成糖尿病小鼠造模。6只糖尿病小鼠随机均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BMMet、M2WMet和M42Met)和模型组(BMMod、M2WMod和M42Mod)各3只。二甲双胍治疗组给予每日两次二甲双胍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4周后取粪便提取微生物总RNA,进行16S高通量测序,进行菌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肠道微生物16S测序分类鉴定统计结果显示,各组样品测序结果已足够反映当前样本所包含的多样性;3个糖尿病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中都出现了乳酸杆菌属微生物显著减少的情况,而其中两个出现了异杆菌属(Allobaculum)微生物增多的情况;而3个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组小鼠肠道微生物中都出现了乳酸杆菌属微生物恢复性增多的现象;此外,二甲双胍处理还让糖尿病小鼠肠道中梭菌属和拟杆菌属微生物丰度向正常状态转变。结论受二甲双胍影响,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微生物会更倾向抑制脂肪代谢减轻肥胖,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品系小鼠哮喘模型的差异.方法:将BALB/c和C57BL/6两品系雄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哮喘组,每组6只.采用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混悬液致敏和激发小鼠,激发过程中观察小鼠哮喘症状.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白介素(IL)-4和干扰素(IF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