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特点与恶性分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恶性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证实。结呆:间质瘤以胃部多见,占62.50%(40/64),其次为小肠,占18.75%(12/64)。GIST多表现为类圆形实性,边界清楚(47/64),以外生性生长为主(32/64)。密度多不均匀,坏死(47/64)、溃疡(31/64)常见,以不均匀强化、延迟强化为主。肝脏和腹腔为主要转移部位,转移灶坏死常见,也呈延迟强化。11例GIST伴发其他肿瘤。GIST的部位、坏死与溃疡的存在、强化方式及转移灶的有无与恶性分级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并且不均匀强化方式,CT图像上坏死与溃疡的检出、转移灶的出现以及发生部位有助于对恶性间质瘤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共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6例,十二指肠5例,空肠5例,回肠4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21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郭建榕  蔡美花  蒋铭 《四川医学》2012,(11):2040-204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且术前行多层螺旋CT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47例间质瘤中病理诊断良性11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27例。经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密度、强化等指标与其良恶性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病灶的各项特征,有助于判断其良恶性,为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CT征象,评价CT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17例,患者的CT平扫和双期增强螺旋CT扫描. 结果 17例GIST均为单发,发病部位在食道2例,胃12例,小肠2例,结肠1例;良性3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1例;良性GIST表现为胃肠道软组织肿块,体积小,边缘清晰,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病灶体积较大,常伴有周边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强化不均匀. 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定位准确率高,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郑翠英  白建明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1025-102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良性1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胃7例,直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CT表现:黏膜下血供丰富肿块多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强化不均匀,可侵犯邻近脏器。CT定性准确率10-12(83.33%),定位准确率11-12(91.6%)。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s)的64排螺旋CT(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23例,小肠10例,直肠2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23例;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均匀,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并可初步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经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的CT表现、病理特征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GIST患者中病变位于胃部17例,小肠8例,结肠5例。良性16例,恶性14例。肿瘤病理危险度评估:极低危8例(27%)、低危7例(23%),中危6例(20%),高危9例(30%)。CT影像、预后与病理对照分析.肿瘤形态不规则、浸润性生长、严重瘤内坏死、强化程度和较差预后更多见于高危险度胃肠道GIST(P〈O.05):肿瘤生长部位与GIST的病理危险度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T扫描对GIST诊断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在定位、定性等方面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胜凯  卞丽娟  郭友逢  朱文标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2):1477-1478,1487,155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并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及恶性组,手术切除前经CT平扫及增强诊断其恶性程度,比较肿物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T显示不同恶性程度组别间质瘤肿物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肿物密度均匀性和边缘光滑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4),而肿物形态在良恶性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良性、交界性和恶性间质瘤中CT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强化方式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CT显示GIST肿物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T可作为诊断GIST及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闫建平 《海南医学》2009,20(7):123-12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3例胃间质瘤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及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良性3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密度均匀,多呈均匀强化,潜在恶生(交界性)2例,介于两者间,密度呈均匀或不均匀。恶性8例(包括低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5例),肿块最大径多大于5cm,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提高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具有完整MSCT检查及术后病理资料的GIST患者99例,综合分析其MSCT表现,探讨其良恶性程度的预判.结果:99例GIST中,胃发生率最高,达54.5%,结直肠、胃肠道外及小肠GIST恶性程度高于胃及食管.GIST的大小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GIST呈不规则分叶状提示恶性程度高.GIST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及持续强化的模式,但与良恶性程度无相关.GIST的坏死或囊变、靶征、血管束征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恶性GIST对周围组织浸润较轻.结论:胃肠间质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定性诊断仍有困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GIST的良恶性程度做出预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照病理结果,探讨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其危险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36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对照病理分级,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与GIST危险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与GIST危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强化形式、肿瘤内坏死可以预测其危险度.胃肠间质瘤浸润邻近结构及器官、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转移即提示肿瘤高危险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