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本文应用IFA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较高的6个驻地进行了动物带毒及其血清学分型的研究。结果从8种动物肺中检出EHF病毒抗原阳性,其中大仓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带毒率较高,分别为8.15%、6.40%和6.19%。同时抽取部分EHF病毒抗原与抗体阳性鼠标本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表明,鼠肺抗原型别和血清型别均与宿主种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在自然疫源地内的分布和扩散规律,找出控制和拔除疫源地的有效措施,我们于1987年1月至1990年12月,在东海县逐月对本病在小兽间的传播和流行情况进行了监测研究。监测内容和方法一、监测内容:以EHF高发区桃林、洪庄(1986年发病率分别为168.7/10万和75.53/10万)两乡为常年监测点,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带病毒率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监测深圳市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了解疫源地的分布特征、鼠类及其体表昆虫种群。方法:利用现有监测网络采集全市HFRS疫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结果:1999-2000年均发病率0.10/10万。分布:福田区占81.81%;1-4月占81.81%;暂住人口占63.63%,男女比为10:1。住临时棚舍(x^2=10.12,OR=16)有统计学意义,共获鼠625只,捕获率11.07%,分2目2科4属11种,其中褐家鼠368只,占58.885,鼠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0.81%,抗体阳性率为7.17%,GMT为1:54.45。阳性鼠肺和血清全部来自褐家鼠,感染率为10.81%,带毒率为1.37%。布吉疫点人血清阳性率为3.25%,正常人群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鼠带蜱、蚤、革螨、恙螨率分别是7.025,10.065,17.085,7.40%,指数分别是0.16,0.33,0.86,1.28,主要宿主分别是施氏屋顶鼠、黄胸鼠、黄毛鼠、施氏屋顶鼠。蚤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56%。蜱分2属2种,粒形硬蜱占87.295,革螨分2属3种。毒厉螨占91.94%,恙螨分4属6种,西水无前恙螨占27.12%,结论深圳广泛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属低发病区,高危人群是暂住或流动人口中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男性青壮年,发病与住临时棚舍、住处鼠迹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6.
1991年9月在云南省水富县进行了一次流行性出血热(EHF)宿主动物调查,捕获302个动物,计7种,其中4种动物肺(黑线姬鼠,褐家鼠,QuQing和小家鼠)抗原阳性,平均阳性率7.6%。204个动物同时采集到血清,血清的血抑(HI)抗体平均阳性率29.4%,平均总感染率为31.9%。总感染率远高于肺抗原阳性率。幼年和成年黑线姬鼠、褐家鼠的总感染率差别不显著。但雄性黑线姬鼠总感染率显著高于雌性,而褐 相似文献
7.
用FITC -SPA和IFA技术同时检测EHF病人早期、恢复期血清抗体及家兔、家猫、黑线姬鼠、褐家鼠血清中EHF抗体 ,符合率均为 1 0 0 % ;检测鼠肺、黄鼬肺、猪肺等组织中EHF病毒抗原其阳性符合率亦为 1 0 0 % ;盲检 6份家猫血清亦获满意结果。实验表明FITC -SPA技术检测EHF抗原、抗体与IFA技术同样敏感与特异。而且不需制备各种动物的特异性抗抗体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家猪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流行病学意义,1986-1994年用反向间接血凝凝法、血凝抑制法、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对家猪与EHF的关系进行了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山东省莒南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及宿主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262例EHF病人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病人(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检测该地11种动物的肺组织或血清,从7种动物的肺中检测出EHF病毒抗原,主要是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猪、羊、家兔和黄鼬等,前4种还同时查出血清抗体。进一步证实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但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主要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我国是高发区。本病各国命名不统一,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1994年我国卫生部决定将流行性出血热改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考虑到流行性出血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中使用的名称,决定在政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最佳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24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受护理的不同,随机地将本组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性分期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70.96%,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95.16%实验组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66.13%,实验组为96.77%,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给予其综合性分期护理效果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缓和护患关系,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发病的保护因素。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和分析有关的暴露因素。结果 调查了185例病例和对照,在单因素X^2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室内鼠患、农少、外出、人均年收入和住房地面的材料均有统计学意义。在P〈0.05显著水平下,室内鼠患、农活、外出、人均年收入和住房地面的logistic回归系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敦化市2005-2011年间流行性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利用7年间敦化市HFRS疫情资料对其流行特征和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敦化市2005-2011年共报告HFRS病例519例,平均发病率为15.44/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城区各街道和农村各乡镇均有HFRS病例报告;农村报告病例占85.93%。发病主要集中在5-7月和10月-次年1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男性病例为440例,女性病例为79例;病例多集中在20~50岁之间的青壮年,占总病例数的69.75%。发病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4.55%;其次为工人,占总病例数的9.83%。结论在6月和11月两个发病高峰来临前,采取灭鼠、疾病监测、健康教育、接种疫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是降低HFRS发病率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大理州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掌握流行规律,为科学防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地区该疾病疫情监测资料。结果 2008-2012年共报告80例病例,其中祥云54例、宾川5例、南涧5例;2008-2012年发病率分别为0.37/10万、0.26/10万、0.23/10万、0.42/10万和0.99/10万;目前未出现病死病例。结论大理州本病疫区不仅老疫区稳固存在,近年来疫区不断扩大,发病数不断上升,新发现的疫源地也逐年增多,鼠间感染普遍存在,带毒率也较高,局部地区发生暴发流行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判断疾病发展的态势,以制定切合实际的控制疫情措施。方法疫情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1999~2008年流行性出血热个案卡的信息和1999~2008年年度疫情汇编。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扶风县1999~2008年出血热疫情资料予以分析。结果 1999~2008年间全县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病例813例,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39.02/10万,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呈散发状态,波及全县15个乡镇,以召公镇发病为最多(占20.05%);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人数的58.7%;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为3:1;在总发病人数中农民占84.6%,发病年龄集中分布在25~55岁,占总发病人数的67.16%。结论扶风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有季节高峰,并与环境、职业等因素有关,应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三种单价灭活疫苗免疫后第5年预防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沙鼠肾细胞I型灭活疫苗(沙鼠苗)免疫后第5年、乳鼠脑纯化I型灭活疫苗(鼠脑苗)免疫后第4年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地鼠苗)免疫后第5年在EFH疫区试验人群中的安全性、血清学效果和预防效果。方法 现场试验人群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分为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实验室血清标本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微量细胞病变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及时掌握灾区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有针对性的制订对策,更好的指导防制实践。方法 按照卫生部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救灾办公室统一制定的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采取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1998~1999年在8省(自治区)40个灾区监测点,开展了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研究。结果:查明35个监测点地区人群1997年发病率为16.75/10万,受灾的1998年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塔里木盆地蜱类、啮齿动物和家畜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的感染状况和自然界分布现状。方法将病原材料蜱或啮齿动物脏器或羊血液标本接种1~2日龄乳鼠,取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的检查材料采用反向血凝(RPHA)和免疫荧光(IFA)方法做免疫学鉴定,并采用RT-PCR技术检测目标材料中CCHFV特异性S基因片段。结果实验室接种采集自环塔里木盆地21个县(市)的蜱类、啮齿动物脏器和羊血液标本422组,获得典型临床症状发病材料49份,其中以巴楚、尉犁、于田和若羌地区的新疆出血热临床典型发病检出率较高。用RPHA鉴定43份,阳性6份,阳性率为1.4%;RPHA阳性材料分布于尉犁、轮台和于田3个地区。用IFA鉴定42份,阳性13份,阳性率为3.1%;IFA阳性材料分布于巴楚、尉犁、民丰、轮台和于田5个地区。用RT-PCR方法检测32份,检测到CCHFV特异性S基因片段(329~548n1)31份,阳性材料分布于阿克苏、阿瓦提、巴楚、洛浦、尉犁、民丰、且末、若羌、轮台和于田10个地区。以亚东璃眼蜱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羊,从子午沙鼠脏器材料中检测到CCHFVS基因片段。结论新疆出血热在新疆南部地区是以河流为依托,分布在环塔里木盆地区的沙漠绿洲胡杨灌木区域内,主要宿主媒介是亚东璃眼蜱,羊、骆驼等家畜和塔里木兔、子午沙鼠和大耳跳鼠可作为新疆出血热的储存宿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