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射频消蚀术后心率变异的观察(摘要)王彦,胡大一,易云苏,迟洛英,韩海英临床常发现,射频消蚀术后许多患者的心率高于术前。我们以心率变异(HRV)的频域分析法,辅以时域法,探求其内在机制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联系。研究对象为我院心内科成功接受射频消蚀术的患者共...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蚀房室结快径路二例教训侯应龙,杜日映,史俊忠,王毅,罗景兰射频消蚀术(RFCA)开展初期。作者曾对部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快径作了选择性消蚀,并使其中大部分AVNRT患者得到了根治。但有2例在快径正传阻断后仍发AVNRT,其中...  相似文献   

3.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心率变异性(HRV)是检查心脏心搏间期变异的方法。近年来,认为HRV能定量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的活性及其调节功能。1987年,Kleiger首先提出心肌梗塞后其HRV下降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其后10年来,有关HRV的研究如雨后春笋...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心肌梗死前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心肌梗死前的HRV对心肌梗死后心脏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27 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梗组,术前和术后2 周分别测量HRV一次,并行电刺激诱发室颤。结果 梗死组按电刺激能否诱发心室颤动(VF) 再分为VF 组和无VF组,心肌梗死前三组HRV无差异,心肌梗死后VF组HRV较心肌梗死前明显降低,无VF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心肌梗死后HRV 的降低与心脏猝死的发生有关,心肌梗死前HRV对心肌梗死后的心脏猝死可能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25例接受射频消蚀治疗的预激综合征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心脏肌钙蛋白T(cTnT)。结果发现,治疗后血清cTnT升高(P<0.05),表明射频消蚀术对心肌细胞有损伤,其损伤程度与射频消蚀时放电次数有关(r=0.59,p=0.002);但对患者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冠状窦口至三尖瓣点线状消蚀治疗心房扑动(摘要)屈百鸣俞林玲黄洪章励伟芬缪建华徐至法钟良对6例Ⅰ型心房扑动(AF)合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行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取得成功。6例中,男3例,女3例。年龄19~69岁。病史2~30...  相似文献   

7.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摘要)张树龙林治湖杨延宗高连君心率变异性(HRV)作为一种定量反映心血管系统自主神经功能状况的无创性指标日益得到关注。本研究对72例房室折返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前后HRV分析,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蚀术治疗近年来,射频消蚀术已成为非药物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手段之一。其主要治疗方法可分为:(1)射频消蚀或改良房室交界区,控制房颤的心室率;(2)射频消蚀根治房颤,恢复窦性心律。1.射频消蚀或改良房室交界区:消蚀阻断希氏束和造成完全...  相似文献   

9.
穿间隔法同时进行球囊扩张和射频消蚀术马长生,刘旭,董建增,杨新春,高丽华,胡大一我们从1993年5月至1994年11月间共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同时进行了二尖瓣球囊扩张(PBMV)和射频消蚀术(RFCA),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蚀术所致瓣膜返流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刘旭,胡大一,马长生,杨新春,商丽华,孙英贤,董建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100020)射频消蚀术尚属有创性,加之消蚀部位的特殊性,是否会造成瓣膜结构的损害以及这种损害有何临床意义,为探...  相似文献   

11.
中位法射频消蚀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3例,采用"中位法"选择性阻断慢径路,该技术的关键是:①在X线右前斜位30度下,将消蚀电极置于冠状窦口和希氏束连线的中点附近;②消蚀电极双极记录到小A大V波;③放电时有交界性心律(包括快交界律、慢交界律、交界性早搏);④以间断放电和时间递增的方法控制消蚀过程;⑤消蚀终点为放电总累积时间达60~90秒,重复电生理检查证实慢径阻断或心动过速不能诱发。经1~3个部位的消蚀彻底阻断慢道36例,遗留慢径传导7例(有心房回波2例)。除1例术后第二天发生一过性Ⅲ°AVB,二周恢复正常外,余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平均14±6),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无心动过速发作。消蚀成功率100%。认为“中位法”是消蚀房室结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方法,部分病例保留慢传导并不增加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双径路的射频消蚀及解剖生理特性探讨(摘要)刘世玉,赵龙生,俞向荣,刘映雪,周兴文,张鑫,李常泰报告20例房室结双径路(DAVNP)并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采用经前、下、后三种不同途径进行射频消蚀的结果,并据消蚀结果对DAVNP的解剖和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3.
导管射频消蚀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管射频消蚀术(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5例。其中IVT起源于左室间隔区3例,右室流出道2例。4例在IVT发作中于室内标测到较体表QRS波提早30~50ms的局部电位,在此点给予射频电流,IVT即刻终止;1例IVT行起搏标测,在左室中间隔区标测到与IVT时12导联相同的QRS波群,在该部位给予射频电流。全部病例术后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随访1~4个月,无IVT复发,无并发症,表明RFCA是根治I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心率变异性(HRV)观察和临床随访,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病人HRV的相关性及HRV的动态观察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1993年~1998年所有可提供HRV资料(于入院3~14天,平均7天检查)的住院病人共1089例,男739例,女350例,平均年龄为68±12岁。其中341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及自发型心绞痛)纳入本研究,并除外下列情况:窦房结功能衰竭或不全;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5.
异丙肾上腺素在射频导管消蚀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中的意义(摘要)胡大一杨新春葛永贵商丽华马长生34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接受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诱发试验,其中20例在消蚀前电生理检查诱发AVNRT阴性,静滴异丙肾(1~3μg/min...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蚀术中阻抗监测的意义(摘要)黄德嘉,姜建,文山,曾智,章茂顺,尹秋熙在射频消蚀术的放电过程中,阻抗为一重要参数。我们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中阻抗变化的动态监测,探讨其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实验:采用离体猪心脏和在体狗心脏,将普通4极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间隔部射频消融(RFCA)患者22例(含18例改良慢径消融)和游离壁RFCA患者20例作术后48至72小时的心率变慢性(HRV)研究。结果表明,两组RFCA的功率及时间无显著性差异,间隔部RFCA组LFP/HFP比值较术前显著增加,提示HRV减低,而游离壁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30例左侧房室旁路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病人,用逆行主动脉左房瓣上法行射频消蚀术。均为逆行左室侧瓣下法未成功的病例。每例瓣上放电3.1±2.0次,放电能量为25~30W,旁路距冠状窦口0.5~5.5cm,消蚀靶部位A/V比例为0.83±0.28,30例消蚀均成功。本文就逆行左房瓣上法消蚀左侧房室旁路的适应证、方法学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对置有心脏VVI起搏器患者射频消蚀左侧旁路成功一例邓华,蓝志强,吴成,肖雪芳,孙家瑶,唐玉英,吴宁患者男性,65岁,反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16年。口服用药常不能有效控制,室上速发作时室率可达180~230次/分,伴血压下降;需较大剂量的静...  相似文献   

20.
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心率变异性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心率变异性演变夏斌赞涂利娟彭道地患者女,30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于1994年4月26日在我院施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本研究系列观察术后5、10、16个月的心率变异性(HRV)演变,分析心脏移植后HRV的变化规律。一、方法在作本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