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三级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设计调查表,检查某三级医院某日现住院肿瘤外科一病区全体住院患者住院病历。共收集25份已手术病历,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5份病例中,Ⅰ类、Ⅱ类和Ⅲ类切口分别为7例、17例和1例。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已基本规范,但Ⅱ类和Ⅲ类切口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等与指南还存在差距。抗菌药物病历书写规范尚需进一步加强。结论 应该加强对Ⅱ类和Ⅲ类切口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和病历书写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2.
张冬梅  潘向红 《吉林医学》2010,(26):4562-4563
静脉输注是化疗给药的主要方式,药物外渗是主要并发症,特别是刺激作用较大的发疱类化疗药物一旦外渗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处理不当甚至会造成功能障碍。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化疗药物划分为发疱类化疗药物和非发疱类化疗药物。发疱类化疗药物是指外渗后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等。本文通过对972例行发疱类药物化疗患者临床护理,总结了发疱类化疗药物静脉输注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Ⅰ类、Ⅱ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总结抗菌药物为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12月期间在郸城县人民医院手术的Ⅰ类、Ⅱ类切口患者60例,通过对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Ⅰ类、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段内使用了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性用药,抗菌药物使用率达到100%,头孢类菌素和青霉素为主要用药品种,一联用药的患者41例(68.3%),占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绝大部分。结论:通过加强对Ⅰ类、Ⅱ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分析和管理,增加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我院门诊常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04年门诊处方20873张,对有抗菌药物处方进行药品用量、联合用药、药物利用等方面统计。结果含有抗菌药物处方2636张,每张处方有1种抗菌药物占99·24%;有1种抗菌药物的处方中,口服抗菌药处方占88·69%;各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序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利用指数(DUI)≤1的有20种,占抗菌药物的90·90%。结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药房2007年下半年抗菌药物处方,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7月—200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处方28 406张,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对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处方中含抗菌药物处方4 184张,占总抽查处方数14.7%。抗菌药物单用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9.1%,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24%。根据药物使用频度分析,前三位抗菌药物为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医院2007年下半年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喹诺酮类和林可霉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注重对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药房2007年下半年抗菌药物处方,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7月-200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处方28 406张,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对其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门诊处方中含抗菌药物处方4 184张,占总抽查处方数14.7%.抗菌药物单用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89.1%,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24%.根据药物使用频度分析,前三位抗菌药物为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医院2007年下半年不良反应报告中,以喹诺酮类和林可霉素类引起的不良反应为主.结论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应注重对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7.
肖凯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51-52,75
目的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其趋势。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使用的抗感染药物进行分类,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年来,我院抗感染药物出库金额呈上升趋势。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一直居销售的前3位,三类销售额之和占抗感染药物的84%~94%。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是我院使用频率最高的类抗感染药物。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实施后,我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已逐步趋向合理化,但仍存在不合理现象,在临床药物应用中应特别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用药监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引起药疹的类型、致敏类药物的种类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诊断确切的136例药疹患者采用临床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认其致病药物,在此基础上对其疹型及致病药物种类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疹型药物种类常见,其次为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而致敏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最常见,其次为解热镇痛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类、生物制品类、镇静催眠及抗癫痫类亦较常见。结论对引起药疹的原因分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包括下面几类:第一类为抗生素,这类药物除灰黄霉素仅对浅表真菌有效外,其余药物,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等均属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第二类为唑类抗真菌药物,它们对深部、浅部的真菌都有作用,代表药物有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第三类指氟胞嘧啶,对深部真菌有效;第四类指中草药,如大蒜等;第五类指专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的外用药,如水杨酸、苯甲酸等。另外,还把近年来开发的萘替芬、特比萘芬归于另一类抗真菌药,称为烯丙胺类。抗真菌药物一般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功能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我院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情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05~2006年抗感染药物的用药金额,以DDDs为指标对用药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较常用的抗感粢药物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结论 我院门诊急诊抗感染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某些问题,需进一步提高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10年HIS系统中各类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并对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构成比、DDDs值进行排序。结果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广泛,共涉及7类81种,β-内酰胺类占主导地位,其次为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结论我院的抗菌药物用药结构基本合理,抗菌药物用药品种趋向集中,但个别品种的应用缺乏合理性,建议临床医师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030978围产期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戴钟英刀实用妇产科杂志一2002,18(3)一137一138 美国药品及食品管理局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险程度不同分为五个等级,该文着重阐述抗感染药物的分类。A类:在早期妊娠妇女中未显示对胎儿有危险,目前尚无一种药物归于此类。B类: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对胎儿的危险,但在早孕妇女的对照组中并不能肯定其副作用,临床上可应用。该类包括: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类及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最近研究表明治疗厌氧菌感染和滴虫性阴道炎的药物甲硝哇和抗真菌药克霉哇、制霉菌素也被归为B类〔C类:动物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特征,规范临床用药制度。方法对本院2017年整年度各科室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药理特征,根据不同药物的使用频度等对院部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应用加以规范和指导。结果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由高至低依次为第2代(19.32)、第3代(11.19)、第1代(6.80)、第3代复方(3.52)、第4代(0.75);头孢克肟、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等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药理特征及抗菌性程度差异明显。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需结合药物的药理特征、抗菌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以避免不合理使用引发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许多药物对前庭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具有毒性反应,可以引起眩晕.本文对引起眩晕的药物简介如下.1 引起眩晕的药物引起耳中毒发生眩晕的药物有:①抗生素类药主要是氨基糖甙类药(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多粘菌素类、紫霉素、卷曲霉素、万古霉素、利福平等.②利尿剂(主要有利尿酸、速尿),水杨酸类和奎宁.③催眠类  相似文献   

15.
崔艳  于亚滨 《中国病案》2015,16(1):47-50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对某医院开腹子宫全切手术医疗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2011年规范应用抗菌药物前后医疗质量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未发生变化的指标有住院死亡类指标、重返类指标、医院感染类指标、手术并发症类指标。发生变化的指标有合理用药指标和医院运行类指标。结论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对某医院的医疗质量没有带来负面影响,对其费用类指标、合理用药类指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1~12月门诊处方4628张,对18岁以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628张门诊处方中有1840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占39.7%;使用抗菌药物8类24个品种,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结论:我院门诊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但在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配伍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方法:抽取手术病例150例,对其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病例共计73例,其中预防用药45例;治疗用药24例;既有治疗,又有预防的病例4例;涉及到的抗菌药物有13个品种,包括青霉素类、青霉素/酶抑制剂类、头孢类、头孢/酶抑制剂类、大环内酯类、单环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不合理用药的问题包括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不当、疗程过长、选择药物不当、联合用药及治疗用药指征不明确等。结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不规范,应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镇静催眠药(sedatives and hypnotics)是一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抑制作用的药物,能阻断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功能,使大脑皮质细胞从兴奋转为抑制,因而呈现镇静与催眠作用。美国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有:①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类镇静催眠药物;②非苯二氯卓类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③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类催眠药物;④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非典型性抗精神失常药物以及抗抽搐药物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37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2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111例,使用率为29.84%;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18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首选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情况,应加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计算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医院感染80例,其中真菌感染12例,占15%,普通细菌感染68例,占85%.G-杆菌检出率最高.大多数细菌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耐药率相对较低,对碳青酶烯类及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临床真菌感染较为严重;G-杆菌是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尤以β-内酰胺酶产生的耐药菌为著,临床医师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及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