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淀粉样蛋白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退变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智能衰退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引起痴呆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细胞外间隙Aβ(β-amyloid protein)沉积所形成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P)、细胞内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血管淀粉样变性以及皮质、海马神经元丢失等。随着社会老龄化,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但AD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认为AD是由遗传、代谢和环境因素所构成错综复杂的广泛病因谱所致,而Aβ神经毒性是各种因素引起AD的共同通路,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其特点之一,而B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 protein,AB)的神经毒作用长期以来被公认是多种因素导致AD发病的共同通路[1].关于AB在AD发病过程中的毒性作用机制,传统理论认为AB过量产生并在细胞外沉积是导致AD发生的关键.然而新近研究发现细胞外Aβ沉积只是其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的结果,细胞内Aβ的蓄积才是导致细胞毒性作用的根本因素;另外还有研究认为Aβ在AD发病过程中所导致的毒性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由细胞内到细胞外逐渐发展的 [2],本文就将对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β淀粉样蛋白致神经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主要类型。β淀粉样蛋白(Aβ)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是A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Aβ的神经毒性及其产生机制一直是对AD研究的热点问题,Aβ导致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和钙稳态失衡,NF-κB基因调控,糖原合酶激酶3β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的活动等,这些机制的阐明对揭示AD发病原因及探索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 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大脑普遍萎缩,神经突触和神经元缺失为最早出现的改变,其病理 特征为以神经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on,Aβ)沉积 所导致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形成及神经元缺失为主要表现[1].  相似文献   

5.
β淀粉样蛋白代谢相关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Aβ)的异常沉积是AD主要发病机制之一,然而,Aβ的异常沉积与Aβ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密切相关。本文就Aβ代谢相关基因作一综述,并讨论其在A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中,β淀粉样蛋白(Aβ)神经毒性作用是AD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内质网作为重要的细胞器,其功能改变对细胞产生深刻影响,内质网的应激反应会产生蛋白质构象功能障碍,导致过多的Aβ形成,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因此内质网应激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记忆损害为主要表现渐进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的研究使AD经典发病机制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受到了挑战,Aβ寡聚体(Aβ oligomers, AβOs)的毒性作用得到了一致性的认可,可能是AD发病的触发因素。关于Aβ寡聚体具体来源、结构和致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可能不同类型寡聚体致病毒性不一致,作用机制有差别。本文综述了对Aβ寡聚体的新近认知,以及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致病作用,以求更好的理解Aβ寡聚体和AD的关系,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缓慢进展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缓慢不可逆进展,临床上以认知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老年期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之一表现为细胞外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核心的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多肽对阿尔茨海默病(AD)转基因果蝇大脑中胆碱神能经元突触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转Aβ40,Aβ42基因果蝇AD两个模型组,以野生果蝇(canton-s)作为对照组。采用生物素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成像记录投射神经元的形态;通过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各组投射神经元胆碱能的自发突触后电流和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检测各组果蝇的嗅觉短期记忆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β42组的自发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振幅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β42组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巴甫洛夫的嗅觉相关的短期学习记忆测试中,与对照组相比较,Aβ40,Aβ42两组果蝇学习记忆指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β肽对胆碱能突触传递的影响提示,其可能是由Aβ肽引起胆碱能神经元变性和记忆不断下降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国人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LOAD)的神经病理学特征,确保其正确诊断.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8例LOAD患者和5名尤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老年对照者的颞叶脑皮质,为死亡后13~101 h尸检取脑,双侧颞叶皮质取材.常规脱水、透明、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6 μm,β淀粉样蛋白(Aβ)及过磷酸化tau蛋白(AT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相邻切片作阴性对照.光镜下观察两组颞叶皮质阳性分布情况.结果 LOAD组AB及AT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Aβ阳性表达者分布于皮质各层,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可见早期弥散斑、初级斑和终末斑等;AT8阳性表现为皮质神经元内不同程度神经原纤维缠结、神经毡细丝及老年斑.经半定量统计分析,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OAD组全部阳性,其中中度阳性(++)5例,强阳性(+++)3例;对照组阳性率为0.AT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OAD组中度阳性(++)3例,强阳性(+++)5例,阳性率100%;对照组中度阳性(++)1例(1/5),阴性(-)4例.LOAD组与对照组Aβ及AT8染色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01;χ2=9.244,P=0.007).结论 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能清晰显示各种类型老年斑;AT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可清晰显示各级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不同变化.两种染色方法 结合使用可提高LOAD患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体外探讨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羧基端肽(APPC31)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在Aβ42致毒性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将空载体质粒和过表达APPC31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Neuro2a细胞,48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同时利用4',6-联脒-2-苯基吲哚(DAPI)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组对照,观察APPC31对细胞有无毒性作用;然后通过相同方法,在Neuro2a细胞中,分别将过表达的空载体质粒、野生型APP695质粒、APP(D664A)质粒、APP氨基端长肽(APP△C31)质粒和APPC31质粒瞬时转染Neuro2a细胞,24 h后加Aβ42(10 μmol/L)共孵育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及DAPI核染色观察细胞形态,与空载体转染细胞组对照,观察Aβ42处理条件下APPC31的毒性作用;质粒转染细胞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目的 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在无Aβ42共孵育时,空载体质粒转染组和APPC31质粒转染组细胞活力分别为:0.81±0.10、0.88±0.1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8),细胞核形态亦无明显凋亡或死亡改变;Aβ42(10 μmol/L)共孵育条件下,无转染组、空载体质粒组、野生型APP695质粒组、APP(D664A)质粒组和APPC31质粒组细胞活力分别为:0.82±0.01、0.78±0.03、0.55±0.04、0.81±0.04、0.78±0.02、0.54±0.02,且与空载体质粒组相比,野生型APP695质粒组及APPC31质粒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F=47.53,P<0.05),细胞核呈明显浓缩、染色加深改变.结论 体外Neuro2a细胞单独过表达一定水平的APPC31并不能致细胞死亡;但此短肽可增强Aβ42的细胞毒性作用,为进一步明确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尼古丁对β-淀粉样蛋白(Aβ)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及与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的尼古丁分别单独或与Aβ25~35同时作用于PC12细胞24h,然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PC12细胞上清液中的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sAPPα)和细胞内胰岛素降解酶的表达水平。结果(1)尼古丁浓度于0.10~500μmol/L时,对PC1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均P〉0.05),当浓度升至1000μmol/L时则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P≤0.05);Aβ25~35浓度于1~100μmol/L时对PC12细胞具有明显毒性作用(均P≤0.01),Aβ25~35浓度降至0.10μmol/L时则失去其毒性作用(P〉0.05)。(2)尼古丁浓度于0.10~1000μmol/L时,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呈现不同的作用:尼古丁浓度于0.10~100μmol/L时可部分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1),但不能使PC12细胞活力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均P〈0.01);而当尼古丁浓度于500μmol/L和1000μmol/L时则不产生拮抗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均P〉0.05)。(3)Aβ25~35(20μmol/L)和尼古丁(100μmol/L,1000μmol/L)单独或联合作用均可引起PC12细胞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分泌水平升高(均P〈0.01),其中以尼古丁浓度为100μmol/L时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最高。(4)浓度为20μmol/L的Aβ25~35可导致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降低(P〈0.01),而浓度为100μmol/L的尼古丁可明显拮抗这种作用(P〈0.01),1000μmol/L的尼古丁则无明显拮抗作用(P〉0.05);将浓度为100μmol/L和1000μmol/L的尼古丁分别单独作用于PC12细胞时,胰岛素降解酶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尼古丁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与可溶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α片段的分泌水平并无直接关系,而可能与胰岛素降解酶的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4.
β淀粉样蛋白(Aβ)所形成的斑块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Aβ的聚集对神经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导致海马及皮质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最终造成机体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障碍。以Aβ为治疗靶点,减少Aβ斑块的生成和促进其清除,是目前治疗AD,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策略之一,并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药物试验。本文将近年的相关临床药物试验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干预Aβ代谢及其毒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分泌酶水解后产生有毒性的Aβ,转运至大脑异常聚集产生Aβ寡聚体,从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等,最终引起乙酰胆碱酯酶神经元坏死,导致痴呆。因此减少Aβ在脑内的产生、促进Aβ清除、抑制Aβ聚集以及降低其神经毒性已成为治疗AD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干预Aβ代谢及其神经毒性治疗A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β淀粉样蛋白诱导脑内神经元凋亡及褪黑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凋亡机制在 β 淀粉样蛋白 (Aβ)脑内致阿尔茨海默病 (AD)作用中的意义及褪黑素 (MT)对Aβ脑内神经毒性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Aβ1 4 0 微量注射至大鼠右侧海马CA1区 ,7d后 ,用尼氏染色检测神经元丢失 ,HE染色、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细胞凋亡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Bax/Bcl 2的表达。结果 Aβ组右侧海马CA1区发现大量凋亡细胞 ,而假手术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发现细胞凋亡 ;Aβ组Bax表达增强 ,而Bcl 2表达在上述三组间无明显差异 ;MT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计数为 47.4± 5 .9,明显多于Aβ组 (2 9.4± 4.5 ) ,但少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79.8± 7.6 )和假手术对照组 (83.1± 8.5 ) ,MT组细胞凋亡 (8.4± 3.7)少于Aβ组 (18.9± 6 .1)。 结论 Aβ能诱导脑内神经元凋亡 ,并可能与促进Bax的表达有关 ;MT能明显减轻Aβ的脑内神经毒性 ,补充MT可能有助于AD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表现为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的一类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典型的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β-amlyloid,Aβ)沉积、胞内神经纤维缠结及神经元丢失等。该病与年龄的相关性已得到证实,随着全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该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1]。A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发病机制主要有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学说、氧化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25-35片断(Aβ25-35)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PC1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细胞随机分为20 μmol/L Aβ25-35处理不同时间组(0、30 min以及1、3、6、12、48 h)、20 μmol/L Aβ25-35+不同浓度的BDNF(20、50、100 ng/mL)处理组、单独Trk B受体抑制剂K252α(200 nmol/L)处理组、20 μmol/L Aβ25-35+50 ng/mL BDNF处理组、K252α(200 nmol/L)+20 μmol/L Aβ25-35+50 ng/mL BDNF处理组.采用MTT法观察不同处理组PC12细胞的活力,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处理组PC12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 20 μmol/L的Aβ25-35作用不同时间后细胞活力均明显下降,且呈一定的时间依赖趋势(P<0.05);不同浓度的BDNF(20、50、100 ng/mL)预处理后均可明显抑制 20 μmol/L的Aβ25-35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 20 μmol/L的Aβ25-35可诱导PC12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高(P<0.05),50 ng/mL的BDNF可明显抑制20 μmol/L的Aβ25-35诱导的Cleaved caspase-3表达的增高(P<0.05),Trk B受体抑制剂K252α(200 nmol/L)预处理后,50 ng/mL的BDNF对20 μmol/L的Aβ25-35诱导的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高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 BDNF对Aβ25-35诱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其保护作用是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Trk B结合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o)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体外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用出生0~24hSprague-Dawley大鼠乳鼠,解剖显微镜下分离海马,进行海马神经元体外培养,培养10d后用于实验。将培养的海马神经元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加入含有1%(质量浓度)DMSO培养基;(2)Aβ1-42组:加入1.25μmol/L Aβ;(3)Aβ(1.25μmol/L)+不同浓度阿托伐他汀组(0.1、0.5、1、2.5μmol/L)。应用CellTiter-GloTM荧光细胞活性试剂盒检测培养海马神经元ATP含量,用以反映神经元活力;通过CytoTox-ONETM试剂盒测定培养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用以测定神经元细胞膜的损伤程度;应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突触素(SYP)、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bassoon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法半定量检测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SYP、PSD-95、bassoon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培养10d海马神经元经1.25μmol/L Aβ1-42作用48h后,其ATP和LDH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0.5、1.0、2.5μmol/L Ato组能够明显抑制Aβ1-42引起的ATP和LDH水平降低(P0.01)。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25μmol/L Aβ1-42可使海马神经元SYP、PSD-95、bassoo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Ato能够明显抑制Aβ1-42引起的SYP、PSD-95、bassoon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Ato对Aβ诱导的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毒性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Ato对抗Aβ1-42引起的海马神经元SYP、PSD-95、bassoon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