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对于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1年6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腹症外科收治的35例外伤性脾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研究组),25例行经腹脾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每日负压引流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3月~2010年3月行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患者20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例术后切口Ⅰ/甲愈合,经B型超声检查患者保留脾组织大小及结构与出院前无明显变化,免疫5项(IgA、IgG、IgM、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检查结果与正常人群无差异.结论: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保留了脾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了切脾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部分切除术与全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WBC、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等情况。结果2组手术后0.5个月的WBC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手术后12个月的WBC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手术后0.5、12个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0.5个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12个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后0.5、12个月的IgM、Tuftsin、吞噬率以及吞噬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全脾切除术治疗,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较高临床效果,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保留脾功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评析外伤性脾破裂应用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现从2013年8月—2015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整群抽选104例,随机分为各包含52例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应用开腹脾切除术、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从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方面对手术效果予以评估。结果实验组手术耗时、术中失血量、胃肠功能恢复及住院时间等相比于对照组均明显更少(P<0.05);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3.8%,相比于对照组的19.2%显著更低(P<0.05)。结论针对外伤性脾破裂在内镜下治疗具创伤小、痛苦小及恢复快等优势,术后并发症率低,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手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临床分组,腹腔镜组30例和开放性手术组30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均低于开放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腔镜手术对外伤性脾破裂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类淋巴器官 ,对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成熟和免疫调节上有重要作用 ,产生促吞噬肽是其特殊功能 ,具有重要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当前外伤性脾破裂已不单是脾切除术 ,较多的注意力是放在保存脾脏上。在“抢救生命第一 ,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1] 指导下 ,我科采用脾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 12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男 10例 ,女 2例。年龄 12~ 5 1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8例 ,碰撞伤 2例 ,坠落伤 2例。 12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根据美国外科学会(AAST)的脾损伤分级标准Ⅱ级 2例 ,Ⅲ级 8例 ,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并比较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外伤性脾破裂患者84例。釆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均42例。对照组实行传统开腹脾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展开腹腔镜脾切除术。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统计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短于对照组,且教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要高于观察组,统计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相比较开腹脾切除手术,腹腔镜脾切除术效果更好,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更有助于患者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外科临床中极其常见的脾破裂患者中使用腔镜技术进行脾脏切除的优缺性。方法 回顾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1例。所收集的资料中有25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将其纳入观察组;有36例患者行开腹手术(OS),将其纳入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按1:1比例匹配,最终LS和OS各纳入25例。观察组(LS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3.92±21.24)岁,年龄范围在16~75岁;对照组(OS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35.20±16.28)岁,年龄范围在14~65岁。比较2组手术全期各项指标(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手术时间等)以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经过倾向性平分后2组基线资料满足可比性要求。LS组手术时间(157.16±43.47)min、腹腔积液98.00(50.00,100.00)mL、术中出血量800.00(500.00,1 000.00)mL、术中输血量450.00(400.00,601.25)mL、术后首次排气(40.32±13.36) h、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分析研究二级脾蒂离断术在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地分为研究组(二级脾蒂离断术组)和对照组(传统脾蒂离断术组)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18±0.24) min,术中出血量为(137.48±10.74) ml;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6.47±1.21) min,术中出血量为(144.74±11.03) ml,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1、3.82,P>0.05).研究组术后来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术后有2例出现脾蒂继发性出血,4例出现胰瘘,8例出现脾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4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3,P<0.05).结论 二级脾蒂离断术与传统的脾蒂离断术比较,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16.
17.
随着脾功能研究的深入,脾切除术后可发生感染率的增加,致使重新评价脾切除指征,特别是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适应症。越来越多的报告建议,如属可能则尽量保脾。对外伤性脾破裂,选择保脾或切脾的治疗措施,仍有争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后护理要点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自该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8例行脾切除术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29例。参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90%,参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69%,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55%,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2.76%,实验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行脾切除术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控制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0例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行非手术治疗5例,手术治疗55例,手术治疗患者中保脾治疗15例,脾切除术40例。1例患者死于脾破裂合并肝破裂及脑干出血,1例患者死于失血性休克,余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5个月~4年,无继发性出血及暴发性感染发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明确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中应遵循"救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处理外伤性脾破裂时可以酌情采取手术治疗保留脾脏,以尽量保留脾脏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