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表现,比较CT与MRI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同时进行CT与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应用配对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CT和MRI表现存有不同差异。对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度及重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优于CT;对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椎间隙狭窄的诊断价值和轻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同CT差异不大;对椎间盘积气、髓核钙化、椎间盘突出分型的诊断价值CT优于MRI。结论CT与MRI2种检查方法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109-111
目的评价多层CT检查在腰椎间盘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腰椎间盘DR和CT检查的220例患者资料。将采用DR(数字化医用X线摄影系统)检查的作为对照组,采用16层CT检查的作为观察组,每组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病变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对照组中椎间盘病变膨出25例,骨质增生37例,椎间盘变性21例,椎间盘椎间隙狭窄3例,椎间盘积气2例,信号偏低或无变化22例,阳性检测率为88.00%。观察组中椎间盘病变膨出28例,骨质增生42例,椎间盘变性23例,椎间盘椎间隙狭窄7例,椎间盘积气4例,信号偏低或无变化6例,阳性检测率为9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病变患者使用16层CT进行检查,更能清晰显示其病变性质与病变部位,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6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人CT及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6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人的CT及MRI检查显示,中度及重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度MRI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积气、髓核钙化的检出率CT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临床诊断中,CT及MRI各有优势,相辅相成,临床应用时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采用MRI与CT检查的价值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CT诊断检查,研究组给予MRI检查,对两组患者检查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方式的诊断情况及征象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脊髓变形、椎间盘变形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钙化、椎间盘积气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I诊断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可提高患者确诊率,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目的旨在比较分析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查显示:髓核出现钙化斑点24例,硬膜囊受压16例,出现积气29例,神经根受压13例,其中单侧受压8例,双侧受压5例。而MRI检查显示:38例出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26例,神经根受压18例,其中单侧受压12例,双侧受压6例;脊髓变性12例。CT与MRI检查在椎间盘变性、钙化、硬膜囊受压、积气及神经根受压、脊髓变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CT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观察椎间隙其他结构。MRI在软组织的探查中辨识度较高,能够清晰有效地显示髓核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 CT扫描检查与常规X线平片表现对照分析,探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常规X线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平片、CT检查112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常规X线平片检查发现有骨质增生的44例、156个椎体.椎间隙变窄的8个,前后椎间隙平行的20个,椎间隙后部增宽的36个、椎间隙明显增宽的12个.CT诊断椎间盘膨出的64人、80个,椎间盘突出的56个,椎间盘脱出的4个.结论 常规平片的X线表现,在排除其它疾患的情况下,椎间隙变窄,前后部椎间隙平行、后部增宽或明显增宽均具特征性,可作为平片间接诊断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先进行CT检查,后进行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果。结果 MRI检查检出的阳性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与MRI检查神经根受压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钙化、椎间盘积气方面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但MRI检查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方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CT与MRI检查均具有各自突出优势,可视患者实际临床情况选择诊断方法,临床应积极进行联合诊断,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漏诊、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CT 与MRI 检查结果的比较,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72 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CT 与MRI 检查,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椎间盘狭窄和轻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度方面,CT 与MRI 检查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椎间盘积气和纤维环和髓核钙化数方面,CT 检查优于MRI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和重度椎间盘突出时硬膜囊分界清晰度方面,MRI 检查优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 和MRI 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临床诊断中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均予以CT检查及MRI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阳性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钙化、积气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MRI检查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均较显著,临床实践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以提高诊断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抽取该院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为此次实验的对象,所有的患者均实施CT与MRI检查,之后通过手术进行验证.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MRI检查在椎间盘变形、脊髓变形等征象方面的检出率明显的优于CT组,但是CT检查在钙化与椎间盘积气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I组(均P<0.05).结论:采用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能够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诊断的准确率比CT高出许多,但同时存在价格高和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则需要在实际诊断中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MRI与CT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1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病患者,均给予MRI和CT检查,然后将结果与经过手术得到证实的数据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组对椎间盘突出、游离及真空象以及椎间盘膨出和脱出的检出率。结果MRI组患者椎间盘突出、游离及真空象的检出率均为100%,椎间盘膨出和脱出的检出率分别为94.5%和91.6%,均明显高于CT组检出率(分别为92.5%、88.8%、70.59%、86.49%和83.33%),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MRI组的总检出率为97.73%,亦明显高于CT组(87.50%),两组总检出率对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2.114,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RI有着检出率高的优点,适合在CT不能够得到确诊的临床病例,结合进行诊断,该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可以互补,从而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T和MRI在椎间盘突出中诊断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取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23%,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9.7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CT检查在钙化及积气上要优于MRI,P<0.05;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上要优于CT,P<0.05;诊断神经根受压两者没有很大区别,P>0.05。结论 CT及MRI对于椎间盘突出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CT对钙化及积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I对于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受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MRI与CT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优劣,为临床选择影像学检查作出指导.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2009年2月有MRI及CT影像资料并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20个椎间盘. 结果 MRI诊断椎间盘突出17例20个,其中1例1个椎间盘为脱出;CT诊断诊断椎间盘突出16例19个椎间盘,1例1个椎管占位,其中3例3个椎间盘钙化,5例6个椎间盘真空征. 结论 CT与MRI有互补作用,CT结合临床CT检查应为首选检查,MRI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检查手段,在CT检出结果与临床不符时应进一步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给予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与CT诊断,分析两组不同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采用MRI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采用CT诊断的准确率,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钙化和椎间盘积气两种突出征象的检出率明显优于MRI,而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等征象的检查中MRI则优于CT,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给予MRI和CT诊断,其中MRI的诊断准确率更好,但是它们各有其独立的优势,应合理使用,对于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可以进行互补,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CT和MRI在腰椎间盘突出及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收集来我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5例,手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证实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28例,证实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7例,对照手术结果,对比两种方法检出准确率,比较CT和MRI对腰椎间盘突出征象诊断阳性诊断,分析两者对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鉴别价值。结果在椎间盘膨出、脱出、影出、游离及结节上,MRI和CT检出率无差异(P0.05),在椎间盘突出及合计上,MRI检测结果显著高于CT(P0.05);CT在钙化、积气的诊断上显著优于MRI(P0.01),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脊膜受压、脊髓变性的阳性率优于CT(P0.05),两者在神经根受压的诊断上无差异(P0.05);在髓核异位、巨大突出、后缘锐角、边界模糊上,CT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78%、82%、42%、75%,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13%、10%、32%,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髓核异位、低信号带、后缘不规则、椎间盘变性上,MRI在RLDH的阳性率分别为89%、21%、85%、82%,在LDH的阳性率分别为5%、0%、21%、56%,存在差异(P0.05)。结论两者在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中有各自的优点,CT观察突出的腰椎间盘位置、形态、密度有优势,MRI清晰显示出椎管内构造。  相似文献   

17.
葛欣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4):112-114
目的:比较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诊断中CT和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疑似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均接受CT、MRI及手术病理检查,统计分析与手术病理检查对比MRI检查和CT检查的突出部位符合情况、突出类型符合情况、相关征象检出情况,并统计分析MRI检查和CT检查的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检出情况、诊断效能。结果:MRI检查和CT检查诊断单节段突出、多节段突出的符合率100.00%(50/50)、98.00%(49/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诊断突出类型的检出率为94.00%(47/50),高于CT检查的80.00%(40/50)(P<0.05)。MRI检查诊断钙化、椎间盘积气的检出率均低于CT检查(P<0.05),诊断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变性的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MRI检查诊断椎间盘神经根改变检出率为96.00%(48/50),高于CT检查的66.00%(33/50)(P<0.05)。CT检查的敏感度为66.00%(33/50),特异度为30.00%(3/10),准确度为60.00%(36/60),阳性预测值为82.50%(33/40),阴性预测值为15.00%(3/20);MRI检查的敏感度为82.00%(41/50),特异度为30.00%(3/10),准确度为73.33%(44/60),阳性预测值为85.42%(41/48),阴性预测值为25.00%(3/12)。MRI检查的敏感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诊断中MRI应用价值较CT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和病理改变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一病区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腰腿痛年轻患者20例为对照组,50例患者均行腰椎间盘MRI平均信号强度测定。手术患者术中取髓核标本,术后测定水分含量,显微镜下观察和计数软骨样细胞,统计分析腰椎间盘突出髓核MRI平均信号强度和髓核水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一致性;测量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隙高度,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结果对照组患者MRI平均信号强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患者Ⅱ类椎间盘的MRI平均信号强度、水含量明显高于Ⅲ类椎间盘(P<0.01);观察组患者Ⅱ、Ⅲ类椎间盘的MRI平均信号强度和水含量均存在正相关(r=0.989、0.979,P<0.01);观察组患者Ⅱ类椎间盘的软骨样细胞数明显高于Ⅲ类椎间盘(P<0.01);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K值为0.74,K值在0.40~0.75,表示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存在显著一致性;对照组患者腰4-5和腰5骶1的前高、后高、平均高度、前后高比均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MRI和病理学反映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显著一致性,为临床上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然病史,及早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准确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X线对腰椎间盘的诊断价值,并与CT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对50例椎间盘患者行腰椎正侧位摄片及L5/S1、L4/5、L3/4三个椎间盘CT扫描进行X线及CT征象分析。结果:CT扫描的50例均发现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改变,共发现61个椎间盘突出。发现X线椎间盘突出直接征象:椎间隙后缘突入椎管的软组织密度影,共发现22例25个椎间盘改变,与CT诊断比较符合率为41%。X线诊断椎间盘突出间接征象有:椎间隙狭窄、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许莫氏结节和椎体缘后翘及椎间隙内钙化或积气,共发现16例19个椎间盘改变,与CT诊断比较符合率为31%。结论:X线检查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指导CT扫描方法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腰椎正侧位平片与腰椎间盘CT断层扫描对比,了解腰椎间隙变窄与椎间盘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OSHIBA四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360 m As,120 k V,层厚5 mm,层距5 mm,扫描角度与椎间隙平行,分别用软组织窗及骨窗观察。结果 700例患者经CT扫描,910个椎间盘病变,其中20个无椎间隙变窄,890个椎间隙变窄的椎间盘均有椎间膨出或脱出。结论所有腰椎平片显示变窄的椎间隙,CT扫描均有椎间盘病变(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少部分椎间盘病变,其椎间隙不一定变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