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美兰   《中国医学工程》2011,(12):116-116,119
目的分析探讨预防接种的副反应及其护理对策。方法根据我市城区预防接种的副反应报表和个案调查表,分析我市城区2009年1月~2010年1月预防接种后发生的副反应情况及其护理对策。结果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市城区共接种疫苗221339人次,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有26人次,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75/10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受种者均能顺利渡过预防接种反应。结论正确使用高质量的预防接种疫苗,并做好副反应中各个环节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预防接种副反应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疫苗使用的安全性,分析影响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根据辖区51间预防接种门诊的2009年预防接种副反应月报表及预防接种副反应个案调查表,对罗湖区2009年1—10月份的预防接种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1—10月全区开展预防接种疫苗共29种,共接种653559人次,出现接种副反应75人次,接种副反应发生率为11.48/10万。结论罗湖区2009年使用的疫苗安全性和耐受性较高。正确规范的使用安全、高质量的疫苗和做好预防接种护理的各个环节是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的副反应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10~2014年接种疫苗21659例,对其中出现的副反应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21659例接种病例中,出现副反应的例数为18例,副反应发生率为0.083%。结论:加强对预防接种操作的规范性,积极科学的进行接种护理能够帮助有效降低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在2012年1月~2013年9月进行接种预防疫苗的儿童中抽取24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儿童按常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观察组的儿童在常规接种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疼痛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预防接种疫苗时给予相应的护理可以稳定儿童情绪,减轻疼痛感,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进一步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准确和高效.方法 采用回顾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 324例为观察组,并选取2013年在我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 144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在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提高安全接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预防接种出现副反应的原因以及探讨防范对策。方法将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9月1日期间在本卫生院接受预防接种并出现副反应的60例儿童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各项资料,统计副反应具体类型、出现时间、疫苗类型以及副反应出现的原因。结果预防接种后一般反应发生率最高,为78.33%,在接种后12h-24h内出现副反应的儿童比例最大,为68.33%(P0.05)。接种乙脑疫苗、麻疹疫苗后发生副反应的患儿最多,分别为16例和14例,儿童体质的差异性是导致接种后副反应高发的主要原因。结论儿童预防接种后的副反应比较高发,应该在接种前后按照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出现的副反应原因及应采取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中心2013年10~2014年接种疫苗21659例,对其中出现的副反应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21659例接种病例中,出现副反应的例数为18例,副反应发生率为0.083%。结论:加强对预防接种操作的规范性,积极科学的进行接种护理能够帮助有效降低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儿童常见的不良反应,同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本县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的预防接种报表以及预防接种副反应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统计各类疫苗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各类疫苗接种的安全性。结果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本县共对儿童开展了15种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包括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腮风疫苗、乙型脑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a群流脑疫苗等,总计接种人次为69742人次,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2例,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疼痛、无菌性脓肿、过敏性皮疹、腹泻等,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4.56/10万。结论导致儿童在疫苗接种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多种,在接种疫苗期间,应当保证疫苗的规范正确使用,保证接种疫苗的儿童符合疫苗接种指征,提高儿童家长的配合程度等,可最大限度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常见的副反应发生情况,总结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预防接种后出现副反应的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7年6月接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的5681例儿童,按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进行分组,观察不同组儿童接种后的副反应发生率,记录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础免疫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为0.437‰,加强免疫组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为3.626‰,χ~2=8.571,P0.025,即基础免疫组和加强免疫组副反应发生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基础免疫接种后副反应发生率,要加强预防接种前准备工作和接种后的护理,尤其是对于加强免疫接种的儿童,以降低副反应的发生率,确保计划免疫接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作用,减少接种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2011年3月来我中心门诊接种的1220名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全程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未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间接种后效果.结果试验组接种后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预防接种率和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原因,探讨预防及处理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根据2012年1月~2013年12月新城桥卫生所门诊登记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个案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共接种10020针次,出现不良反应49例,其中全身反应16例,占0.16%;局部反应15例,占0.15%;心因性反应10例,占0.1%;偶合反应8例,占0.08%。结论:通过釆取预防及处理,有效减少接种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施秀芸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449-4450
目的:探讨儿童预防接种时产生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近4年来在我卫生院进行预防接种的47例儿童接种副反应登记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为6.64/万;0岁-2岁儿童在接种疫苗时发生副反应概率较其他年龄段的儿童高,占91.49%;接种百白破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白破疫苗发生副反应概率较高,占80.85%;47例副反应经过及时适当地处理最终都得以痊愈。结论接种前,要做好儿童体检;接种时,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实施;接种后,认真留观,同时加大副反应宣传力度,可以有效地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陈志云 《求医问药》2014,(19):183-184
目的:对2011年~2013年期间如东县掘港镇发生疑似疫苗接种副反应(AEFI)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我们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法,对2011年~2013年期间如东县掘港镇的疫苗接种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2011年~2013年期间,如东县掘港镇共发现疑似疫苗接种副反应者90例。这些疑似疫苗接种副反应者出现的副反应主要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其中,引起接种副反应数量排在前三位的疫苗分别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麻风疫苗和23价肺炎疫苗。结论 :如东县掘港镇发生疑似疫苗接种副反应的几率较低,疫苗接种工作的质量较好。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东县掘港镇的疫苗接种工作者应将疫苗的保存管理和对接种疫苗儿童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作为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儿童在预防接种中出现副反应的具体原因并总结相应的防范对策。方法择取2011年2月到2016年2月这五年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预防接种的8000例儿童,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其发生副反应的具体情况、详细原因。结果在本研究中,共有11例儿童出现副反应,副反应发生率为0.14%(11/8000)。其中,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0~2岁的婴幼儿,占比72.73%(8/11);导致儿童出现副反应的药物主要为含有荨麻疹成分的疫苗与白破疫苗,占比90.91%(10/11)。造成儿童出现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操作失范和疫苗质量事故,占比63.64%(7/11)。结论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时应严格遵循《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接种后对儿童进行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副反应及时给予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性护理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中心预防科麻疹疫苗接种者10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预防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5例。对比两组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疫苗接种知识知晓率、及时接种率、护理满意度和疼痛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79%,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95%比较,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疫苗知识知晓率、及时接种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预防性护理可降低儿童在麻疹疫苗预防接种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家长满意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附无细胞白白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2006年1月1日~2007年4月30日在我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的吸附无细胞白白破疫苗3881人次,出现全身不良反应135人次,出现局部不良反应194人次,现对这所有不良反应作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加强免疫组不良反应(全身、局部)发生率均高于基础免疫组(P<0.01)。讨论:加强冷链管理,确保疫苗质量。严格掌握接种禁忌证,使用前做好知情告知。使用时认真检查,充分摇匀。更换注射部位。做好接种后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对照组接种儿童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接种儿童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对照组接种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接种儿童家属满意度情况明显不如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观察组接种儿童。结论:对接种疫苗的儿童采取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得接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得到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得到减少,接种儿童家属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主动为儿童服务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服务态度得到改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周忠娣 《甘肃医药》2012,(9):713-714
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便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在临床工作中,随着疫苗的广泛应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越来越受到关注。为此本院计划免疫门诊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中,共接种吸附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6920人次,其中基础免疫6035人次、加强免疫885人次,对接种过百白破疫苗者进行预防不良反应的护理观察,分析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预防接种的10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儿童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儿童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系统护理干预,对两组儿童依从性、接种后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8%,依从率8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率80%,依从率44%,两组比较P0.05。另外,两组儿童童发热、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能明显提高儿童依从性,减少接种不良反应,儿童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高,值得在儿童预防接种护理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预防接种门诊护理管理中人性化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来我疾控中心所辖范围内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疫苗的80例儿童,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每组40例。实验1组的儿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2组的儿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儿童配合情况以及家长满意情况、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1组儿童配合度评分(2.12±0.47)分,实验2组儿童配合度评分(1.05±0.36)分,明显低于实验1组;实验1组家长满意度评分(88.65±7.45)分,实验2组家长满意度评分(96.68±6.73)分,明显高于实验1组。实验1组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实验2组儿童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与实验1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种疫苗的儿童采取人性化护理能够提高预防接种工作的质量,降低儿童在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高儿童以及家长的满意度,具有较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