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5例慢性HBV携带者进行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每周1次,平均4次/例。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两次检测平均间隔37d。结果好转2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83%。治疗前后HBsAg为(235.37±87.26)ng/mL和(90.10±82.30)ng/mL(t=7.66,P〈0.001),平均下降62%;HBeAg为(2.74±1.74)Ncu/mL和(1.65±1.37)Ncu/mL(t=4.08,P〈0.001),平均下降48%;HBeAb为(0.23±0.45)Ncu/mL和(0.75±0.97)Ncu/m(Lt=3.22,P〈0.01);3例HBeAb由阴转阳,1例发生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HBV-DNA定量为(1.30±1.45)×108copy/mL和(0.53±1.27)×108copy/mL(t=2.20,P〈0.05),平均下降1.04log。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抑制e抗原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降低或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b的产生并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慢性HBV携带者和CHB患者均可产生应答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HBV感染者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抗HBV-DC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简称抗HBV-DC)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临床效果。方法:4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例慢性HBV携带者及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检测治疗前后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两次检测平均间隔40d。结果:治愈5例,好转21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19.23%。治疗前后HBsAg分别为(129.58±112.68)ng/ml和(42.67±51.41)ng/ml(t=5.57,P<0.001),平均下降68%,5例HBsAg转阴。7例治疗前HBV-DNA定量高于正常,为(2.17±5.27)×106copies/ml,治疗后6例下降,其中,5例降为正常,1例升高0.49log;原1例HBV-DNA定量正常者升高到1.30×103copies/ml。治疗前后ALT分别为(30.04±19.99)U/L和(40.50±45.10)U/L,有升高趋势(t=1.75,P=0.09),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抑制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清除病毒,彻底治愈慢性HBV感染者。CHB患者、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均可对抗HBV-DC的治疗发生良好的应答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地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方法,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延长疗程和增加治疗次数可望进一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简称抗HBV-DC)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HBeAg阳性和5例HBeAg阴性的慢性HBV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DC,并予HBsAg致敏DC。第7天收获DC静脉回输,1次/周,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治愈1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19/20),治愈率5%(1/20)。结论:抗HBV-DC静脉回输可有效地抑制慢性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降低并清除病毒抗原,促进HBeAg/HBeAb的血清学转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携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HBsAg致敏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临床试验.取外周静脉血25mL,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单核细胞,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诱导扩增出树突状细胞,并予HBsAg致敏树突状细胞.第7天收获树突状细胞静脉回输,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检测HBV标志物定量、HBV-DNA定量及肝功能.结果 治愈4例,好转13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23.53%.治疗前后HBsAg为(106.68±116.45)ng/mL和(37.68±55.25)ng/mL(t=3.70,P=0.002),平均下降65%,4例HBsAg转阴.治疗前后ALT为(20.86±5.15)u/L和(26.61±13.80)u/L(t=2.154,P=0.047);HBsAb、HBeAb、HBcAb及TBIL无显著变化.结论 抗HBV-DC静脉回输可显著降低并清除HBsAg,彻底治愈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方法 ,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的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中抽取HBeAg(+)、e系统双阳、HBeAg(-)患者各40例.对3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再将抽样中的120例临床确诊患者按照病情程度分为3组,对3组的HBV DNA平均水平在进行比较.结果 HBeAg(+)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e系统双阳、HBeAg(-)两组([ 1289.46±974.17)peiu/ml比(8.36±2.53)peiu/ml,(0.04±0.02)peiu/ml;(6.89±1.83)copy/ml比(4.92±1.28)copy/ml,(3.74±1.36)copy/ml,P<0.05];e系统双阳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HBeAg(-)组患者;轻度组患者的HBVDNA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组患者([ 6.68±1.48)copy/ml比(4.77±1.36)copy/ml];中度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重度组患者([ 3.83±1.18)copy/ml].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含量与HBeAg的含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含量会随着HBeAg含量的不断升高而升高,患者乙肝病情程度不断加重会导致其HBV DNA水平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6.
余晓林  程鹏远  刘红  陈万平  朱华锋 《医学争鸣》2005,26(18):1720-1721
目的:研究慢性肝炎患者HBV-DNA水平与病情变化的关系. 方法: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的方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患者(HBeAg阳性45例,抗HBe阳性30例)其活动期和恢复期的血清HBV-DNA含量. 结果:HBeAg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活动期显著高于恢复期[(10.2±1.6) vs (5.3±2.1), P<0.05],抗-HBe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活动期显著高于恢复期[(7.6±1.3) vs (4.0±2.0), P<0.05]. 另外,活动期血清HBV-DNA含量(Logarrithm copy/mL)在HBeAg阳性组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组[(10.2±1.6) vs (7.6±1.3), P<0.05]. 血清HBV-DNA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LLI)之间无相关性. 结论:HBV-DNA复制水平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开展前S1抗原及HBsAg浓度检测,判定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HBV复制情况.方法利用ELISA法及PCR法对246例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进行前S1抗原、HBV-M、HBV-DNA检测.结果 HBeAg阳性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92.3%,HBV-DNA阳性率为95%,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HBeAg阴性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48%,HBV-DNA阳性率为50%.且前S1抗原阳性率与HBsAg浓度相关,HBsAg浓度>4.41(S/CO值)时,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HBV-DNA阳性率为90%;HBsAg浓度≤4.41(S/CO值)时,前S1抗原阳性率为6%,HBV-DNA阳性率为7%.结论对无症状慢性HBsAg携带者进行前S1抗原及HBsAg浓度检测,可以判定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相关抗原(HBV NR Ag)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慢性HBV感染者292例,男性158例,女性134例,空腹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HBV NR Ag及前S1抗原(PreS1Ag);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体(HBsAb)、HBVe抗原(HBeAg)、HBVe抗体(HBeAb)、HBV核心抗体(HBcAb)]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BV-DNA含量;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结果 292例慢性HBV感染者中,HBV-DNA阳性患者181例。HBV-DNA阳性患者中HBV NR Ag、HBeAg、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96.7%、45.3%、73.5%。无论HBeAg和HBeAb是否阳性,HBV DNA与HBV NR Ag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NR Ag的表达与HBV-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15 5,P<0.05)。HBV NR Ag阳性患者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HBV NR Ag阴性患者(P<0.05)。结论HBV NR Ag与病毒复制有关,与HBV-DNA水平高度相关,并参与对肝细胞的损伤,是监测HBV复制和抗病毒疗效的一种新指标。  相似文献   

9.
乙肝患者前S1抗原与HBV-M、HBV-DNA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占珍  杨正萍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54-115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前S1抗原与乙肝血清标志物(HBV-M)、HBV-DN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前S1抗原,采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前S1抗原与HBV-DNA阳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t=38.70,P<0.001)、与HBeAg阳性也具有相关性(t=7.165,P<0.01);前S1抗原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5)。结论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能更好地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0.
HBV标志物定量与病毒载量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各血清标志物含量与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1 486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定量和病毒含量.结果 不同HBV标志物阳性模式的HBsAg定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模式的HBsAg定量也差异极大.HBeAg( )模式的HBV-DNA显著高于HBeAb( )模式及HBeAg(-)HBeAb(-)模式(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HBsAg、HBeAg含量与HBV DNA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3、0.635,P=0.01),HBeAb含量与HBV DNA负相关(r=-0.563,P=0.01).HBsAg定量与HBeAg定量正相关(r=0.466,P=0.01),与HBeAb定量负相关(r=-0.524,P=0.01).结论 HBV标志物定量之间及与HBV DNA含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个体差异极大.全面了解HBV标志物含量及HBV DNA定量可更准确判断病毒复制、状态,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HBsAg阳性者乙肝标志物及肝功检测结果分析2 5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  赵献云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6,15(3):236-237,266
【目的】通过对正常体检者HBsAg阳性标本的不同乙肝标志物模式类型的统计,探讨HBsAg在乙肝病情及传染性方面的真正价值。【方法】检测34 532例健康体检标本中2 562例HBsAg阳性者的HBV血清学指标: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sAb)、核心抗体IgM(HBcIgM)。以阳性项目出现的序号为该类型的代码,结合肝功能指标,分析临床意义。【结果】在每一阳性标本中,可能存在不止一种标志物,在2 562例标本中按每个阳性标本中的阳性标志物的分布可归纳成9种不同的乙肝标志物模式类型。【结论】在健康查体中的HBsAg阳性者中存在着很多特殊情况例如模式7、8、9这样的特殊类型,应做乙肝血清标志物并结合肝功能来判断其病情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2.
曹新民  刘伟  罗婵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1):1345-134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HBeAg模式与HBVDNA负荷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负荷和其HBeAg模式。结果:当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为A、C级时,出现HBeAg阳性模式中病毒水平低及HBeAg阴性模式病毒水平高现象,HBeAg阳性模式与HBeAg阴性模式者差异不显著,血清HBVDNA负荷和其HBeAg模式无相关性;当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为B级时,HBeAg阳性模式HBV-DNA载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模式,HBeAg阳性模式与HBeAg阴性模式者差异显著,血清HBVDNA负荷和其HBeAg模式有相关性。结论:当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为A、C级时,血清HBVDNA负荷和其HBeAg模式无相关性;当HBVDNA含量为B级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负荷和其HBeAg模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万春阁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127-1129
目的了解安康市汉阴县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及GAVI项目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县抽取1~59岁人群306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HBsAg、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安康市汉阴县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4.9%,抗-HBs阳性率为57.2%,抗-HBc阳性率为32.7%,HBV感染率为50.7%。免疫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HBV感染率15~59岁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5~14岁组高于1~4岁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控乙肝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广西隆安县乙肝血源疫苗长期免疫效果,为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隆安县开展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766名1987—1989年出生,并于出生72 h内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清标本用微粒子酶免疫法(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assay,ME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s Ag,Anti-HBs),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body to HBV core antigen,Anti-HBc)。结果 766名研究对象中,HBs Ag携带率为4.96%,首针不及时接种组(10.42%)显著高于及时接种组HBs Ag阳性率(4.60%)(P0.05)。首针及时接种的718例研究对象中,HBs Ag和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4.60%(95%CI:3.29~6.38)和22.42%(95%CI:19.52~25.62)。Anti-HBs阳性率为21.59%(95%CI:18.73~24.74)。Anti-HBs阳性者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为98.39 m IU/m L(95%CI:60.87~135.91),单独Anti-HBs阳性者平均GMC为47.34 m IU/m L(95%CI:40.58~54.10),随着免疫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GMC10 m IU/m L组随着免疫年限延长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而100~999.99 m IU/m L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首针及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保护率为74.30%。结论乙肝血源疫苗免疫后26~28年抗体水平已降至较低水平,疫苗保护HBV感染和发病的效果已显著下降。建议继续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对Anti-HBs阴性(GMC10 m IU/m L)且未感染HBV者应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君  王学忠 《中国热带医学》2009,9(5):941-942,961
目的综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亚型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查阅和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文献。结果现已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有8种基因型,其中6种基因型已分出基因亚型,并且其地理分布及与临床关系都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地域性分布和其与临床的密切联系为乙型肝炎的控制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定性检测阴性儿童血清中抗-HBs的含量,探讨定量检测抗-HBs在评价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免疫吸附试验的原理在AXYM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上定量检测全程免疫过乙型肝炎疫苗而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定性检测抗-HBs(-)的76名儿童血清标本中抗-HBs含量.结果76份ELISA定性检测抗-HBs(-)的标本中有41份抗-HBs>10mIU/ml,22份抗-HBs<10mIU/ml,13份抗-HBs<2.1mIU/ml.结论ELISA定性检测抗-HBs(-)的血清中仍有54.0%抗-HBs含量能够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水平.因此,仅凭ELISA定性检测抗-HBs不能准确判断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抗-HBs定量检测在评价疫苗接种效果和确定疫苗再接种方案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联合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10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钟娜莲 《河北医学》2006,12(5):426-428
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6例HBsAg( )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6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对照组46例,不用HBVac和HB 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与26.1,10%与34.8%)均<0.05;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3%与8.7%)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 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宫内感染,其机理可能为胎儿获得被动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