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与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孤独量表(UCLA)和交往焦虑量表(IAS),对海南省5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在手机成瘾戒断症状维度和交往焦虑上女大学生得分(17.27±4.52,42.43±7.31)高于男生(16.15±5.06,40.70±7.92)(t值分别为-2.22,-2.15,P值均<0.05),来自农村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得分(42.37±7.75)高于城镇大学生(40.60±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在手机成瘾中的突显行为、社交抚慰以及交往焦虑上,大三学生得分(10.19±2.91,7.44±2.45,43.07±7.59)高于大一(9.02±3.05,7.40±2.23,42.89±7.56)、大二(9.04±2.93,6.97±2.46,41.70±7.15)和大四学生(8.68±2.89,6.53±2.43,38.17±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92,2.866,8.000,P值均<0.05).手机成瘾中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与交往焦虑以及孤独感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34,0.30,0.38,0.30,0.09,0.27,0.24,0.18,P值均<0.05),交往焦虑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34,P<0.01).交往焦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正相关,而交往焦虑是形成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卜彦丽 《现代预防医学》2014,(7):1242-1244,1248
通过整群抽样并结合问卷调查和SPSS17.0的统计方法,研究以体育锻炼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患者干预前、后手机依赖成瘾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大学生干预前、后MPATS总分、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静改变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以体育锻炼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成瘾症状。  相似文献   

3.
探究大学生无聊倾向、冲动性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方便抽取黑龙江省3所大学1 047名大学生,进行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Barrat冲动性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等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大学生在戒断性、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心境改变及手机成瘾总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6,64.24,49.98,63.11,63.14,P值均<0.01),高无聊倾向者的手机成瘾程度及各症状均高于低无聊倾向者.除无聊倾向的创造缺乏因子外,大学生无聊倾向总分及其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手机成瘾及各因子间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冲动性在无聊倾向预测手机成瘾间起部分中介作用(x2/df=3.38,RMSEA=0.06,CFI=0.90,TLI=0.91,SRMR=0.04,AIC=28 463.24,BIC=28 857.39).结论 无聊倾向既可直接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又可间接通过冲动性对大学生手机成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干预效果。方法 对河南省3所高校600名大学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其手机依赖情况进行调查,筛选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66人)与观察组(67人),对照组给予抑制控制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干预,比较2组干预前后手机依赖程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2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手机使用时间、心理弹性量表评分、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抑制冲突效应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手机成瘾量表评分(37.11±5.01)分,低于对照组的(41.25±6.33)分;观察组手机使用时间(2.72±0.71)h,低于对照组的(3.37±0.55)h;观察组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分(88.79±5.66)分、心理弹性量表评分(76.63±3.97)分,高于对照组的(81.14±4.79)分、(71.75±4.55)分;观察组抑制冲突效应量(40.35±10.22)ms,低于对照组的(45.14±5.6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评分与认知情绪调节量表、心理弹性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397、-0.453,P<0.01),与冲突抑制效应量呈正相关(r=0.498,P<0.01)。结论 手机依赖直接影响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及心理韧性;而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抑制控制训练联合积极情绪训练,可减轻大学生手机依赖,提升认知情绪调节能力及心理韧性,改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述情障碍的关系,为采取手机依赖症状干预和调节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整群随机抽取的61 1名长春市某3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各年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09,P<0.05);述情障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31,P>0.05).不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述情障碍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0.195,P值均>0.05);不同性别大学生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86,2.175,P值均<0.05);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突显行为、心境改变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50,2.175,P值均<0.05).大学生述情障碍各维度与手机成瘾倾向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882 ~0.124,P值均<0.01).情绪识别障碍和外向性思维对手机成瘾倾向有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406,0.127,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述情障碍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正相关,述情障碍是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减轻大学生述情障碍状况可减少其对手机成瘾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方法 82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宣教,干预组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干预时间为1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一个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与网络成瘾量表(IAT)评价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IAT及MPATS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IAT、MPATS重复测量结果为:IAT总分及MPATS总分的干预效应与时间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01);在耐受性与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与健康、戒断反应、社交抚慰四个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干预组的手机成瘾问题得到部分改善,尤其在耐受性和人际关系方面,提示本研究的干预方法对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的现状,探索网络成瘾倾向的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对80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将确定的98例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方法干预研究组.结果 网络成瘾倾向者ESLI量表情绪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立、社交孤独得分均高于非倾向者[(15.551 0±5.824 1)vs(11.540 8±3.355 8),(12.938 8±4.285 7)vs(9.826 5±3.629 9),(14.091 8±5.087 1)vs(10.346 9±4.147 0),(11.979 6±4.679 4)vs(8.265 3±2.909 5),均有P<0.05];干预后研究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和ESLI量表得分均低于干预前[(33.183 7±3.199 4)vs(45.000 0±7.365 5),(34.489 8±4.528 3)vs(49.877 6±16.019 0),均有P<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倾向者更易形成孤独感,本研究采用的干预方法对缓解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海南省内大学生共700人,采用相关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利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观察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孤独感、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结果海南大学生手机成瘾率为48.93%。手机成瘾与社会支持存在负相关(r=-0.130,P<0.05),与孤独感存在正相关(r=0.366,P<0.05),其中各因子与孤独感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突显行为、社会抚慰、心境改变等3个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孤独感对手机成瘾总效应为0.409(P<0.01),直接效应为0.417,间接效应为-0.008(P值均<0.01)。结论孤独感是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重要因素,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大学生孤独感的产生,降低手机成瘾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护理干预对曲马多成瘾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曲马多成瘾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护理干预,4周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 list 90,SCL-90)比较两组戒断症状出现时间、戒断症状持续时间和干预前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戒断症状持续时间对照组(9.58±4.46)d,研究组(6.14±3.5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P<0.05)。4周末,躯体化、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78±0.73)、(2.07±0.71)、(1.95±0.64)、(1.97±0.59)、(2.06±0.67)分,研究组分别为(1.26±0.54)、(1.75±0.58)、(1.64±0.62)、(1.65±0.52)、(1.61±0.5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9、2.07、2.06、2.41、2.98,均P<0.05)。结论认知护理干预对曲马多成瘾患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行为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无聊倾向组在手机依赖行为各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低无聊倾向组,其中失控性得分分别为(17.97±4.76)、(14.60±3.88)分,戒断性分别为(14.16±4.10)、(12.08±4.10)分,逃避性分别为(8.83±2.69)、(7.50±2.62)分,低效性分别为(5.89±2.18)、(4.79±1.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机依赖行为与孤独感、单调性呈正相关,与自控力呈负相关;孤独感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3.567,P<0.01),自控力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t=-4.365,P<0.001),无聊倾向对手机依赖行为有明显正向预测作用(t=6.686,P<0.001)。结论大学生的无聊倾向各因子与手机依赖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并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有效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心理干预对预防初中生网络成瘾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济南市某中学无网络成瘾初一学生共779名,随机分为研究组446名及对照组385名,研究组进行为期1a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干预.采用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AD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估,共评估4次.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比较,研究组网络成瘾总分(1.24±1.23)分降至(0.91±1.12)分,SCL-90总分由(121.12±31.40)分降至(110.56±14.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值均>0.05).干预后(第2,3,4评估时点)研究组成瘾总分、SCL-90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初中生上网成瘾,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自尊量表(SES)、孤独量表(UCLA),对随机选取的合肥工业大学506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网络成瘾总分及各维度(除突显性外)与自尊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强迫性上网、消极后果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是耐受性、强迫性上网、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及网络成瘾的保护因素,孤独感是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保护因素(P值均<0.05).结论 自尊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孤独感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强迫性上网和消极后果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沈阳市某大学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现况及其之间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对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为单位抽取沈阳市某高校大学生。结果共调查220人,男生73人(33.18%),女生147人(66.82%)。手机依赖检出率为33.64%,平均得分(42.81±11.24)分。其中大三学生得分为(47.21±12.27)分,高于其他年级(P0.05);手机依赖中的社交抚慰维度得分,男生为(6.75±2.76)分,低于女生;文科为(7.79±2.88)分,高于其他专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控制中的健康习惯维度得分,男生为(7.22±2.48)分,低于女生;大二为(8.48±2.58)分,高于其他年级;理科为(9.05±2.45)分,高于其他专业,抵御诱惑维度得分,理科为(12.57±2.10)分,高于其他专业;专注工作得分,大三为(8.63±2.41)分,高于其他年级,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在自我控制及其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非手机依赖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之间显著正相关(r=0.446,P0.05)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我控制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079~0.898之间(P0.01),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越差,对手机的依赖越强。  相似文献   

14.
张琳  刘鹏 《中国学校卫生》2017,38(8):1251-1253
了解体育锻炼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共同作用对朝鲜族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为大学生社交焦虑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方法 在吉林大学选取468名朝鲜族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进行调查,筛选出68名社交焦虑朝鲜族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得分、IAS总分、SAD总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为(107.08±22.35)分,对照组为(178.87±40.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6,P<0.01).干预后,IAS总分、SAD总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得分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09,-14.081,-16.135,-11.859,P值均<0.01).干预组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94,P<0.01);IAS总分、SAD总分、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得分干预后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5,20.589,18.076,11.254,P值均<0.01).结论 体育锻炼联合团体心理辅导对朝鲜族大学生社交焦虑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探究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为高校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9年5月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obile Phone Addiction Tendency Scale,MPAT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随机抽取山东省5所高校共l 7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手机成瘾、社会支持与抑郁得分分别为(32.84±9.30) (67.20±11.09) (11.61±8.65)分.低社会支持组大学生手机成瘾及抑郁得分[(34.93±9.11)(14.56±9.21)分]均高于高社会支持组[(30.54±8.96) (8.34±6.59)分](t值分别为10.01,15.89,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社会支持组中手机成瘾对抑郁变异的解释度低于低社会支持组(R2值分别为0.16,0.19,P值均<0.01).社会支持在大学生手机成瘾与抑郁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0,占总效应的21.0%.结论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对其抑郁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降低手机成瘾对抑郁症状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医学院校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探究手机依赖程度和社交焦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为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干预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便利取样方法,使用国际通用量表中的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IAS)对广西4所医学高校在读的85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或多组MPAI、IAS量表调查得分,用直线回归分析MPAI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IAS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广西地区医学院校学生MPAI总分平均(39.88±10.77)分,IAS总分平均(42.83±8.88)分,其中手机依赖症者占10.30%。不同性别、手机使用最主要动机、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的MPAI均分、IAS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MPAI均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不同性别、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的逃避性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手机使用最主要动机、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的失控性、低效性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日均手机使用时间的戒断性均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机依赖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与社交焦虑得分呈正相关(r=0.246~0.380,P0.001)。结论广西地区医学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与社交焦虑行为关系密切,手机依赖程度越高,社交焦虑行为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某高校大学生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具体情况,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对连云港某高校3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女生在强迫性与冲突性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P0.05);大二学生在强迫性、戒断性与社交增益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大一学生(P0.05);专科生在突显性、社交增益、强迫性和戒断性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本科生(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大学生在社交增益、强迫性、冲突性、戒断性4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社交增益、强迫性与冲突性3个维度上,文科专业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理工科专业大学生(P0.05),在戒断性维度上,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得分高于理工科专业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P0.05)。结论文科专业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专科生与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学校及教师应重视对这部分人群的干预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和焦虑的关系及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手机成瘾预防和干预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CSMPAT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江苏省2所高等职业院校1917人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女生手机成瘾评分为(34.02±15.01)分,高于男生的(30.41±13.70)分;非独生子评分为(32.39±14.53),高于独生子的(30.47±13.79)分;生活目标不清晰无生活目标评分分别为(32.89±14.42)分和(33.31±13.78)分,均高于生活目标清晰的(29.68±13.95)分。女生睡眠质量评分为(3.97±3.55)分,高于男生的(3.49±3.28)分;非独生子评分为(3.87±3.55)分,高于独生子差的(3.36±3.12)分;无生活目标和目标不清晰评分为(4.97±5.12)分和(3.96±3.35)分,高于生活目标清晰的(3.17±3.23)分;家庭经济差评分为(3.95±3.66)分,高于条件一般的(3.57±3.28)分和条件好的(2.78±3.80)分。手机成瘾、焦虑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且睡眠质量在焦虑和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5,P0.05)。结论降低焦虑水平和改善睡眠质量可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不同手机功能的使用对高职学生感知到的压力和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为指导高职生科学使用手机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方便抽样法在武汉、聊城2所高职院校抽取911名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使用问卷(SU)、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中的压力分量表(DASS-S)进行施测.结果 高职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功能是社交网站[(4.77±1.06)分],女生在手机社交功能上的得分高于男生(t=2.05,P=0.04),男生在MPATS和DASS-S、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女生(P值均<0.01).手机的社交功能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17,P<0.01),手机的游戏功能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和手机成瘾呈正相关(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压力和手机成瘾(β值分别为0.53,0.50,P值均<0.01),消极应对方式和压力在非社交功能与手机成瘾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95%CI=0.06~0.24,P<0.01).结论 经常使用手机非社交功能的高职生感知到的压力更大.手机的游戏功能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消极应对方式是压力和手机成瘾的一个强有力的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20.
职业院校网络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职业院校网络成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困扰职业院校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有效实施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对松原职业学院22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自编心理问卷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成瘾学生采取为期3个半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结果网络成瘾组学生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通过健康干预,SCL-90总分(109.58±26.67)、总均分(1.24±0.26)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成瘾组学生干预后心理状况量表各因子得分有所提高,其中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健康上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改善职业院校网络成瘾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