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的MDS患者210例,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MDS相关的34种突变基因,分析基因突变特点,及与临床特征和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与转归的关系.方法 对50例MDS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治疗、生存时间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增生异常(MDS-RCMD)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成人Still's病2例、干燥综合征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给予雄激素、1α-羟基维生素D3、复方皂矾丸加泼尼松15~60 mg/d治疗后,患者均获得血液学改善.18例患者伴有骨髓纤维化,伴有中重度骨髓纤维化的MDS患者的骨髓活组织病理检查显示造血组织明显活跃至极度活跃,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更明显.其中8例MDS患者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有骨髓纤维化的难治性贫血(MDS-RA)和MDS-RCMD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16±4)个月,显著短于不伴骨髓纤维化的MDS-RA和MDS-RCMD的(58±6)个月(P<0.05).12例MDS患者转为急性白血病,平均转化时间为(16±3)个月;其中MDS-RA转为急性白血病的时间为(36±5)个月,显著长于MDS-RCMD的(7±3)个月和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的(5±1)个月(P值均<0.05).转化前12例MDS患者中8例合并中度骨髓纤维化(Gomori++),其中4例使用免疫抑制剂(2例使用环孢素A,2例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转化后采用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或蒽环类药物+阿糖胞昔(DA)或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方案治疗,1例获得部分缓解,1例获得完全缓解,3例放弃治疗,7例治疗无效死亡(5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MDS患者在治疗中加用糖皮质激素后血液学得以改善.伴有中重度骨髓纤维化的MDS患者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更明显,更易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或骨髓衰竭,生存期短,是MDS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院血液病科612年中住院的60例MDS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其中有12例(20%)骨髓增生减低,属低增生性MDS(HypoMDS),与增生正常/明显增生的MDS(norm/HyperMDS)进行了对比。发病年龄上,HypoMDS平均为493岁,而后者为397岁,有显著差异。两组在末梢血象方面Hb之间差别不显著(P>005);而中性粒细胞均数在HypoMDS组为204×109·L-1,后者则为701×109·L-1(P<00001),有显著差异;血小板在两组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两组骨髓中原始细胞数以<5%,5%10%和>10%分成三组进行比较,经χ2检验P值001,表明两组患者之间骨髓中原始细胞数比例的差别有高度显著性。HypoMDS在临床上感染、出血较多,但转变为AML的时间慢,生存期较normal/HyperMDS要长。结合文献报告,认为HypoMDS可能是MDS的另一种类型,亦可能是某些MDS病人病程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MDS是一组变异性较大的克隆性造血系统疾病,我们从1984年4月至1991年4月收治MDS31例,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参考FAB协作组分类建议,31例病人符合MDS诊断。其中难治性贫血(RA)14例,难治性贫血伴铁粒幼细胞增多(RAS)4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8例,转化型原始细胞  相似文献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作为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无效造血和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高风险为特征。过去十年,因为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MDS的遗传学认知有了显著的提高,进一步提高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度分层,更有利于了解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的改进。文章就近年MDS相关遗传学异常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Id4基因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中Id4基因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对56例不同类型MDS患者骨髓进行Id4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检测,并以非恶性血液肿瘤骨髓作为对照。结果Id4基因在非恶性血液肿瘤骨髓中呈完全性非甲基化状态,在MDS各种类型中,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分别低于和高于5%的两组患者中,Id4甲基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的MDS患者骨髓Id4基因甲基化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贫血患者Hepcidin的表达及其与血清铁蛋白(SF)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铁紊乱相关的贫血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45例MDS贫血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Hepcidin,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中Hepcidin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综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方法根据FAB分型将46例MDS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低危组24例包括难治性贫血(RA)和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S),采用沙利度胺加司坦唑醇治疗;高危组22例包括未成熟红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和伴过度性未成熟红细胞红细胞的难治性贫血(RAEBT)的用沙利度胺加高三尖杉酯碱化疗。根据国内MDS疗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低危组总有效率79.15%,缓解率54.17%;高危组总有效率63.64%,缓解率45.45%。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沙利度胺对MDS有肯定疗效,可有效延长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4例Chediak-Higashi综合征(Chediak-Higashi syndrome,CHS)的临床特征和LYS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分析4例CHS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提取患儿及父母等亲属外周血DNA和RNA;采用DNA-PCR/RT-PCR直接测序法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LYST;根据患儿突变点对亲属相应位点做PCR扩增和测序,确认携带者。结果 4例CHS患儿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岁2个月。均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显微镜见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病例1~3还有发热、血细胞2系以上降低、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等特征,诊断Chediak-Higashi综合征(加速期)。病例4年幼,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CHS。病例1~3存在LYST基因突变,各含2个突变位点,病例1(c.3113C>T,Q980X和c.6788A>T,K2205X),病例2(c.5327C>T,R1718X和c.608C>T,R145X),病例3(c.5411-5414 del TTTC,L1741fsX1758和c.7975 C>T,R2596X)。6个突变均为新型突变。共确认8位携带者。病例4暂未发现LYST基因突变。结论 Chediak-Higashi综合征具有色素减退、双眼震颤、头发黑色素减少为小点状分布和骨髓有核细胞巨大包涵体的临床特征,通过LYST基因分析,发现其中3例存在6个新型突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改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关系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直接法、短期培养法和R显带技术制备染色体 ,根据复杂分类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87例标本中 ,70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 ,检出率为 80 46 % ,核型异常包括数目异常 (超二倍体及亚二倍体 )和结构异常 (结构重排和易位 )。其中有 16例转化为白血病 ,转化率为 18 39%。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临床分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但可能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白血病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ET2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中突变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5例初诊MDS患者,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常规核型分析(CC),PCR技术及直接测序法检测基因序列;分析该95例初诊MDS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95例初诊MDS患者中11例发生TET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1.6%,其中6例发生错义突变,1例2次错义突变,2例无义突变,2例同义突变,5例TET2基因突变位点位于3号外显子上。95例MDS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2~73个月),伴有TET2基因突变的MDS患者中位生存期短于未发生该基因突变者且生存率较低(9个月vs 15个月,P<0.05)。结论:TET2基因突变是一种新型分子学异常,伴有该基因突变的MDS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组织中SHIP、Caspase-3 mRNA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MDS发病及向白血病转化过程的关系。方法: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选择62例MDS患者,其中低危(low-risk)组20例、中危1(Int-1)组12例、中危2(Int-2)组13例和高危(high-risk)组17例,采用RT-PCR法检测62例MDS患者及30例健康正常者(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中SHIP mRNA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MDS低危组和中危1组BMNC中SHIP mRNA表达率(100%,100%)及表达水平(4.467±2.899,4.529±1.975)分别与对照组(100%,4.623±2.97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危2组和高危组中,BMNC中SHIP表达率(92%,88%)下降,表达水平(2.124±1.880,2.574±1.807)低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MDS患者BMNC中SHIP mRNA与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14,P<0.05)。随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升高,SHIP mRNA表达水平降低(F=3.7,P<0.05) ,不同性别(t=0.940,P>0.05)、不同年龄(t=1.419,P>0.05)患者SHIP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SHIP在高危MDS患者BMNC中呈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判定MDS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ankyrin-B基因突变在日本人群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中的发病率以及ankym-B基因突变与QT间期延长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对相互之间无血缘关系的日本人群已确诊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78例(男28例,女50例)进行了研究。在征得患者的同意之后,从其白细胞中提取纯化基因组DNA并行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随即对扩增的DNA行单链构像多态性(SSCP)分析。而后将突变或异常的SSCP产物分离后,采用自动荧光测序仪检测DNA序列。最后再用150例正常健康人的DNA作为对照,对上述经测序确认的误义点突变进行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以进一步证实误义点突变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我们在一例确诊的O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ankym-B基因的4603碱基位点上发现了从T到A的突变(T4603A)。出现于基因的第40号外显子上的该误义点突变,导致了氨基酸序列第1535位点上的色氨酸残基被精氨酸残基所取代(W1535R)。而该氨基酸序列正位于ankym-B基因高度保守的调节区域。结论新发现的位于ankym-B基因调节区域的误义点突变可能是导致4型O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原因之一,而该突变似乎并不是导致日本人群4型O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dysferlinopathy患者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捕获第二代测序技术对25例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用Sanger法进行家系验证.通过肌肉活检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部分患者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10例患者存在19个不同位点的DYSF基因突变,其中10个为新位点,错义突变占53%.除1例患者为携带者外,9例诊断为dysferlinopathy,包括4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4例Miyoshi远端型肌营养不良、1例小腿前部无力的远端前群肌病,其中8例为复合杂合突变.结论 通过本研究,丰富了中国人群中DYSF突变的基因型,进一步加深了对dysferlinopathy临床和遗传高度异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遗传学特征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取61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染色体核型异常分为核型正常组(n=34)和核型异常组(n=27);检测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核型异常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中性粒细胞(PMN)低于核型正常组(P<0.05),且更易出现外周血三系减少(P<0.05);IPSS-R和IPSS预后分层显示,危险度越高,染色体异常核型检出率越高(P<0.05);病态造血骨髓细胞形态显示,核型异常组红系巨幼样变、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核畸形幼红细胞改变较核型正常组明显(P<0.05);核型异常组患者生存期短于核型正常组(P<0.05),死亡率高于核型正常组(P<0.05).结论:骨髓染色体核型检测对MDS患者的病情评估、预后及转归等均有重要意义,复杂核型与红系病态造血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