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种由遗传因素、机械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共同导致椎间盘(intervertebral disc,IVD)细胞衰老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分解代谢失衡的过程,常与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及其伴随出现的精神睡眠障碍密切相关~([1,2])。动物模型的建立为深入理解IVDD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2.
正腰痛(low back pain,LBP)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致残的第二大病因,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1])。目前LBP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导致腰痛的主要病因~([2])。椎间盘作为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由中央的髓核、外周的纤维环及上下软骨终板构成。研究~([3~5])发现,IVDD与多种因素有关:一方面,与椎间盘解剖结构及营养供应具有独特性有关;另一方面,炎性反应、髓核细胞凋亡、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3.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中药治疗椎间盘退变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较好,对其作用机制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单味药、复方以及中成药治疗IVDD的实验药理机制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Sox9基因与椎间盘退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及继发病变。无论是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其结果均不能令人们满意。因此,进一步探索椎间盘退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而早期阻止和(或)逆转间盘退变,促使椎间盘组织再生是非常有价值的。近期的研究显示,与人类软骨的发育、成熟密切相关的Sox9基因与椎间盘退变有密切的关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可达90%[1]。IVDD可引起椎间盘突出、神经病变以及椎体滑脱等,从而导致颈腰腿疼痛等疾病[2]。而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因素很多,涉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如异常应力、细胞因子、营养、基因、创伤、遗传、环境、年龄、脊柱畸形等。生物力学和椎间盘营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正>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ve disease,DDD)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多,但DDD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DDD的研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能够为研究DDD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为DDD治疗手段和药物筛选及评估提供实验载体~([1])。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种类及方法繁多。笔者就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腰背痛会影响到85%的人群,每年的医疗保健及相关费用大约为100亿美元,而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腰背痛的主要原因。椎间盘的退行性病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纤维环及软骨终板等椎间盘各个组织的老化退变,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前提和病理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椎间盘的退变是多因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发生机制和检测介入治疗手段有效性的动物实验模型可分为体内、体外和计算机模拟实验三种。体外实验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研究IVDD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常用的实验方法仍然是体内研究。体内椎间盘退变模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种。自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是通过系统方法引起动物遗传改变,或通过改变喂养食物引起动物行为方式改变而引起IVDD发生。诱导性椎间盘退变模型又可分为机械性损害模型和结构性损害模型。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本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与人类可能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椎间盘退变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指由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引起的以颈肩腰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包括了临床上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退变引起的椎间盘源性腰痛,退变性颈、腰椎不稳症和退变性颈、腰椎管狭窄症等.人的一生中均会出现或轻或重的DDD症状.据资料统计,DDD患者占美国骨科住院人数的1/3以上.了解IDD的发生机制必将为预测和治疗DDD提供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