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驰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5):F002-F002
对茵陈蒿、白莲蒿分别进行了挥发油含量测定 ,并采用 GC-MS联用仪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茵陈蒿中鉴定出 11个成分 ,白莲蒿中鉴定出 8个成分。二者差别明显 ,提示不能代用。  相似文献   

2.
二种方法煮取茵陈蒿汤的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茵陈蒿汤为临床常用的利胆退黄著名方剂。《伤寒论》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注明: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1〕。明确指出茵陈先煎,栀子、大黄后下的煎煮方法。但是,目前多以三药同煎〔2〕或三药加味同煎服的方式应用...  相似文献   

3.
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茵陈蒿汤是治疗阳黄证的效方之一,由茵陈、栀子、大黄3味药物组成。主要介绍茵陈蒿汤中产生利胆退黄作用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总结,综述了茵陈蒿汤的化学成分及其利胆退黄药理作用的研究现状。茵陈蒿汤复方利胆退黄的作用并非单味药材的物质成分的简单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大鼠经十二指肠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分煎、合煎药液、观察药后0.5、1、2、3、4h的胆汁排出量,实验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分煎、合煎的14.85g/kg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大鼠胆汁排出量。以茵陈蒿汤分煎、合煎药液对泼尼松造型的小鼠分别灌胃7d,能显著春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在两种药效学指标上,茵陈蒿汤分煎、合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鼠经十二指肠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分煎、合煎药液,观察药后0.5、1、2、3、4h的胆汁排出量,实验结果表明,茵陈蒿汤分煎、合煎的14.85g/kg剂量组能明显增加大鼠胆汁排出量。以茵陈蒿汤分煎、合煎药液对泼尼松造型的小鼠分别灌胃7d,能显著提高其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在两种药效学指标上,茵陈蒿汤分煎、合煎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胆止痛胶囊的利胆、退黄作用和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胆管引流法观测利胆止痛胶囊对大鼠胆汁量的影响。用异硫氰酸-1-萘酯(alpha-naphthyl isothiocyanate,ANIT)造成大鼠黄疸模型,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的含量。制备大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观察利胆止痛胶囊对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的影响,同时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用RM6240BD型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条的张力。结果:0.36、0.72 g生药/kg利胆止痛胶囊明显增加正常大鼠的胆汁流量。利胆止痛胶囊呈浓度相关性增加豚鼠离体胆囊平滑肌条的张力,0.5g生药/L浓度则无明显影响。0.36、0.72g生药/kg利胆止痛胶囊显著降低TBI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0.72g/kg的利胆止痛胶囊可降低ALT和AST。0.72生药g/kg的利胆止痛胶囊明显降低四氯化碳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ALP水平,0.18~0.72g生药/kg的利胆止痛胶囊对TP和ALB均无明显影响;病理组织学观测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细胞结构凌乱。中、高剂量的利胆止痛胶囊可改善肝脏损伤,可见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利胆止痛胶囊具有利胆、退黄和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茵陈蒿汤利胆、保肝退黄的药效部位。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实验第1、4、7、10日给予α-萘异硫氰酸酯(ANIT)80 mg/kg灌胃造模。醇提和水提部位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茵陈蒿汤75%乙醇提取物和其药渣的水提取物0.040 5、0.081、0.162 g/10 g(折合成原药材计)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12 d。末次给药后1 h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记录每只大鼠2、4、6 h的胆汁量;胆汁收集结束后,颈动脉取血,检测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醇提及水提部位中剂量组胆汁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5),血清TBIL、ALP、ALT、TBA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醇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TBA显著下降(P〈0.01);水提部位高剂量组TBIL、ALT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茵陈蒿汤醇提部位及水提部位均具有一定的利胆保肝退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来针灸利胆作用的基础研究进展,分析针灸对胆囊、胆管压力,胆汁流量和胆汁成分的影响,认为在特定实验条件下针灸肝、胆经穴位、耳穴及配佤其他穴位对胆及胆囊功能具有明显影响,且胆汁成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针灸效应与动物机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关。针灸胆作用机理及作用途径研究较少,探讨针灸利胆的确切机理仍需进行深入工作。  相似文献   

9.
利胆排石汤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结石病的利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胆汁流量实验、胆汁成分分析以观察该方的利胆作用.结果利胆排石汤具有增加大鼠胆汁流量的作用、能明显提高总胆汁流量、能明显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和Ca2 的含量,提高HCO3-含量.结论利胆排石汤具有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茵陈蒿汤保肝作用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茵陈蒿汤保肝作用有效成分。方法:用75%乙醇分别提取茵陈蒿,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观察其对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茵陈蒿醇提物对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ALT升高的降低作用优于茵陈蒿醇提物,栀子醇提物及大黄醇提物,结论:茵陈蒿汤保肝作用可能是茵陈蒿,栀子,大黄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苦黄注射液利胆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梅林  李永康 《中成药》1996,18(3):36-37
采用麻醉大鼠胆总管插管引流胆汁并测定胆汁中胆红素含量,观察苦黄注射液对麻醉大鼠胆汁分泌及胆红素排出的影响。实验结果,苦黄注射液能显著促进麻醉大鼠的胆汁分泌,并能明显增加单位时间内胆汁中胆红素的含量。由此提示,苦黄注射液具有良好的利胆和促进胆红素从胆汁中排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苦参碱的利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瑞林  辛顺妹 《中成药》1996,18(8):25-26
苦参碱具有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的作用。在50、100和150mg/kgig三个剂量组中以100mg/kg组的利胆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也最长。三个剂量的最大效应时间均在给药后的60min左右。大鼠15、30、60mg/kg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3.7%、47.4%和31.6%,达峰时间tmax平均为58min(58.0±13.4mn)。结果显示当苦参碱的血药浓度达峰时其利胆作用最强,且随血药浓度的降低而减弱。同时,作用强度与其生物利用度呈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马耀玲  王美娇  易智聪  王金兰  赵明  李军  张树军 《中草药》2017,48(14):2817-2819
目的研究柳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谱、质谱等光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柳蒿全草甲醇提取液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双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该双倍半萜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柳蒿素A。  相似文献   

14.
艾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树军  马耀玲  王金兰  李军  赵明  白丽明 《中草药》2019,50(8):1906-1914
目的研究艾蒿Artemisia argy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艾蒿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1)、半齿泽兰素(2)、对羟基苯乙酮(3)、覆盆子酮(4)、姜酮(5)、7-羟基香豆素(6)、对羟基苯甲酸(7)、脱氢去乙酰氧母菊素(8)、3α-羟基-1(10),4,11(13)-吉马三烯-12,6α-内酯(9)、棕矢车菊素(10)、7-羟基松油醇(11)、顺-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2)、反-2,8-二羟基-对薄荷-1(7)-烯(13)、艾黄素(14)、东莨菪内酯(15)、艾蒿内酯C(16)、去乙酰母菊酮素(17)、1-表-4,5-二氢灰蒿素C(18)、11,13-脱氢去乙酰母菊酮素(19)、1,9-壬二酸(20)、3-methoxy-tanapartholide(21)、红花菜豆酸(22)、断愈创木酸(23)、5,3′,4′-三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24)、1,7-庚二酸(25)、10-epi-ajafinin(26)、3-epi-iso-seco-tanapartholide(27)、austroyunnane C(28)、刘寄奴内酯(29)、川芎内酯A(30)、seco-tanapartholide B(31)、3-dehydroxy-iso-seco-tanapartholide(32)、3α-hydroxyreynosin(33)、二氢红花菜豆酸(34)。结论化合物4、22、25、30、33、34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8、11~13、21、23、24、26~28为首次从艾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胆宁片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博  杜克莘  马小斌  夏露  方晓荷  符乔珊 《中成药》2003,25(11):907-909
目的 :观察胆宁片的利胆作用。方法 :测定家兔胆囊内压、胆汁流量、胆道括约肌紧张度。结果 :胆宁片具有增加胆囊收缩频率及胆汁流量 ,降低胆道括约肌紧张度的作用 (P <0 .0 5~P <0 .0 1)。结论 :胆宁片具有明显的疏肝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肝宁颗粒和大黄利胆抗炎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肝宁颗粒的组方合理性.方法 采用胆管引流法分别收集并计量给药后0.5,1,1.5,2,2.5 h的胆汁的方法观察肝宁颗粒和大黄对肝脏分泌胆汁的影响;采用测定小鼠胆囊重量的方法观察肝宁颗粒和大黄对胆囊的影响;采用小鼠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小鼠琼脂肉芽肿、羧甲基纤维素钠致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大鼠蛋清性关节炎等炎症模型观察肝宁颗粒和大黄的抗炎作用.结果 肝宁颗粒和大黄均能明显增强胆汁分泌量;促进胆囊收缩,降低胆囊重量;抑制二甲苯、蛋清所致急性炎症,降低腹腔炎症小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腹腔白细胞游走,抑制肉芽组织增生.但肝宁颗粒的利胆抗炎作用均比大黄强.结论 肝宁颗粒组方合理,利胆抗炎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7.
南北苍术的RAPD分析及其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用RAPD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对南北苍术的划分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用 40个引物对 7个居群的南苍术、北苍术及关苍术进行RAPD分析。RAPD分析软件RAPDistance Package———Version 1.04中Dice的方法计算任意两个样品间的遗传距离 ,得树系图。结果 :共检测到多态位点 60个。聚类分析显示 ,苍术有以地域为界聚类的倾向 ,且南苍术首先与关苍术聚类后再与北苍术聚类。结论 :苍术的化学成分、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以地域为界划分南北苍术有一定道理。  相似文献   

18.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艾、蕲艾、野艾蒿、蒙古蒿、魁蒿和朝鲜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α-侧柏烯、1,8-桉叶素、樟脑和蒿醇等96个化合物,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利胆作用的增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利胆的增效作用。[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利胆组、利胆灵组(活血化瘀 清热利胆)、熊去氧胆酸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建立大鼠“T”管胆肠内外引流模型。各组大鼠给药7d后收集标本,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胆汁流量、胆汁及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胆固醇、磷脂。[结果]与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活血化瘀组及清热利胆组相比,熊去氧胆酸组与利胆灵组均能显著促进正常大鼠胆汁流量、胆汁胆红素、胆汁总胆汁酸的分泌,降低胆汁胆固醇的含量;能显著降低血清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血清胆固醇水平;对胆汁及血清磷脂水平影响不明显。[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对清热利胆中药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药用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Irpex laceratus A878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H-和13C-NMR、UV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和Griess法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从广藿香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A878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和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撕裂耙齿菌内酯A(1)、撕裂耙齿菌内酯B(2)、细胞松弛素H(3)、细胞松弛素J(4)、18-甲氧基细胞松弛素J(5)、去乙酰基细胞松弛素H(6)、细胞松弛素J3(7)、拟茎点霉(口山)酮A(8)、狄瑟酚A(9)、桔青霉三酚A(10)、(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1)和1S,2R,4S-三羟基-对-薄荷烷(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吡喃内酯类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4、5和9对人神经癌SF-268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