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德泉 《光明中医》2004,19(1):42-43
肾气丸 ,亦称金匮肾气丸 ,出自《金匮要略》。历代论述 ,多认为是补肾阳之剂。但从原方所治病症 ,其药物组成 ,以及肾阳与肾气的基本概念分析 ,实为补益肾气之方 ,而非温补肾阳之剂。主要是治疗肾的气化功能失调 ,小便异常之证。现辨析如下 :1 肾气丸原方主治病证分析 :考《金匮要略》原文 ,肾气丸主治病证条文有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 ,少股不仁。”崔氏八味丸实即张仲景的肾气丸。《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者 ,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相似文献   

2.
<正> 肾气丸方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一篇,故又名“金匮肾气丸”。本方具温补肾阳之功效,主治由肾阳不足而引起的,虚劳腰痛,肢冷,小腹拘急,  相似文献   

3.
金匮肾气丸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功能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下半身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消渴等。  相似文献   

4.
于东林  丁然 《河北中医》2013,(11):1652-1653
肾气丸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附子、桂枝8味药物组成,在《金匮要略》中共出现5次,是现代临床的常用方剂,但我们在查阅《方剂学》及注释《金匮要略》的现代相关著作时发现,这些教材及相关著作大都认为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方,我们认为可能有悖张仲景原意,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肾气丸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见于《金匮要略》中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篇,临床应用广泛。仲景本意肾气丸为补肾气而非补肾阳之方。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中,多将熟地黄替代生地黄;肉桂替代桂枝,增大附桂在方中的比例,部分医家认为其为温补肾阳之剂,而且现代方剂学教材也将其归为温补肾阳剂范畴。文章通过对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的原文进行梳理,将药物组成以及方义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对其功效的见解,探讨肾气丸方证内涵。  相似文献   

6.
肾气丸来源于《金匮要略》,为张仲景创立的一首名方。目前,不少人对肾气丸的立方本旨持有不同观点,但从本方主治病证及病机,均为肾气虚衰,膀胱之气不化、水液代谢障碍为主。方中干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六味补肾阴,桂枝、附子温肾阳,所以笔者认为本方非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而是平补阴阳之方。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应是张景岳右归丸或右归饮。  相似文献   

7.
刘鹏  陶汉华 《河南中医》2008,28(4):67-67
肾气丸与右归丸同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但两方配伍不同,故在临床上应用各异。肾气丸在《金匮要略》中出现5次,均用于调整水液代谢,而右归丸在《景岳全书》应用虽广,但无非温补肾阳以恢复肾主藏精。肾气丸多用于调整水液代谢,而右归丸多用于恢复肾主藏精,两方针对恢复肾的不同的生理功能,应用时应该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8.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创立了肾气丸,是治疗肾阳不足的祖方。此方是最早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肾气丸是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药物组成。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痛,下肢冷感,少腹拘急,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遗尿,以及痰饮咳喘,消渴等病症。  相似文献   

9.
《金匮》肾气丸,又名八味肾气丸,出自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其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特别对于某些如小便不利或消渴尿多,妇人崩漏或闭经,小便失禁,遗尿或癃闭等,临床表现不尽相同,甚或完全相反的病证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而笔者认为《金匮》肾气丸有“双向调治”的功效。对此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正>肾气丸乃张仲景《金匮要略》之名方,原方主治肾阳不足之腰痛、痰饮、脚气、消渴、转胞等。对于本方的功用及主治证,中医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对本方的配伍却存在疑惑难解之处,如本方为温阳补肾之方,方中为何重用滋阴(精)补肾之品?却不重用温补肾阳  相似文献   

11.
自宋迄今对肾气丸功效的认识尚存争议,多论本方为温补肾阳之剂。从《金匮要略》中原文分析,其主治虽有水饮、脚气、转胞等证,但绝无一处谈及阳虚之脉,而皆有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等症。因此,肾气丸主治证实质为肾主水的功能失调所致。另外从用药量分析,该方纳桂附于大剂滋阴药中,意不在补火,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因此,将肾气丸功效归纳为温补肾气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2.
《金匮》肾气丸义理及衍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剂,乃阴阳兼顾,阴中求阳,益肾生气,温补肾阳之总方。其在《金匮要略》中治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凡五病。后世师其法而立新方者甚多,诸如济生肾气丸、十补丸、右归丸、右归饮、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左归饮等。  相似文献   

13.
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之经典方剂,临床应用极为广泛,然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的组成与《金匮要略》中所载肾气丸并不相同。一首方剂,其成药与汤药的组成不相同,这种情况在中医药发展史中都是不多见的,尤使初学中医者不解。另,中成药这一剂型在肾阳不足的病例中应用较少,原因是多方面的,考虑其起效缓慢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所举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应用的例子可以为临床使用温补肾阳类中成药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古方金匮肾气丸的真正功效,通过对金匮肾气丸的张仲景组方思路、经典原文追溯、组方意义分析、药物变化研究、现代药理应用等多个方面的论证,作出对于金匮肾气丸功效的推断。从各个方面分析,均不支持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阳"代表方的说法,其功效实为补益肾气。金匮肾气丸当属补益肾气而非温补肾阳之方,后世的误读影响了该首方剂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一、《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肾气丸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书中凡五见,用以治疗脚气、虚劳、消渴、痰饮及妇人转胞的疾患。肾气丸方之治脚气,见于书中《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内,系附方,方名“崔氏八味丸”。或有因此而疑本方非仲景首用者。查《外台秘要·卷十八脚气不随门》所载崔氏方五首的第四首,有“又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丸方”者,由此段记载看来,肾气丸必是先见于仲景著作中,而崔氏(崔知悌)则是后来加以引用的。  相似文献   

16.
济生肾气丸出于《济生方》,由《金匮》肾气丸加味而成,具有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肾阳不足、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笔者常用济生肾气丸治疗老年性不明原因下肢水肿,取得较好疗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由熟地、山药、茯苓、牡丹皮、山茱萸、泽泻、附子、肉桂组成,功能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腰酸腿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消渴等症,有较好疗效,近年来应用于治疗下列诸病症亦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 肾气丸,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肾气丸、八味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本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于第五、六、十二、十三及二十二篇中,分别用以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及妇人转胞等疾患。自明代开始,才将本方明确用于肾阳不足证,并成为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本方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八味药制成的蜜丸,到唐代《千金要方》将方中桂枝改用桂心。再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将桂枝改用肉桂,同时还将干地黄改用熟地黄,这种变动一直延用至今。此外,由于本方别名崔氏八味丸,因此有人怀疑本方非张仲景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各地生产的中成药品种繁多,笔者发现有的中成药滥用古方名称,而所含药物与古方不符,适应范围也与古方迥异。如广东佛山有个制药厂生产的“金匮肾气丸”,其说明书载:“主要成份:山萸肉、泽泻、牛膝、熟地黄、淮山等。适应范围:肾气腰痛,小便不利,四肢浮肿”。考《金匮要略》肾气丸原方,药物组成为: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枝枝、附子。方中并无牛膝。后世运用本方,常以熟地易干地黄,肉桂易桂枝,亦称附桂八味丸,此方乃温补肾阳名方,主治肾阳不足,腰痛脚弱,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弱小,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另有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系《金匮》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治疗肾虚腰痛脚肿,小便不利,功效温阳补肾利水,与《金匮》肾气  相似文献   

20.
张惠春 《西部中医药》2007,20(12):12-12
金匮肾气丸是《金匮要略》方。主治肾阳不足所致腰酸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及痰饮、消渴、脚气等。笔者用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肾阳虚弱,痰涎上泛者1例,收效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