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远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评定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远红外热像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功能评定及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行远红外热像图检查 ,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对疼痛进行评估 ,同时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远红外热像图特点。结果 康复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疗效优良率为 83 .3 % ,疼痛明显减轻 (P <0 .0 5 )。患者的远红外热像图表现为 :腰骶部出现异常热区 ,呈菱形或梭形 ,可呈现为片状均匀红色 ,多以L4~ 5及L5~S1 部位较突出 ,热区范围扩大 ;异常热区中心温度多超过 3 4℃ ,与周边温度差多超过 3~ 4℃。治疗后远红外热像图改善主要表现为 :热区范围减小和异常热区中心温度降低。结论 远红外热像图能直观反映腰椎间盘突出症异常热区的分布范围 ,可作为腰间盘突出症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功能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81例丘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定量与临床症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凌勤 《新医学》1998,29(6):291-292
目的:研究丘脑血肿与急性期主要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对原发性丘脑出血81例患者的意识水平,头痛,失语症状与血肿CT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有(1)继发性脑室出血与单纯丘脑出血的昏迷发生率和头痛发生率;(2)不同意识水平病人组的丘脑出血量;(3)失语组与非失语组的血肿直径。结论: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容易发生昏迷,而单纯组患者丘脑出血量17 ̄22mL者即可引起昏迷;血肿直径大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临床特点。方法 对 19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脑出血的患者首发症状、伴发症状、体征、出血部位、血肿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者除首发症状均为上消化道出血外 ,3例无伴发症状 ,16例有伴发症状。全部病例均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出血部位脑基底节区 5例 (2 6 .3% ) ,脑基底节区并脑室积血 4例 (2 1.1% ) ,丘脑出血 4例 (2 1.1% ) ,脑叶出血 1例 (5 .3% ) ,小脑出血 2例 (10 .5 % ) ,脑干出血 3例(15 .8% )。死亡 6例 ,13例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脑出血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要引起重视 ,在急诊或首诊时要注意病史特征、伴发症状、体征 ,及时头 CT检查 ,以防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腰交感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40例下肢痛性DPN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温组与高温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单侧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低温组射频温度为65℃,高温组为80℃。记录两组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踝臂指数(AB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低温组与高温组的ABI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低温组与高温组治疗后第2天及1、3、6个月的NR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1、3、6个月的PSQI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低温组与高温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和高温组各出现1例生殖股神经损伤,其中低温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为术后1个月,高温组为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出血、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腰交感神经节持续射频热凝治疗痛性DPN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持续射频热凝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将 2 0 0 0 - 0 1~ 2 0 0 4 - 11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86例分为微创引流组、内科治疗组。两组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 ,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 (长轴×短轴×层面数×π/6 ) ,出血部位分壳核、丘脑、脑叶、脑室、小脑等。有效配对的微创引流组高血压脑出血 4 3例中 ,男 2 5例 ,女 18例 ,平均 (6 1.1± 11.8)岁 ,血肿量 (37.0± 2 1.5 ) ml。其中壳核出血 11例 ,丘脑出血 8例 ,脑叶出血 15例 ,脑室出血 7例 ,小脑出血 2例。微创引流治疗指征一般为壳核区或脑叶血肿量 >30 ml,丘脑区血肿>10 ml或破入脑室系统…  相似文献   

6.
自2 0 0 0年以来我们对继发性脑室出血患者施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2 4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治疗组(A组) 2 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 8~6 5岁,平均5 0 .5岁,对照组(B组) 2 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2 6~74岁,平均4 9.6岁;临床表现:A组剧烈头痛14例,意识障碍16例,瞳孔异常9例,入院前消化道出血2例,B组剧烈头痛17例,意识障碍2 0例,瞳孔异常11例,入院前消化道出血3例;CT检查见表1,中线移位(<10 mm) A组8例.B组8例。原发血肿基底节区、脑叶<2 0 ml为小量,>2 0 ml且<5 0 ml为中等量,>5 0 ml为大量,丘脑、桥脑、小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恶性丘脑出血与良性丘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研究恶性丘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判断功能。方法:纳入196例自发性丘脑出血患者,其中恶性丘脑出血159例,良性丘脑出血37例。随访入组患者3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并分组。比较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入院时血肿量、恶性丘脑出血是引起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均OR>1,P<0.05);年龄、入院时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均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值预测的敏感度为0.79,特异性为0.68,cut-off值为2.1 cm,即内囊受压>2.1 cm时,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可能不佳。结论:恶性丘脑出血是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入院血肿量、内囊受压程度(D值)是恶性丘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院自 1999年 5月开展了 CT立体定向下应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皮穿颅进取血肿的方法 ,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例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 31例 ,均有高血压病史 ,其中男性2 1例 ,女 10例 ,年龄 45~ 82岁 ,平均 5 4.8岁。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 19例 ,丘脑 4例 ,大脑皮层下部 5例 ,小脑 1例 ,脑室 1例。出血量 :幕上 5 0~ 12 0 ml,小脑出血 2 4ml。并与 1998年 5月至 1999年 4月之间的中重度脑出血患者 35例 (简易抽吸术治疗 )进行对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经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8例重症丘脑出血患者,采用CT定位,使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手术28例,死亡3例,术后3个月进行Barthel氏ADL评定,极严重功能缺陷3例,严重功能缺陷5例,中度功能缺陷8例,轻度功能缺陷4例,生活自理5例。结论:通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丘脑出血,有效地降低颅内压,解除血肿对重要脑组织、神经中枢的压迫,达到抢救生命,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处理及其效果的机制。方法 分析21例继发性全脑室型丘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处理,根据头颅CT结果分为A、B两组,A组为全脑室铸型的全脑室型丘脑出血(TH)患者,脑室内血肿CT值大于40亨氏单位;B组为全脑室出血的全脑室型TH患者,脑室内高密度CT值在40亨氏单位以下。结果 A组住院期间死亡2例,1例作脑室腹腔分流手术;B组住院期间死亡1例。发病后6个月ADL分级:A组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B组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结论 开颅手术迅速清除脑室内血肿特别是Ⅲ脑室、导水管内血肿是打通脑脊液循环通路、降低全脑室铸型的全脑室型TH病例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介入心肌断层显像对心肌梗死(MI)患者存活心肌的判断价值。方法64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行^99mTc-MIBI静息和硝酸甘油(NTG)介入心肌显像,术后3个月时复查静息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静息显像共有232个节段(40.28%)心肌核素摄取异常,NTG介入心肌显像后有132个节段(56.90%)呈可逆性缺损,100个节段(43.10%)呈不可逆性缺损;PCI术后136个心肌节段(58.62%)心肌灌注得到改善,术前NTG介入显像显示的132个可逆性缺损节段,术后120个节段(90.91%)心肌灌注改善,术前NTG介入显像显示的100个不可逆性缺损节段,术后16个节段(16.0%)心肌灌注改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6例无存活心肌的一组患者,上述指标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患者PCI前常规行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对是否进行PCI治疗的病例选择有决策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X线断层融合技术与数字摄影在骨折术后愈合进程中骨痂显示的差异。 方法54例骨折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均行数字摄影和X线断层融合技术成像,对比两种检查方法获得的图像并作相应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54 例患者中,X线断层融合技术和数字摄影两种方法所获得图像对骨痂的显示情况在术后2 周显示率分别为3.7%和14.81%,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 个月显示率分别为38.89%和77.78%,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2 个月显示率分别为66.67%和87.04%,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显示率分别为88.89%和94.44%,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X线断层融合技术对骨折术后早期骨痂显示具有重要的价值,较X线平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出血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是目前研究热点,没有得到证实。采用99Tcm标记的缺氧显像剂4,9-二氮-2,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检测血肿周围可逆性损伤组织来反映半暗带是否可行,有待证实。目的:探讨99Tcm-HL91SPECT/CT脑显像在检测高血压脑出血出血灶周围缺氧组织中的应用价值。设计:对照分析。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4-03/2005-03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2例,所有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均为前循环供血区出血,出血量10~63mL,有3例行微创抽吸血肿术,1例行开颅清创术,其余行保守治疗;起病至检查的时间12h~1.5年,其中5例超过1个月。对照组6例均为忧郁症或焦虑症患者,经同机CT检查排除脑出血及急性脑梗死。方法:28例受试者均进行99Tcm-HL91SPECT脑显像,同时行同机CT扫描。主要观察指标:①以2个不同轴向断面连续2个层面在病灶一侧周围区域出现肉眼可辨的放射性浓集区为缺氧显像阳性。(下转第185页)②计算病灶中心点与对侧镜像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R),以R<0.8或>1.2视为异常。③计算缺氧体积及出血量,由CT机采用多田公式出血最大截面的长×宽×层数×1/2得出。以缺氧检查同机CT显示血肿量为同机血肿量,以患者本次发病所有CT检查中的最多积血量为最大血肿量,分析两者与缺氧体积的关系。结果:28例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22例患者中18例缺氧显像阳性,阳性率为77.78%;对照组6例均为阴性。②缺氧区大多位于出血区周围,少量出现在血肿内。18例阳性者病灶周围组织缺氧区R值高于对照组基底核区(1.75±0.10,1.05±0.11,P<0.01)。③最大血肿量与缺氧体积呈正直线相关关系,出血量越大,缺氧体积越大,相关系数r=0.7517,P<0.01。(上接第181页)结论:根据SPECT缺氧成像的原理,可能代表缺血半暗带的缺氧脑组织可存在于脑出血血肿周围,缺氧阳性部分可能是半暗带重要的部分。99Tcm-HL91SPECT显像可较好地显示高血压脑出血病病灶周围的缺氧组织,缺氧体积与出血量有密切关系,可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肺动脉造影相关参数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月于本院接受CT平扫影像学检查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血肿是否扩大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n=32)和非血肿扩大组(n=48)。记录所有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比较两组比较CT平扫影像学征象及血肿体积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单一征象、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T平扫影像学征象、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价值,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血肿扩大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血肿扩大组的CT平扫出现“岛征”、“黑洞征”、“混杂征”占比均高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血肿扩大组的血肿体积大于非血肿扩大组(P < 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血肿体积与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均呈正相关关系(r=0.423、0.456、0.427、0.516,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岛征”、“黑洞征”、“混杂征”联合血肿体积评估血肿扩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4,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89.6%,均高于单一征象及血肿体积。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岛征、黑洞征、混合征、初诊血肿体积增大是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基于CT平扫影像学表现及血肿体积对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且联合评估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脑代谢差异,评价18 F-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 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70名。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70例患者共77例病灶。25例恶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例(12%),Ⅱ型曲线7例(28%),Ⅲ型曲线15例(60%);52例良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5例(67%),Ⅱ型曲线11例(21%),Ⅲ型曲线6例(12%)。良恶性肿块的Ⅰ型及Ⅲ型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8%,AUC为0.830;联合ADC值、动态增强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AUC为0.943。 结论 DWI的ADC值较DCE-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联合应用DWI、DCE-MR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型和脑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眼底检查及其实验室检查的差异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至2019年度经实验室基因检测确诊的89例WD患者(脑型44例,肝型45例)的铜蓝蛋白、血清铜、眼底检查及头颅MRI检查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对MRI异常信号进行量化评定标准评分,并对不同临床类型的WD患者临床指标和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型和肝型WD患者KF环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5);脑型WD患者血清铜及铜蓝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肝型WD患者(P<0.001),WD患者中脑型比肝型发病年龄更早、且发病时长更长(P=0.043,0.013<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除苍白球、丘脑、小脑外其余各部位出现异常信号比率均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苍白球、丘脑的信号异常范围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累积程度评分脑型患者明显高于肝型患者(P<0.05);两型患者在小脑区域信号异常范围和累积程度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9>0.05)。脑型WD患者脑部MRI的T2序列范围及程度总分与发病时长呈正相关(r=0.315,P=0.038);而肝型WD患者无相关性。结论WD患者颅脑影像同时累及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肝型和脑型WD患者特征性影像表现。脑型患者颅内异常信号发生率、发病时长、以及颅内病变范围和程度均高于肝型患者。通过MRI检查T2序列的量化性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评估WD患者脑部的病理学阶段和程度。  相似文献   

18.
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seriouslyendangerspatients'squalityoflifeandsurvivalrate.WeobservedimpactoftheMailuoningtreating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onthedrapeinstablephasesince1992.Favorableeffectwasobtained.Hereistheresult.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412subjectswithCTorMRIproved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onthedrapeinthestablephasewererecruit-ed.Amongthesepatients,211weremalesand201werefemalesaged37~78years(meanage:59).Diagnosiswasmadeaccording…  相似文献   

19.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and interstitial fibrin deposition develop in cardiac allografts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ransplanted hearts. We hypothesized that integrated backscatter (IBS) can detect these myocardial changes. A total of 32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 either no or mild acute rejec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grade I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BS data of myocardium were collected immediately before simultaneous dobutamine stress echocardiography (DSE) and (201)thallium imag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endomyocardial biopsy were also perform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howed diffuse narrowing in 1 patient who also had abnormal results of IBS, DSE, and thallium results. In the other 31 patients with patent coronary arteries, there were 3 patients (10%) with abnormal DSE results, 19 patients (61%) with abnormal IBS patterns, and 16 patients (52%) with reversible thallium perfusion defects. Of the patients, 44% had cardiomyocyte hypertrophy and 56% interstitial fibrin deposi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201)thallium perfusion defects and serum cyclosporine levels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bnormal IBS patterns. Pathologic change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IBS patterns (p = 0.01). However, there wa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abnormal IBS and DSE results. B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abnormal IBS patterns were associated inversely with serum cyclosporine level (p = 0.028). In conclusion, abnormal IBS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significantly with perfusion heterogeneity and pathologic changes in heart transplant recipients without evident acute myocardial rejection. There is no association between abnormal IBS patterns and dobutamine-induced dyssynergy in these patients. IBS provides a noninvasive approach for detection of myocardial changes in transplanted hearts without evident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病例的腹部B超、肝脾脑CT和脑MRI特点,初步探讨WD影像学检查意义和方法选择.方法回顾69例WD,依据最主要症状分为脑型、肝型和肾型3组,分析各组中腹部B超、肝脾脑CT和脑MRI检查的主要特点.结果 60例患者进行了腹部B超检查,其中59例(98.3%)发现异常声像,以肝实质异常声像、脾大和门脉高压声像为特点,声像结果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5例肝脾CT检查以小结节性肝硬化改变和脾大为主要特点.11例患者行脑CT检查,无神经症状者脑CT无异常,有神经症状者50%发现异常病灶,主要特点是基底节区和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和脑萎缩.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6例发现异常信号,均为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分布部位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和脑干,5例发现脑萎缩.结论影像学检查对WD诊断有重要意义,可用于病情判断和鉴别诊断.WD脑CT或MRI检查以基底节区和丘脑改变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