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与蝶腭动脉结扎术有关的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鼻出血是临床上较难处理的常见疾病,常经各种保守治疗仍反复出血不止,以致不得不行动脉结扎止血,常用的有颈外动脉结扎术和筛动脉结扎术。遇顽固性鼻后部出血行蝶腭动脉结扎有良好止血效果。蝶腭动脉结扎术首先由Seifert[1]于1928年报道,以后未推广...  相似文献   

2.
蝶腭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10侧新鲜头颅标本上,对蝶腭动脉分支进行了解剖测量,根据解剖所见,在处理严重性后鼻孔出血需作动脉结扎时,建议在中鼻道后端粘膜下对下鼻甲动脉进行结扎或者用YAG激光凝固。具有创伤小,止血快,术后无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临床获取鼻内黏膜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0具(20侧)成人尸颅标本在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腭动脉及其分支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进行观测。 结果 蝶腭动脉是鼻腔的主要供血动脉,在出蝶腭孔前或后分为鼻后中隔动脉和鼻后外侧动脉,鼻后中隔动脉在蝶窦前壁分成两支,主干或上支到蝶窦开口的距离为(3.95±0.74)mm,主干或下支距离后鼻孔的最短距离为(8.96±1.69)mm。鼻后外侧动脉在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处分为中鼻甲动脉和下鼻甲动脉。 结论 熟悉掌握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对获取鼻内组织瓣有重要意义。鼻中隔粘膜瓣切取时应紧贴蝶窦开口上缘及后鼻孔边缘。在获取下鼻甲、中鼻甲黏膜瓣时,应特别注意靠近下鼻甲的下鼻甲后端10 mm及中鼻甲后端前下约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目的通过对翼腭窝骨性标志的测量和尸体解剖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40例干性颅骨进行了骨性标志的观察,同时对10例20侧成人尸头标本按中线锯开后进行解剖,观察翼腭窝周围组织结构及毗邻关系,并测量了有关的数据。结果蝶腭孔、圆孔、翼腭裂距离前鼻嵴的距离分别为(62.3±2.7)、(64.2±4.8)、(51.5±0.6)mm,翼腭窝内的结构可以分为在后内的神经层和在前外的血管层,颈内动脉与蝶腭孔之间的距离为(16.4±3.3)mm。结论经鼻内窥镜翼腭窝手术可以获得相对安全的范围,圆孔可以作为手术中重要的标志结构。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翼腭窝是位于颞下窝内侧、眶尖后下方的狭小骨性间隙,窝内有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通过,并与颅内外多个腔和窝相通。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结构复杂,许多起源于鼻腔、眶、鼻旁窦及鼻咽顶部的病变可累及此窝,并可沿其通道向与之联系的腔和窝蔓延。随着以鼻内窥镜为代表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手术的开展,临床医生对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产生了新的兴趣。因此,掌握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及影像学特点成为迫切需要。本文就近年来翼腭窝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②由蝶腭孔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2.99±4.95)mm;③上颌神经出圆孔处至前鼻棘的距离为(62.90±3.81)mm;④翼管神经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8.83±3.91)mm。结论:熟悉翼腭窝区穿行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的开展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眶上裂区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献忠  韩卉 《解剖学杂志》2001,24(6):594-596
眶上裂为位于眶尖部和海绵窦前部之间的一个重要骨性裂隙 ,内侧与视神经管毗邻。眶上裂区范围小 ,结构多 ,是颅底穿行神经最多、最复杂的区域。支配眼球运动的颅神经均经此入眶 ,损伤后可引起“眶上裂综合征”。尽管有关海绵窦及眼眶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 6] ,但作为两者交通的眶上裂区显微解剖学研究却很少[7~ 8] 。Morard等[7] 称眶上裂区为颅底显微解剖研究中的一块“无人大陆” ,并于 1 994年首先对眶上裂区显微解剖进行了报道。近年来 ,随着学科渗透和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 ,使临床医师逐渐地涉足这一领域而施行眶上…  相似文献   

8.
姜平 《解剖学杂志》1991,14(2):119-121
本文应用60侧婴幼儿、14侧成人的头部标本,研究了围绕鼻咽腔的腭咽括约肌来源和行走方向,测量该肌前部纤维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析腭咽括约肌的功能,并针对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用神经节切除术和胆碱酯酸级化法,对19只新西兰家兔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胆碱能神经的形态学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目的在于探明主要的大脑动脉胆碱能神经与蝶腭神经节、耳神经节的关系.根据两组动物实验(①非手术组:不切除神经节,只对大脑前、中、后动脉进行胆碱酯酶染色,作为正常对照之用;②手术组:按五组不同组合方式,分别切除神经书,然后进行胆碱酯酶染色,观察不同方式的切除手术后的胆碱能神经的变化)的结果证明:非手术组的各主要大脑动脉壁上均存在丰富的棕红色胆碱能神经纤维,主干及分支都清晰可见,神经纤维密度呈(+++).手术组各种方式的切除神经节的结果,表现为出现胆碱酯酶聚积现象和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降低(++、+),未发现神经纤维消失.本研究的结果又提示,家兔一侧的主要大脑动脉胆碱能神经的节后神经元可能与双侧的蝶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内窥镜蝶腭孔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20侧正中线切开的颅骨标本的蝶腭孔骨性标志及毗邻关系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蝶腭孔可分为3型:Ⅰ型:占35.9%,孔位于上鼻甲、上鼻道的后方;Ⅱ型:占4.6%.孔位于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端;Ⅲ型:占59.6%,位于上鼻甲或上鼻道后方并向下至中鼻甲或中鼻道的后方(其至到下鼻甲上缘)。(2)蝶腭孔与蝶窦底及后筛关系密切,孔上缘与蝶窦底间距离、与后筛骨壁间距离、孔的后缘与翼管前口的距离、孔的前后径、上下径、与前鼻棘距离、与硬腭水平板的夹角等,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结论:本文结果可供临床手术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石献忠  韩卉  赵靖 《解剖学杂志》2005,28(3):347-348
目的:研究筛窦外侧壁显微外科解剖,为临床处理筛窦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对24例成人头颅标本筛窦外侧壁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Dacryon(泪点,上颌骨、额骨、泪骨的交汇点)至筛前、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间的距离分别为(21.45±2.54)mm、(34.23±2.90)mm、(39.25±1.53)mm。筛前动脉眶内段长度为(4.98±1.17)mm,筛后动脉眶内段长度为(8.72±2.24)mm。结论:在筛窦手术或视神经管减压术时,Dacryon与筛前孔、筛后孔及视神经管眶口距离,可为正确寻找和处理筛动脉及视神经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鼻中隔严重出血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 2 0侧成人鼻中隔的动脉。结果 :鼻中隔血供属多源性 ,主要来自鼻后中隔动脉上支、下支 ,筛前、筛后动脉 ,它们入鼻中隔处外径分别为 (0 .9± 0 .2 )、(0 .7± 0 .1)、(0 .4± 0 .1)、(0 .3± 0 .1)mm ,筛前、筛后动脉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前缘距离分别为 (5 .1± 0 .3 )cm和 (6.3± 0 .3 )cm ,入鼻中隔处与鼻小柱基底连线和鼻腔底壁的夹角分别为 (5 5 .5°± 4.4°)和 (4 5 .0°± 3 .5°) ,鼻中隔段主干长分别为 (1.3± 0 .4)、(1.0± 0 .2 )cm。筛前、筛后动脉主要分布于鼻中隔上部。结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引导下筛动脉结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前臂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显微解剖、组织切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对40例成人前臂背侧皮瓣进行了究研.前臂背侧皮瓣的供血动脉为骨间后动脉,外径为1.5mm,主干长15.4cm,在浅筋膜及深筋膜中有丰富的吻合支.该皮瓣的微血管构筑由五层血管网组成。各层血管网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整个皮瓣的血供.该皮瓣具有血管口径粗,位置恒定且浅表不损伤主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 ;(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后颅窝手术保护听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例甲醛固定后的成人头颅 (4 0侧 ) ,游标卡尺和量规测量内淋巴囊壁与表面标志的距离。结果 :内淋巴囊与内听道口后缘的平均距离为 1 1 6± 0 .1 4cm ,与XI神经后缘的距离 1 3 8± 0 .1 7cm ,岩嵴与乙状窦前缘相交点的平均距离为 1 67± 0 .3 5cm ,与岩嵴平均距离为 0 1 6± 0 .2 8cm。结论 :本文结果有助于后颅窝手术定位内淋巴囊 ,保留听力  相似文献   

16.
胸神经后根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胸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提供可靠的后根分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成人尸体胸神经后根的自然分束和后根问神经纤维联系(CR)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观测。结果:1条胸神经后根有4~6条根丝组成,然后形成2~4根神经亚束,最后形成上、下2股神经束。后根问神经纤维联系出现率为55.4%,根据形状可分为5型,根据位置可分为3类。结论:胸神经后根各级神经分束较易分离,神经纤维联系较为简单,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SPR术。  相似文献   

17.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14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 ,解剖观测胫前动脉踝上皮支的起始、走行、外径、长度及分支等 ,2侧成人下肢标本灌注墨汁观察该皮支的墨染范围。结果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于踝间连线上方 ( 3 .5± 0 .6)cm自胫前动脉发出 ,然后向小腿内侧方向绕过胫骨前缘分出升支和降支 ,升支紧贴胫骨前内侧骨面 ,向内上方向行至一段距离后穿深筋膜入皮。踝上皮支长 ( 2 .1± 0 .6)cm ,起点外径 ( 1.1± 0 .2 )mm ,伴行静脉 2条。升支入筋膜前外径 ( 0 .4± 0 .1)mm。降支向内下方向走行 ,并与踝前血管网吻合。结论 :胫前动脉踝上皮支是胫前动脉在小腿踝上部的主要皮血管 ,分支营养骨膜 ,可在小腿中下段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皮瓣、骨膜瓣、骨膜皮瓣或骨皮瓣。  相似文献   

18.
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区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第三脑室底部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尸体头部标本,采用动脉和静脉内灌注染料的方法分辨血管,另选8具标本不作染色,暴露和观测在第三脑室底部以及脚间池内liliequist膜。结果:视交叉到漏斗的距离为(3.5±1.4)mm(2.5~5.3mm),漏斗隐窝到乳头体的距离为(8.6±2.3)mm(6.9~11.4mm),漏斗隐窝与鞍背在同一垂直方向,以鞍背为解剖标志,切开鞍背后方6.9mm以内范围是安全的;liliequist膜间脑叶构成脚间池和动眼神经池的前上壁,呈网膜样,上有大小不一的孔洞;基底动脉在基底池分出左、右大脑后动脉P1段,P1段向后方发出丘脑穿动脉及大脑脚支,穿入脑实质,没有分支向前发出。结论:正确地选择第三脑室底部造瘘口的位置,可以做到保护下丘脑、基底动脉及相关结构,切开liliequist膜间脑叶可促进脑脊液的流通。  相似文献   

19.
臂丛后根脊髓入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应用后根入区破坏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提供基础。方法:在20例成年人尸体上充分暴露C5~T1脊髓节段和相应神经后根区需切除椎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各神经根根丝的数目、与脊髓的角度和相应各脊髓节段前正中沟至后外侧沟的距离,各脊髓节段的定位和相应神经后根区的精细定位。取下脊髓,在显微镜下测量各节段脊髓后脚在横截面上的长度、宽度和后角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确定术中需要损伤后根区的范围和角度。结果:切除C4~C7的脊突和椎板可暴露C5~T1神经后根。C5~T1各神经后根的根丝平均为7.76条,C6的后根根丝最多。各神经后根最下缘的根丝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65.6°逐渐变小到T1的19.8°。脊髓后外侧沟(神经后根根丝进入脊髓处)到后正中沟的距离平均为2.95 mm。脊髓后脚底至后外侧沟的长度平均为3.47 mm,宽度平均为1.35 mm。后脚的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5.9°,自C5至T1逐渐变小。结论:(1)用破坏臂丛脊髓后根入区的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需切除C4~C7的棘突和椎板;(2)损伤时器械应与脊髓矢状面大约成30°~40°角;(3)在横截面上损伤的宽度不能超过1.2 mm,损伤的深度不能超过3.1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