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红黎  张美花 《内科》2013,(5):550-550,552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输液静脉选择对静脉炎及静脉渗漏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行静脉输液治疗的12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患侧肢体输液组和健侧肢体输液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输液药物基本相同。患侧肢体输液组患者选择偏瘫侧静脉进行输液治疗,健侧肢体输液组患者选择健侧静脉进行输液治疗,两组均采用上肢大静脉输液。每例患者每天穿刺1次,均连续穿刺静脉输液治疗14d。结果患侧肢体输液组患者静脉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0.0%,健侧肢体输液组分别为10.0%和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静脉输液应尽量选用健侧静脉,有利于减少静脉渗漏与静脉炎的发生以及对患侧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适合老年住院病人的输液管理方法,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根据老年病人既往史、病情特点、疗程、输液量、用药特点有计划地选择适合的输液方式,并进行系统化程序化管理。结果 实施系统化程序化管理前后静脉输液方式的构成有所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低了静脉炎、渗出及导管感染率等输液相关性并发症(P〈0.05),提高了输液护理质量和病人对输液护理服务的满意度(P〈0.01)。结论静脉输液方式系统化管理可为病人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输液方式,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舒适性,提高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罗淑凤  丁珠云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12):1410-1410
近些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科将BD留置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危重患者,它不仅为患者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痛苦,保护了静脉,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静脉的选择应选择相对较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无静脉瓣等利于固定的静脉。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为宜。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故常不为首选,如必需选择,应注意留置时间不能过长。二、对静脉留置针患者的选择创伤及失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方法的改进与技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操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高低及患者的治疗效果。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我们面对老年、体弱的病人或是特殊的药物时,运用常规静脉输液的方法往往觉得力不从心,经常会出现穿刺失败或引发静脉炎而增加病人的痛苦。如果运用一些技巧并对常规穿刺方法加以改进,就会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008年6月~2011年9月,我们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术中均应用静脉留置针.现将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护理方法:①严格操作规程,选择好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在5 cm以上,待消毒部位晾干后再穿刺,防止消毒液随穿刺针进入穿刺静脉,造成静脉炎.输液完毕用5 ~ 10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实施静脉输液护理的策略,观察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组,对照组(n=37)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37)实施预防性护理。比较护理风险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堵管率2.7%、皮下血肿发生率5.4%、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93.59±3.20)分、(94.17±2.00)分及(95.18±1.69)分。对照组堵管率5.4%、静脉炎发生率2.7%、药液外渗率5.4%、皮下血肿发生率8.1%、感染率2.7%、输液前、输液中及输液后满意度分别(80.49±3.15)分、(75.88±2.02)分及(74.28±3.50)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期间,实施预防性护理,能够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预防静脉炎、药液外渗、穿刺部位感染等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韩亮亮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90-1690
我科病人用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的药物较多,为了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要做好预防工作:(1)选择粗、直、较大的血管,避免使用细弯和关节部位,以减少机械刺激。同一条血管周围避免反复穿刺输液。(2)留置在血管内不宜过久,按规定留置针3-5天更换一次。(3)输入药物无论是过酸或是过碱,都可以发生静脉炎。  相似文献   

8.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1月~2008年1月,我院骨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6~73岁.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静脉炎为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11例,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7例,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3例.我们根据静脉炎的不同级别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均治愈.现将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利华  陈银花 《内科》2012,7(4):440-442
目的探讨静脉炎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发生的76例静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76例静脉炎患者中,主要发病原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和药物浓度过高,分别占23.68%和26.32%;其次是无菌操作不严格和短时间内多次在同一条静脉穿刺,分别占18.42%和13.16%;76例患者通过对症治疗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痊愈出院,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静脉输液如操作不当可诱发静脉炎,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在护理工作中,应避免诱发静脉炎的各种不利因素,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3月~2007年2月,我们设计了输液巡视卡,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修改、规范,使静脉化疗的护理更加标准化、制度化,有效地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老年病人由于多种因素如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皮肤松弛皮下组织疏松、周围循环障碍以及多次重复静脉穿刺致静脉炎等,特别伴有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休克时,采用四肢远端静脉穿刺成功率低。为给老年病人寻求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我们选择胸壁浅静脉穿刺输液,6年间通过对176例胸壁浅静脉穿刺输液的老年病人进行临床效果观察,总结出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静脉输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进行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因素和药物浓度因素,对照组发生静脉炎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因素和静脉选择不当,两组患者静脉选择不当发生率对比差异较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11.7%低于对照组66.7%,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过程中应用集束化护理策略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肿瘤病人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因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及应用化疗药物,使皮肤浅静脉出现静脉炎,静脉萎缩、变细、脆性增加、弹性下降,浅静脉受到破坏,如操作不慎可使化疗药物外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地避免外周静脉保留时间短、不易固定、易损伤血管、输液速度慢以及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同时,锁骨下静脉血流速度快,化疗时药物迅速被稀释,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危重病人抢救时能及时用药,抽血检验等,减少了护理工作量。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已广泛用于长疗程化疗或静脉高营养的晚期癌症病人。我们2000~2003年对100例癌症病人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的疗效。方法从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该院治疗的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00例作为该次的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重点对静脉炎进行预防和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严重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炎严重程度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后导致的静脉炎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减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系统化护理对急诊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行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系统化护理。观察两组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利于降低急诊患儿静脉输液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临床普及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输注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输液,浅静脉留置针,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增添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浅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情况、突发心脏疾病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浅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突发心脏疾病发生率[(3.1±0.6)天、(45.7%)、(0.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0.6)天、(85.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应用护理干预于输注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中,可有效增加静脉留置针时间、降低静脉炎及突发心脏疾病发生率,使得甘露醇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在急救患者中较为多见,其病情急、变化快,应分秒必争地抢救。在病因治疗的同时.迅速而足量的输液(必要时输血),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补足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迅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是扩容治疗的前提:①一旦判断为失血性休克,应在最短时间内选择1条粗直、表浅、弹性好、准确性高且最有把握一针见血的静脉作为最初输液通道。因为此时四肢静脉穿刺很困难。若患者无颈椎损伤,可将其头偏向一侧,行颈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三通接管,若无配伍禁忌可同时连接两套输液装置。②在保证第1条通道快速补液后,…  相似文献   

18.
金黄散加蜂蜜外敷治疗老年静脉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青 《山东医药》2011,51(9):72-72
静脉输液时由于药物刺激、静脉导管针刺激、液体外渗、输液过程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条血管反复多次穿刺等原因可引起静脉炎。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退化,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易滑动,穿刺难度大,易造成反复多次穿刺,因此静脉炎的发生率更高。近年来,我院对老年静脉炎患者采用金黄散加蜂蜜进行局部外敷,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儿科进行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的13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科成立品管圈小组后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32例作为观察组,科室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组对患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拟定干预对策,观察患儿静脉炎情况的变化,总结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制定规范化标准提供依据。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干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患儿的静脉炎严重程度也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对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的并发症进行控制,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提高科室护理质量,促进标准话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胡蓉  涂勤 《山东医药》2006,46(31):82-82
七叶皂苷钠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性静脉炎,表现为输液静脉的红肿、疼痛和索状改变。2004年1~5月,笔者观察了七叶皂苷钠输液速度对静脉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