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宝安  李威 《海南医学》2003,14(6):77-78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 ,多数病例发现时已届晚期而无法行手术切除。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 ,肝癌的基因治疗有望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治疗策略有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基因置换或补充、反义核苷酸技术等[1] 。其中自杀基因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1 自杀基因的作用机理病毒和细菌等原核生物含有一类基因 ,其编码的酶能将原来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代谢物而杀伤宿主细胞 ,这类基因称为“自杀基因”。将这类基因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在一定的表达载体上 ,并导入肿瘤细胞 ,使其对相应的药物前体…  相似文献   

2.
自杀基因治疗是一种富有希望的肿瘤治疗新方法。自杀基因导入细胞后可通过直接杀伤作用及“旁观者效应”(bystandereffect)发挥作用。大肠杆菌嘧啶脱氨酶 (CD) / 5 FC自杀基因系统是继HSV TK/GVC系统后得到广泛关注的新的基因治疗系统 ,导入CD基因的细胞可将无毒的前药氟胞嘧啶 (5 FC)代谢成细胞毒性产物——— 5氟脲嘧啶 (5 FU)从而杀死细胞。控制自杀基因的靶向性保护正常细胞组织不受伤害是自杀基因临床应用的重要前提。癌胚抗原(CEA)是胃肠道肿瘤特异性标志物 ,在结肠癌合并肝转移或复发时 ,常…  相似文献   

3.
HSV-TK/GCV系统的临床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基因疗法又称药物敏感基因疗法、分子化疗或病毒介导的酶解前药疗法(virus directed enzyme/prodrug therapy,VDEPT)。该疗法通过将基因导人细胞表达某种酶,该酶能将无毒或弱毒的前药转化为对细胞有毒性的药物,从而引起细胞死亡,该基因被称为“自杀基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肿瘤基因治疗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其中国内外对自杀基因疗法研究较多 ,研究发现自杀基因还有一种独特的效应 ,称之为旁观者效应。1 自杀基因病毒和细菌等原核生物含有一类基因 ,其编码的酶能将原来无毒的或微毒的药物前体转化具有细胞毒性的代谢物而杀伤宿主细胞 ,这类  相似文献   

5.
自杀基因治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某些细菌或病毒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相结合,并导入肿瘤细胞中,在一定条件下目的基因持续高效表达,从而杀伤肿瘤细胞,所以又称为“病毒导向酶解药物前体疗法。这些病毒或细菌的基因表达产物(酶)能导致受体细胞的死亡,因此将这些基因称为自杀基因。本文就肝癌自杀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基因治疗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生物治疗方法。本文从自杀基因、基因沉默、抑癌基因、免疫基因、抑制血管生成基因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几年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和发展现状。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包括HSV-tkGCV系统、H19 RNA、hTERT等,HSV-tkGCV系统是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研究最多的一种,TK基因是药敏基因,肿瘤细胞转染该基因后,对前体药物丙氧鸟苷(GCV)或无环鸟苷(ACV)变得敏感而能被杀死。RNA干扰是基因沉默治疗的主要方式,通过沉默肿瘤相关基因IDO2、DUSP6、IGF1R、ORAOV1等基因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抑癌基因激活或过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生长,p53和PTEN是两个最有意义的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p53和PTEN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免疫基因治疗是将细胞因子或共刺激分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体细胞内,通过激发或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来控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常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TIL、CTL、LAK、NK等,可供选择的目的基因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集落刺激因子、干扰素、趋化因子等。抑制血管生成基因可以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来阻止肿瘤生长和侵袭,VEGF-Trap、PEDF、ES通过腺病毒导入肿瘤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目前肿瘤基因治疗在特异性、安全性和靶向性方面依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杀基因疗法(Suicide gene therapy)是指利用转基因的方法,将哺乳动物不台有的药物酶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内,该基因表达的产物可以将无毒性的药物前体转化为有毒的药物,影响细胞的DNA合成,从而引起该细胞死亡。基因转导的方法有多种,如基因直接注射、电穿孔、脂质体转导、磷酸钙沉淀以及病毒载体转导方法。因为自杀基因疗法常以  相似文献   

8.
江永浩  叶钢 《四川医学》2006,27(4):358-360
自杀基因治疗法是肿瘤基因治疗中的重要方法。该法采用药物敏感基因转染肿瘤细胞,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友;达刍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目前研究最多的自杀基因是TK基因。本文就TK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作一简单终述。TK基因治疗肿瘤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研究的深入,TK基因治疗将成为人类攻克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利用放射学影像技术开发新的治疗技术,诸如一种借助图像释放基因至靶向肿瘤或细胞中,并将其在这些部位的功能显现出来的基因治疗新技术。此外,放射科的研究人员还将与肿瘤学专家、分子科学家们合作研究并应用这些新技术,例如取代有缺陷的基因或注射“自杀基因”以帮助摧毁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治疗是将特定基因作为“药物”输送到患者体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分子治疗技术。早期基因治疗的概念比较局限,主要是针对单基因缺陷性遗传疾病,目的在于用一个正常的基因来代替缺陷基因或补救缺陷基因的致病因素。由于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高,肿瘤患者远多于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患者,使得近年来针对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治疗。肿瘤的基因治疗是将一个治疗基因“捆绑”在“病毒”(经过人工改造的、不能传染、不能复制的病毒载体)上,随后将这种载有治疗基因的“病毒”感染肿瘤患者或肿瘤细胞,使治疗基因进入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们针对骨肉瘤及其肺转移的基因治疗方面进行了多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在应用自杀基因治疗骨肉瘤方面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比如替代性前体药物的研究、肿瘤特异性启动子联合自杀基因的研究等。本文就TK自杀基因在骨肉瘤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促凋亡基因Bad在肿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及其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而且与肿瘤细胞的凋亡减少有关,针对细胞凋亡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揭示肿瘤的生物学特性,进而探求肿瘤诊治的方法。而且对于肿瘤的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都是主要通过诱导凋亡来治疗肿瘤。Bad基因,一种促凋亡基因,编码产物可通  相似文献   

13.
余少卿  章如新  熊俊  赵恩鹏  温武  文军慧  沈茜 《上海医学》2005,28(10):869-872,F0006
目的探讨自杀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SV-tk)对鼻咽癌(NPC)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机制.方法将HSV-tk基因通过脂质体法转染NPC细胞株,经G418筛查挑选阳性细胞克隆并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PCR)鉴定,加入前体药物戊环鸟苷(GCV)后,观察其对NPC细胞的杀亡状况.结果MTT法显示转染的NPC细胞株在加入GCV后,成活率明显降低,与未转染基因的NPC细胞株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显示与未加GCV的细胞相比,转染基因的细胞加入GCV后生长受到明显抑制,S期细胞数从占总细胞数的35.71%降至17.41%,凋亡率从1.33%增长至8.15%,并出现明显的凋亡峰.电镜下,转染细胞经GCV作用后大量细胞发生凋亡,可观察到凋亡细胞内特征性的凋亡小体.结论自杀基因HSV-tk对NPC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可能性机制是HSV-tk基因联合GCV,对NPC细胞产生选择性细胞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携带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重组婴儿双歧杆菌应用于肿瘤的基因导向酶前药物疗法,利用厌氧菌趋低氧代谢的特性构建一种全新的肿瘤靶向基因治疗系统。方法PCR扩增CD目的基因、酶切后连接目的基因与质粒片段,电穿孔法将重组体转染婴儿双歧杆菌,筛选阳性克隆抽提质粒,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并体外检测CD基因的表达。结果携带自杀基因CD的重组载体成功地被转染进婴儿双歧杆菌,并能表达CD酶活性,当加入CD酶底物5-FC后,显示出对小鼠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明显的杀伤效应。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自杀基因CD的重组婴儿双歧杆菌,重组菌在体外显示出对B16-F10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含CD基因的腺病毒载体pAd-CD, 进行肿瘤的自杀基因治疗.方法:分别构建了含CD基因和LacZ基因的重组病毒质粒载体,同质粒pJM17共转染293细胞同源重组后包装为感染性腺病毒颗粒,经滴度测定后,体外分别感染小鼠前胃癌肿瘤细胞MFC.结果:感染Ad-LacZ的细胞可被X-gal染成蓝色,感染Ad-CD的细胞予前药5-FC可见肿瘤细胞杀伤效果明显.结论:腺病毒载体可有效地转CD和LacZ基因进入肿瘤细胞,C D基因作为自杀基因进行体外肿瘤治疗效果明显,本实验构建的新载体及结果为下一步应用于体内肿瘤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肿瘤细胞耐药严重影响化疗效果和肿瘤预后 ,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障碍。肿瘤细胞耐药存在多种机制 ,并在不同阶段启动 ,使细胞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实验表明 ,许多化疗药物通过诱导或强化肿瘤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因此细胞的凋亡抑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生存并对化疗药物产生耐受 [1] 。 Bcl- 2是最受关注的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 ,它的高表达可阻断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使细胞对放化疗耐受 ,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耐药基因 [2 ]。1 Bcl- 2基因及其蛋白Bcl- 2是 1 985年 Tsujimoto在研究人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染色体 t( 1 4;1 8)易位…  相似文献   

17.
原代肺癌细胞培养与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细胞的内在和(或)获得性多药耐药是导致肿瘤患者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个体化化疗方案,是目前临床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对肺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和检测耐药基因的表达将为临床化疗提供客观的依据。现综述肺癌细胞的体外培养、药物敏感性及耐药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对HSV1-tk/GCV自杀基因系统治疗黑色素瘤的增效作用,以期探讨建立中西医结合肿瘤自杀基因联合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培养病毒包装细胞PT67/tk,病毒上清感染黑色素瘤细胞株B16,G418筛选2周,获得抗性细胞克隆,命名为B16/tk并进行体外GCV杀伤试验;证明具有杀伤活性后,将B16/tk与野生型B16按1∶4的比例混合后接种于C57BL/6J小鼠右腋下皮下组织内,以复制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模型。将复制模型的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六味地黄丸组、自杀基因tk/GCV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N=11),六味地黄丸从接种第2天起治疗25 d,tk/GCV从接种第7天起治疗20 d,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疗效。【结果】体外杀伤实验显示,GCV对B16/tk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效应,而对野生型B16肿瘤细胞无明显的杀伤作用,表明体外病毒感染黑色素瘤细胞成功,病毒携带的外源性自杀基因已表达且具有生物学活性。联合治疗(自杀基因联合六味地黄丸)对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联合治疗组肿瘤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抑瘤率达到87.1%;而单纯自杀基因组和六味地黄丸组肿瘤质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分别为62.8%和54.4%。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肉眼见治疗组肿瘤体积减小,以联合治疗组更明显。光镜下见治疗组肿瘤细胞密度相对较低,肿瘤周围有较多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炎症细胞浸润,其中联合治疗组更明显。结果表明:自杀基因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对小鼠移植性黑色素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治疗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自杀基因疗法旁杀伤效应的免疫机制或其他机制对肿瘤自杀基因疗法起到增效作用。该研究工作初步证明了建立自杀基因联合中医药疗法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基因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1969年Heubner和Todaro提出了癌基因的假说.1970年mantin首先观察到癌基因的作用.癌基因是能转化正常细胞而诱发肿瘤的病毒或肿瘤细胞的DNA.在正常动物细胞中存在着癌基因的付本,即原癌基因.在适当的条件下原癌基因被激活、导致出现某些与肿瘤细胞有关的表型,引起肿瘤.八十年代另一类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已被发现,它们的产物有控制细胞增殖的功能.失去这类基因的功能可能和正常细胞  相似文献   

20.
基因疗法的基因自杀策略建立在3项原则的基础之上。第一项原则包括一个毒性调节基因,其毒性可以从外部控制;第二项原则要求能够特异性地靶定癌细胞中的转染。这个条件是避免严重的毒性作用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所必需的;第三项原则是利用“旁观者”的作用,这个“旁观者”能够把毒性传播到邻近的细胞,即使这些细胞没有被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