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正中神经磁刺激联合常规促醒治疗干预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pDoC)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2月于绍兴市人民医院采用正中神经磁刺激治疗的19例pDoC患者,经改良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ion,CRS–R)评分判定,8例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11例为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RS–R评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检测及整体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VS患者的CRS–R视功能、口运动/言语功能、觉醒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MCS患者的CRS–R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仅2例患者EEG有改善;2例VS患者转为MCS–,1例VS患者转为MCS+;6例MCS–患者转为MCS+,2例MCS–患者和1例MCS+患者转为脱离MCS;病程3个月以内的6例患者的意识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采用正中神经磁刺激联合常规促醒治疗干预pDoC患者是有积极意义的,病程在3个月以内及MCS患者更易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脑外伤后微意识状态(MCS)患者的临床判定与有效治疗方法。方法脑外伤致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26例,据MCS的国际标准判定是否为MCS患者,用最新的药物治疗、刺激疗法、正中神经电刺激、针灸与运动疗法等一体化系统综合促醒治疗,按PVS量表评分分别对MCS与PVS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6例PVS患者中存在MCS患者10例。10例MCS患者意识恢复8例占80%,显效2例,总有效率100%;PVS对照组16例,意识恢复8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4例,MCS组与PVS组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脑外伤后MCS患者通过系统促醒治疗可大多意识恢复,其神经康复与预后明显好于PVS患者。一体化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MCS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清醒。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调控楔前叶对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40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治疗脑损伤重度意识障碍患者的技术要点及该术式的临床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3年6—9月开展的10例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手术,解析手术过程技术要点,并结合随访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全麻下取俯卧位在胸8椎间隙经皮行硬脊膜外腔穿刺,在X线透视下动态调整脊髓刺激电极可顺利将其顶端置入颈2水平,进行为期2~3周的刺激治疗。刺激参数选择:频率5/70 Hz电压1~5 V;刺激小周期:开15 min,关15 min;刺激大周期:8点开机,20点关机。在术后4周进行随访,8例术前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患者中1例到达微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5例MCS-,2例仍为VS状态;2例术前MCS-患者中1例脱离微小意识,1例MCS+,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短程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微创、安全并且有效,有短程的治疗价值和诊断价值,在意识障碍促醒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手术过程需要注意穿刺置入电极特有的难点和技术操作要领。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本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MCS患者66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常规康复治疗,高压氧组采用高压氧舱治疗,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高压氧联合针刺组在高压氧治疗后进行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潜伏期及波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及中文版切尔西物理功能评估量表(the Chelsea critical care physical assessmenttool,CPAx)评分。结果 治疗后,高压氧联合针刺组MMN 潜伏期、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针刺组及高压氧组(P<0.05),MMN 振幅、CRS-R及中文版CPAx评分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高压氧治疗MC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物理功能,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髓电刺激联合呼唤刺激治疗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7月—2022年8月收治的62例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呼唤刺激疗法,观察组给予脊髓电刺激联合呼唤刺激疗法。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意识状态、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总体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前,两组意识状态、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苏醒后即刻及苏醒后24 h,观察组意识状态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苏醒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联合呼唤刺激改善昏迷患者意识状态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微意识状态(MC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8例MCS患者的年龄、损伤机制、入院时脑干功能检查(GLCS)、诊断、治疗及护理对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23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预后与患者年龄、入院时GLCS以及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P < 0.05~P < 0.01),而与诊断、治疗、护理、损伤原因及综合康复治疗介入时间无关(P > 0.05)。结论: 影响MCS患者的预后因素为患者的年龄、入院时GLCS和颅脑损伤程度,而与诊断、治疗、护理、损伤原因及综合康复治疗介入时间无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1)精神意识障碍:呈现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质状态;(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出现震颤麻痹综合征;(3)锥体系神经损害: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小便失禁等;(4)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如失语、失明等,或出现继发性癫痫。目前临床以综合性治疗措施为主,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报道较多见,如:给予血管扩张剂、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大量维生素B族、能量合剂,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81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为防治提供依据、积累经验。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内科收治的232例脑血管病中81例出现意识障碍患者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结果:81例中嗜睡、意识恍惚14例(占17.28%),昏睡28例(占34.56%),昏迷36例(占44.4%),醒状昏迷1例(占1.23%),治愈34例(占42%),好转21例(占26%),死亡26例(占32%);出血性脑卒中意识障碍35例中死亡16例(占45.71%);缺血性脑卒中意识障碍46例中死亡10例(占21.73%)。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发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秋末冬初发病率高,主要发病年龄(41~70)岁,出血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率高、早、死亡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意识障碍率低、迟,死亡率低。意识障碍除可作为病情判断外,也是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同为全身性血管退行性疾患。654-Ⅱ对脑血栓患者控制脑水肿,缓解病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尽管许多心理学家、科学家及医生反复研究了几个世纪,“意识”总被认为是迷惑或是不可思议的。时至今日,意识的准确定义、内容以及基本形态仍不清楚。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诊疗依旧是临床及伦理研究中最为困难棘手的问题之一。意识是由觉醒及知觉两个主要部分构成[1]。人们能睁开自己的眼睛并且对一定程度的刺激有反应,称为觉醒。而拥有感觉、思想、情感的人群,被称为有知觉[2]。现今,临床将DOC患者分为昏迷(Coma)、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 Conscious State, MCS)及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LIS)四个意识级别[3]。昏迷患者完全丧失了被唤醒及运动的功能,即无觉醒能力及知觉[4]。“持续性植物状态”是Jennett和Plum两位学者于1972年提出的[5]。最近,为了避免将“持续性”理解为“永久性”,“植物状态”这个术语取代了“持续性植物状态”,被更多学者推荐使用[6]。植物状态患者处于觉醒但无知觉反应的状态,拥有睡眠-觉醒的周期,但是对于自身及周围环境是无知觉的。最小意识状态,是Giacino及其研究团队于2002年提出并用于描述DOC患者的[7]。最小意识状态的患者是拥有意识并且觉醒的,相较于植物状态患者,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表现出不稳定但是可被察觉的知觉反应[2]。闭锁综合征用于描述四肢瘫痪并且无法说话的患者,该类患者拥有瞬目反射并且眼球可以垂直运动。该类患者的意识状态非常接近于健康人,因此他们可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但缺少与其互动的能力[8]。造成DOC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缺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严重脑外伤。随着此类患者的增多,近年来,研究及理解残余脑功能方面有了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本综述的目的在于回顾近年有关使用神经功能成像对于不同意识级别DOC患者的研究应用文献,并且简要的总结这些研究所面临的研究难点、局限性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系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可出现下列临床表现:①精神意识障碍:痴呆状态,谵妄状态或去大脑皮层状态;②锥体外系神经障碍;③锥体系神经损害;④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文献报道约有10%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者经抢救恢复后会患迟发性脑病。病理基础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循环障碍,可促使血栓形成,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坏死,甚至继发脑软化或广泛的脱髓鞘病变所致。现就迟发性脑病的防治作一概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开颅术后早期脑状态指数(CSI)监测对远期意识状态预测的准确性。方法连续纳入57例开颅术后延迟苏醒拔管的患者,术后6h内连续监测CSI,并每小时评价患者对语言或疼痛刺激的反应(GCS-M)。于术后24h随访患者的意识状态,按照是否遵嘱,将患者分为清醒组(51例)和未醒组(6例),比较CSI在两组间的差异。计算术后1~6hCSI监测值在预测术后24h意识障碍时的预测概率(PK)。结果清醒组入ICU后1h的CSI为75±12,在第2~6h明显升高(85±12~88±7,P﹤0.05)。未醒组在入ICU后1~6h的CSI监测无显著变化,波动于43±15~52±19(P﹥0.05)。清醒组CSI监测数值在各监测时点均高于未醒组。术后6h内监测CSI,预测术后24h意识障碍的PK值为0.94~0.99。结论开颅术后6h内进行CSI监测,可较为准确地预测术后24h的意识状态。CSI可作为开颅术后意识状态监测的客观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3.
意识是较高级的大脑功能活动 ,人在清醒时能对周围环境和自身内部各种变化所产生的印象 ,与过去类似的经验加以联系 ,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断 ,确定其意义 ,这种功能便是意识 ,而思维活动、随意运动和意志活动是意识活动的具体表现。因此 ,意识包括觉醒状态和精神活动两方面 ,是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大脑皮层和脑干上升网状激活系统对维持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前者与精神活动和意识内容有关 ,后者与觉醒状态有关。如果这些部位受损或高度抑制时即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1 意识障碍的分类意识障碍的传统神经学分类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意识障碍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50 d后治疗组脑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节律增多,波幅增高。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器质性意识障碍-谵妄状态19例,有效率为89.63%,副反应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医学对意识障碍机理的最新解释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神经科(110001)陈谅1意识意识的概念是指觉醒并能对环境作出确切反应的状态。临床上,意识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意识内容两个侧面。意识状态(Stateofconsciousness)是指病人处于觉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体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察觉能力障碍的一种精神状态,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昏迷.讨论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定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状态、精神,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值、血氧饱和度、血糖、钙离子水平.持续地观察与评估GCS评分及反应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意识障碍的效果。方法:对近几年来本院应用纳洛酮治疗不同原因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全部治愈。其催醒时间为浅昏迷(1.74+0.44)h,中度昏迷(4.27+1.23)h,重度昏迷(28.56+12.08)h。结论:纳洛酮对不同原因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疗效好、起效快、催醒时间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为评估肝气郁结证患者的情绪状态及探索新的神经-内分泌指标,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评定量表(ERSG)测量肝气郁结证、肝血虚证、脾气虚证患者及健康人,并同步检测血浆神经降压素(NT)水平。结果表明:①肝气郁结证患者ERSG各维度积分均显著高于脾气虚证患者和健康人,且焦虑维度和抑郁维度积分相近;②肝气郁结证患者血浆NT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高于肝血虚证和脾气虚证患者;③总体上ERSG肝经证侯、焦虑情绪维度积分与血浆NT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肝气郁结证患者的情绪状态为焦虑与抑郁并存,并同时存在血浆NT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魏双江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04-105,107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期间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对结肠癌患者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及不同年龄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2月~2010年2月收治入院的采用硬膜外麻醉下行结肠癌手术患者40例临床资料,按照年龄不同进行分组,年轻组(40~64岁,A组)和老年组(65~85岁,B组),每组20例,按咪达唑仑效应室靶浓度(Ce)分阶段实施TCI,采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记录每次评分前即刻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BIS预测镇静深度的概率(Pk),通过Pk评价BIS对意识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随着咪达唑仑Ce增加,两组患者BIS逐渐降低,两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患者意识消失时,BIS值:A组为(61.6±7.9),B组为(72.9±5.9)。Ce:A组为(69.8±8.9)μg/L,B组为(53.3±9.4)μg/L。同一镇静评分(OAA/S4~1)时,B组的BIS值明显高于A组(P〈0.01)。两组BIS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Pk):A组为(0.883±0.034),B组为(0.819±0.02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当OAA/S评分降至2分以下时,血压下降(P〈0.05)。结论咪达唑仑TCI期间,BIS能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且对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预测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