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现代医院》2016,(8):1115-1117
目的通过使用羊膜干细胞修复损伤的小鼠子宫内膜实验,了解羊膜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为将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人羊膜干细胞方法先制备小鼠羊膜干细胞,再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然后根据方法不同分为3组(造模组50只,假手术组20只,对照组20只)。造模术后10 d取造模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对照组10只处死,肉眼观察宫腔改变,取出各组小鼠子宫置入中性甲醛固定,HE及Masson染色,对其进行纤维化半定量评分。各组再取10只小鼠与雄性小鼠合笼饲养,妊娠10 d开腹记数着床胚胎数作为评价生育能力指标。另外30只造模组行粘连分离后分别给予宫腔内注射羊膜干细胞、口服雌激素及空白。结果模型组在造模后宫腔纤维化面积比例增加,腺体数量减少,妊娠能力明显下降,而假手术组及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造模组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3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造模成功组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结果显示,干细胞宫腔内注射可以改善宫腔纤维化面积及腺体数量,而雌激素无明显作用,3组治疗相比,干细胞组比其他组作用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腔粘连分离后注入羊膜干细胞有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定期检查及大剂量戊酸雌二醇预防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效果。方法将97例重度宫腔粘连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均于月经干净后3~7d行宫腔粘连切除术治疗,然后A组(34例)放置节育环,术后第2天口服戊酸雌二醇1mg/次,3次/d,连用3个月;B组放置节育环,术后第2天口服戊酸雌二醇3mg/次,3次/d,连用3个月;C组在B组基础上每个月进行宫腔镜复查。治疗后行宫腔镜和B超检查,记录子宫内膜厚度、疗效及宫腔再粘连发生情况。结果B组和C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大于A组[(0.83±0.23)和(0.99±0.28)cm比(0.54±0.18)cm],C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75.00%(24/32)和90.32%(28/31)比61.76%(21/34)],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宫腔再粘连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1.88%(7,32)和9.68%(3/31)比38.23%(13/34)],C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宫腔镜定期检查及大剂量戊酸雌二醇能显著减少重度宫腔粘连术后再粘连发生,较单纯放置节育环、常规雌激素辅助节育环治疗均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大鼠实验动物模型,对比研究聚丙烯网片、膨体聚四氟乙烯网片在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后与精索的粘连情况及其对精子活力和睾丸HIF-1α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正常对照、假手术、聚丙烯网片和膨体聚四氟乙烯网片开放性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90 d观察大鼠腹股沟区粘连程度;免疫组化法测睾丸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取附睾内精液检测大鼠精子活率。结果各组术后一般情况良好。膨体聚四氟乙烯组疝网片与精索无粘连或轻度粘连,聚丙烯网片组疝网片与精索粘连较严重;聚丙烯网片组HIF-1α表达强度[(85.8±20.9)×10-3]显著升高,与正常组[(2.3±0.6)×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膨体聚四氟乙烯组HIF-1α表达强度[(4.2±2.7)×10-3]与假手术组[(2.6±0.7)×10-3]、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69.83%±8.83%)、膨体聚四氟乙烯组精子活率(63.90%±6.23%)与正常组(80.32%±4.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丙烯网片组精子活率(37.25%±11.54%)降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材料疝网片对雄性大鼠的生殖功能影响不同,重型聚丙烯网片影响较大,膨体聚四氟乙烯网片影响较小。建议年轻患者应用传统的Shouldice法进行修补,必须行无张力修补术者应使用膨体聚四氟乙烯网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在重度宫腔粘连( IUA)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惠州第一妇幼保健院接受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的重度宫腔粘连患者61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上环组31例和球囊组30例。上环组术后将宫内节育器( IUD)置入宫腔,3个月后取出。球囊组术后仅放置Foley球囊,7天后取出。行人工周期3个周期后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观察宫腔粘连情况,月经改善情况及妊娠结局,平均随访时间为(10.62±2.53)个月。结果患者治疗3个人工周期后行宫腔镜二次探查术,上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球囊组(χ2=11.917,P<0.05);上环组月经恢复正常29例(93.55%),球囊组为16例(55.33%),上环组正常妊娠者22例(70.97%),球囊组为13例(43.33%),上环组月经恢复正常率、正常妊娠率均显著高于球囊组(χ2值分别为12.743、4.761,均P<0.05)。结论术后将宫内节育器( IUD)置入宫腔疗法较术后放置Foley球囊疗法在重度宫腔粘连治疗中有更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月经及妊娠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11~15周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对240例妊娠11—15周终止妊娠的效果和副作用,并与传统方法终止11~15周妊娠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宫腔操作时间(5.20±1.20)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4.00±3,30)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52.00±15.60)ml明显少于对照组(77±22.30)m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成熟:观察组,显效率(97.16%)明显高于对照组(1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刮出组织物量,观察组(26.00±10.48)g明显少于对照组(56.00±42.25)g(P〈0.0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观察组无,对照组17例。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妊娠11~15周是一种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双氯芬酸钠胶浆剂与栓剂治疗肾绞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双氯芬酸钠胶浆剂与栓剂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方法 将160例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胶浆剂组(双氯芬酸钠胶浆10ml,肛门上5cm处直肠内灌注)和双氯芬酸钠栓剂组(双氯芬酸钠栓50mg,肛门上5cm处直肠内塞入),每组80例,观察对比两组用药60min后的止痛效果。结果 双氯芬酸钠胶浆剂组止痛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栓剂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77.5%(P〈0.01),显效率分别为92.5%和58.8%(P〈0.001)。双氯芬酸钠胶浆剂组止痛持续时间为(18.2±4.5)h,长于双氯芬酸钠栓剂组的(12.0±3.6)h,P〈0.001。结论 双氯芬酸钠胶浆剂治疗肾绞痛疗效满意,优于双氯芬酸钠栓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镜在宫腔粘连(IUA)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进行官腔镜手术的142例IUA患者的临床资料,宫腔镜下进行粘连分离术,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雌激素、孕激素人工周期治疗,金属"O"形环治疗。结果官腔镜治疗后,痊愈92例,有效37例,无效13例;Ⅰ度IUA治疗有效率为100.0%(42/42),Ⅱ-Ⅳ度为92.1%(82/89),Ⅴ度为45.5%(5/11),宫腔镜治疗IUA的总有效率为90.8%(129/142)。Ⅰ度和Ⅱ~Ⅳ度IUA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8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痛经,术后均减轻;102例患者有月经失调,术后91例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患者术后妊娠率为45.1%(64/142)。结论宫腔镜在IUA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流产后应用短效避孕药对宫腔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行人工流产的206例临床资料,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组同时采用短效避孕药预防宫腔粘连,观察两组的宫腔粘连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宫腔粘连总发生率为7.0%,其中,轻度粘连比例为4.3%(5/115),中度粘连2.6%(3/115),重度粘连0%(0/115),两组IUA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6488,P=0.0311〈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使用短效避孕药可很好地预防宫腔粘连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侯箐岚 《中国卫生产业》2014,(6):107-107,109
目的研究人流手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措施,对比几种措施所取得的预防效果。方法从2004年1月-2013年1月之间进行人流手术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50例患者,根据患者采用的预防人流手术后预防宫腔粘连的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即A、B、C组。其中A组采用医用透明质酸凝胶预防宫腔粘连,B组采用屈螺酮炔雌醇片预防术后官腔粘连。C组不采取任何措施。记录手术后一段时间四组患者的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和术后阴道的流血量等这几项指标,对比采用这两种方法预防人流手术后官腔粘连的临床效果。结果A、B组的腹痛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月经复潮时间都比C组的少,手术后采取预防措施三组的官腔粘连率均比不采取任何措施的C组要低,具有显著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这两种措施都对于预防人流手术后的宫腔粘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益生菌VSL#3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预防作用及机制.方法 反复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诱导大鼠慢性结肠炎模型,30只SD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益生菌VSL#3组(n=10),模型组(n=10),实验第69天处死大鼠,评价大肠病理学损伤,应用Real-time PCR方法与ELISA方法分别检测大肠组织以及血清中IFN-γ及IL-4的表达水平.结果 益生菌VSL#3组Hamamoto评分(4.23±1.08)明显低于模型组(6.25±1.36)(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VSL#3组IFN-γ表达水平降低[血清(26.13±5.11) pg/ml vs(40.13±9.15)pg/ml,大肠组织:8.93±1.81 vs 13.27±1.65,P<0.05];益生菌VSL#3组IL-4表达水平升高[血清(37.25±6.86) pg/ml vs(24.47±7.93) pg/ml,大肠组织:9.55±2.31 vs7.16±1.19,P <0.05].结论 益生菌VSL#3能够通过提高IL-4活性,降低IFN-γ的活性防治DSS诱导的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的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12.
宋邕 《现代保健》2014,(8):144-146
目的:探讨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在治疗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本院收治的176例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86例,开腹阑尾切除术(OA)9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LA组为(90.5±22.4)min, OA组为(91.8±2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术中出血量:LA组较OA组少[(10.6±7.5)mL vs(23.8±6.2)mL,P=0.02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LA组较OA组短[(29.4 h±3.8)h vs(48.3±7.4)h, P〈0.001];术后住院时间:LA组较OA组短[(6.1±2.2)d vs(11.6±3.2)d,P〈0.001];术后24 h镇痛药物应用:LA组15例,OA组78例(P〈0.001);切口感染:LA组3例,OA组27例(P〈0.001);术后肠梗阻:LA组1例, OA组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腹腔脓肿:LA组1例,OA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LA是治疗成人急性复杂性阑尾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量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在短方案超促排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9例接受短方案促排卵行IVF-ET助孕患者随机分成微量长效GnRH-a 0.5mg组(观察组)86例和短效GnRH-a0.05mg/d组(对照组)83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促排卵参数和IVF-ET结局。结果:观察组应用促性腺激素(Gn)时间(9.74±1.84d)长于对照组(8.63±1.43d),(P<0.05),而hCG日LH水平、流产率(4.93±2.52U/L,3.57%)低于对照组(5.83±2.37U/L,24.00%)(P<0.05)。两组对象Gn使用剂量、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0.5mg长效GnRH-a与短效GnRH-a在短方案超促排卵中具有相同降调节效果,由于减少了GnRH-a注射次数,更方便于妇女,而且可以减少早期妊娠流产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1,2-二甲基肼诱导大鼠肠道肿瘤,同时观察高脂对1,2-二甲基肼诱导大肠肿瘤的影响。方法Westar大鼠50只,鼠龄7周,根据不同饮食及是否腹腔注射二甲基肼将大鼠分为4组:标准饮食对照组(n=10)、标准饮食±二甲肼诱导成瘤(SDT,n=15)组、高脂饮食对照组(n=10)、高脂饮食±二甲肼诱导成瘤(HFDT,n=15)组。实验18周后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结肠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取出肠道,观察肿瘤部位、数量、大小等,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Ki-67在正常组织、肿瘤中的分布。结果实验结束时SDT组大鼠死亡率20.00%、成瘤率75.00%、荷瘤率117%,HFDT组大鼠死亡率26.67%、成瘤率81.82%、荷瘤率191%,SDT组和HFDT组死亡率、成瘤率(P=0.545)及荷瘤率(χ^2=1.343,P=0.2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DT组中肿瘤平均体积〉0.05cm^3个数占28.57%,HFDT组中肿瘤平均体积〉0.05cm^2个数占66.67%,两组肿瘤平均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高脂饮食大鼠血清TG[(1.39±0.31)mmol/L]、TNF-α[(124.80±21.69)ng/L]较标准饮食大鼠血清TG[(0.46±0.20)mmol/L]、TNF-α[(85.83±17.45)ng/L]显著升高(P值均=0.000)。高脂饮食大鼠结肠黏膜TNF-α[(6.22±0.63)ng/g]、IL-6[(13.50±0.67)ng/g]较标准饮食大鼠结肠黏膜TNF-α[(2.33±0.44)ng/g]、IL-6[(7.31±0.41)ng/g]显著升高(P=0.020,P=0.000);高脂饮食对照组Ki-67阳性表达率40%,较标准饮食对照组10%显著升高(P=0.028);HFDT组Ki-67阳性表达率90.48%较SDT组50%显著升高(P=0.015)。结论高脂饮食可能通过导致大鼠血清TG、TNF-α上升,上调结肠黏膜炎症因子TNF-α、IL-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从而介导炎症进展及细胞增殖,最终影响肿瘤形成及进展,有关高脂对1,2-二甲基肼诱导肠道肿瘤的作用仍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管理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观察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被确诊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6例,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前提下,按出院顺序分为管理组65例和对照组101例,随访5年对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管理组在随访期间全因死亡8例,全因死亡率为12.30%(8/65),对照组全因死亡15例,全因死亡率为14.85%(15/1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2,P>0.05).管理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12.30%(9/65),对照组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35.64%(36/101),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1,P<0.05).管理组患者3年、5年SF-36生活质量调查总得分分别为(114.11±2.76)分,(116.07±15.43)分,均较管理前总得分(91.37 ±2.62)分明显提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39,P=0.00),对照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3年、5年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的总得分分别为(92.65±3.65)分,(90.09±5.12)分,(89.08±5.71)分,评分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39,P=0.00).结论 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但通过随访管理可明显降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的中长链游离脂肪酸(FFAs)水平,为NAFL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至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甘油三酯(TG)患者125例,依据肝脏B超诊断分为伴NAFLD者64例(HF组)和不伴NAFLD者61例(H组);另选择邯郸中心医院同期查体健康人员63名为健康对照组(N组)。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长链FFAs。比较3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腹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包括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H组与N组比较,BMI[(25.24±1.41)kg/m2比(24.32±1.12)kg/m2,P=0.004]、腹围[(84.72±1.34)cm比(77.33±0.89)cm,P=0.010]和舒张压[(77.35±1.21)mmHg比(75.21±1.61)mmHg,P=0.014]显著升高,血清TG[(2.86±0.55)mmol/L比(0.93±0.27)mmol/L,P=0.000]和TC水平[(4.56±0.66)mmol/L比(4.36±0.47)mmol/L,P=0.000]也显著升高;血清中肉豆蔻酸(C14:0)[(0.49±0.04)%比(0.36±0.01)%,P=0.011]、棕榈酸(C16:0)[(18.36±0.47)%比(15.97±0.30)%,P=0.000]、棕榈油酸(C16:1)[(1.00±0.12)%比(0.58±0.02)%,P=0.001]及油酸(C18:1)水平[(18.20±0.70)%比(12.23±0.37)%,P=0.000]均显著增高,而硬脂酸(C18:0)[(7.52±0.22)%比(8.15±0.28)%,P=0.012]、二十碳二烯酸(C20:2)[(0.61±0.07)%比(1.03±0.17)%,P=0.000]、二十碳三烯酸(C20:3)[(1.77±0.15)%与(2.49±0.18)%,P=0.002]及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水平[(1.44±0.08)%比(1.67±0.09)%,P=0.014]均显著降低。HF组与H组比较,体重[(85.76±3.10)kg比(71.45±2.88)kg,P=0.003]、腹围[(96.30±2.05)cm比(84.72±1.34)cm,P=0.000]、收缩压[(117.12±1.15)mmHg比(113.23±1.25)mmHg,P=0.009]和舒张压[(79.54±1.42)mmHg比(77.35±1.21)mmHg,P=0.016]均显著升高,FBG、TG、TC、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棕榈酸(C16:0)水平显著上升[(19.54±0.30)%比(18.36±0.47)%,P=0.000],二十碳二烯酸(C20:2)水平较N组降低但高于H组[(0.78±0.09)%比(1.03±0.17)%,(0.78±0.09)%比(0.61±0.07)%,P均=0.000]。结论血清中棕榈酸增加可能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食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防治NAFL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CHD)的孕妇和正常孕妇血清叶酸( Fol)、维生素B12( VB12)和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以了解3种物质的代谢水平与胎儿CHD的关系。方法 根据有无胎儿CHD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 n=46)和对照组(n=43)。病例组为经B超诊断为孕CHD胎儿确诊的孕妇,对照组为经B超诊断胎儿发育正常的孕妇。检测89例研究对象血清标本Fol、VB12和Hcy水平,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Fol、VB12和Hcy水平差异。结果 病例组的Fol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P=0.017);病例组Hcy水平高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ol≥44.5nmol/L的孕妇与<38.6nmol/L的孕妇相比,胎儿CHD发生率降低36倍;Hcy的OR=1.036(95%CI:0.807~1.329),但并未增加胎儿CHD发生的危险性(P>0.05);VB12的OR=1.007(95%CI:1.001~1.013),增加胎儿CHD发生的危险性(P=0.015)。 Fol和VB12对CHD的发生都有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20),但是曲线下的面积都<70%,用这两个指标单独进行诊断无很大价值。结论 孕妇高水平Fol是妊娠胎儿CHD的保护因素,VB12是妊娠胎儿CHD的危险因素,血清Fol和VB12联合检测对胎儿CHD的发生更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健康管理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下肢动脉疾病的疗效。方法老年代谢综合征伴下肢动脉疾病118例,分为对照组60例和健康管理组58例,于入组当时和研究结束后分别测量血压、踝臂指数(ABI)、血脂、血糖等指标,并进行健康问卷。对照组由专人监督用药;健康管理组由专人制定全面的健康管理计划,并监督实施。随访12个月。结果两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观察前后比较收缩压和空腹血糖均显著下降,健康管理组的收缩压[(141±10)、(146±11)]mmHg(1mmHg=0.133kPa)(t=2.581,P=0.011)和空腹血糖[(5.32±1.33)、(5.92±1.61)]mmol/L(t=2.231,P=0.028)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健康管理组的三酰甘油[(5.51±0.51)、(5.11±0.49)]mmol/L(t=4.307,P=0.000)和ABI(0.77±0.17)、(0.84±0.19)(t=2.091,P=0.039),较干预前也有显著改善。其他指标干预前后和两组间无显著性变化。SF-36量表中的8个方面评分,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健康管理组在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72.2±12.4)、(65.2±20.1)(t=2.268,P=0.025)、情绪角色受限(73.9±18.0)、(65.6±21.1)(t=2.295,P=0.023)和心理健康(63.9±13.3)、(58.3±12.5)(t=2.358,P=0.020)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管理可以改善老年代谢综合征伴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