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低钠血症发生情况.方法 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动脉瘤性SAH患者 100例.按解剖部位分成大脑前及前交通(ACA及ACoA)组、后交通(PCoA)组和大脑中动脉(MCA)组,分析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动脉瘤性SAH患者低钠血症总的发生率为29.0%.ACA及AcoA组、PcoA组、MCA组低钠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7.5%、15.0%和20.0%.ACoA组中Fisher分级Ⅲ级~Ⅳ级和Ⅰ级~Ⅱ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72.0%和20.0%;有脑血管痉挛低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 ACoA动脉瘤破裂出血Fisher分级Ⅲ级~Ⅳ级或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高,应注意观察并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破裂出血动脉瘤患者改良Fisher分级与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的关系。方法按改良Fisher分级评价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16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经颅多普勒检查证实。结果 216例患者中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79例(36.6%),按照改良Fisher分级评价,术前不同级别的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与头颅CT特点,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科治疗的5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结果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CT Fisher分级高提示预后不良,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CVS)为主要死因。结论头颅CT能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位置进行评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但致残率较其他脑血管病低。治疗应针对病因治疗,预防再出血及继发脑血管痉挛与良好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e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但约15%的SAH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后并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部分病例CT具有特征性表现: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其他脑池没有或仅有少量出血,没有明显的脑沟和脑裂出血。对此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于1985年提出了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PNSH)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及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于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经单独支架置入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患者249例,根据支架治疗术中及术后是否发生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并发症组(33例)和无并发症组(2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a SAH至手术时间、Hunt-Hess分级、Fisher评分、动脉瘤部位、个数、大小、Raymond分级,并对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13.3%(33/249)。(2)出血并发症组GCS评分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男性、高血压病、a SAH至手术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血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Hunt-Hess分级(χ2=10.392,P=0.001)、Fisher评分(χ2=7.370,P=0.007)、动脉瘤个数(χ2=4.825,P=0.028)、动脉瘤部位(χ2=6.818,P=0.033)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ymond分级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以发生出血并发症为因变量,经变量筛选,将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Ⅲ~Ⅴ级(OR=3.658,95%CI:1.660~8.061)和多发动脉瘤(OR=2.667,95%CI:1.178~6.036)是支架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单独支架置入及支架辅助弹簧圈可用于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但术前Hunt-Hess分级Ⅲ~Ⅴ级、多发动脉瘤易致a SAH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7.
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少见,文献报道仅有17例,大多数与moyamoya病相关,其中只有两例原因不明。作者治疗1例自发的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无任何并发症。 患者,女性,30岁,因突发头痛、呕吐,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入院。CT扫描提示弥漫性脑室内血肿和轻度基底池、双外侧裂SAH,右颈动脉血管造影侧位片疑为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但前后位未显示。行脑室引流保守治疗。3周后脑血管造影提示脉络膜前动脉远端动脉瘤大小约为2mm  相似文献   

8.
对25例经CT及全脑血管造影或CT三维成像(CT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早期手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在脑底池放置直径3.0mm末端为盲端带有侧孔的硅胶管持续引流,观察脑血管痉挛的指标.25例均在术后6-10d拔除引流管,发生脑血管痉挛者3例,其中轻度痉挛2例、中度1例.患者死亡1例.认为脑底池持续引流对防治颅内动脉瘤破裂术后血管痉挛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SAH所致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斌  张宏义  尹文伟 《山东医药》2008,48(44):23-24
目的探讨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2例重症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中侧裂池置入冲洗管,于视交叉池置入引流管,术后开始脑池冲洗;对照组术后行传统腰椎穿刺引流。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颅脑多普勒(TCD)监测。结果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及TCD报告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偏瘫及意识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动脉瘤术后脑池冲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CT表现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的意义及应用.方法 选取2010-2012年118例前交通动脉瘤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早期CT表现.结果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所致颅内血肿表现为直回及额叶内侧血肿,前交通动脉瘤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大脑纵裂池出血为主要表现,部分可见侧裂池、基底池出血,四叠体池及环池出血很少累及,外侧裂池出血呈对称性.结论 根据前期特殊CT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表现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前交通动脉瘤,对进一步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影响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入院时Hunt—HessIV、V级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Hunt—HessⅣ级51例,V级23例;19例采用血管内栓塞动脉瘤,36例采用手术夹闭动脉瘤,19例采用保守治疗。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分析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手术或介入)、治疗距出血时间、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与患者mRS的关系。结果①74例中有5例失访。治疗后6个月随访到的6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28.9%(20/69),预后差发生率为5.7%(4/69),病死率为65.2%(45/69)。手术组+介入组的疗效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unt—HessIV级患者的预后优于V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OR=15.961,95%CI:1.556~163.676,P=0.020)和是否早期解除颅内高压(OR=19.741,95%CI:3.117~125.036,P=0.002)对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治疗方式及治疗距出血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入院的Hunt—Hess分级和是否及早解除颅内高压,是影响重症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重症SAH患者应予以积极治疗,外科手段降低颅内压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侧肺叶切除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对同侧余肺再次手术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与一次性完成全肺切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40年来各种原因以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时期全肺切除的患者36例(距第一次肺手术时间1~420个月)。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同侧余肺切除,手术后病理检查为余肺结核(31%,11/36),余肺癌(31%,11/36),余肺支气管扩张症(8%,3/36),多发性肺囊肿(8%,3/36),余肺感染、脓肿、坏死等(22%,8/36)。余肺切除后主要并发症有手术后胸腔感染(22%,8/36),支气管胸膜瘘(14%,5/36),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并导致围手术期死亡(8%,3/36,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恶性心律失常各1例)。结论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的主要手术适应证是:①肺结核、肺癌复发;②支气管扩张症残留症状;③治疗肺叶切除术后余肺严重并发症。手术中出血较一般全肺切除多,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胸腔内感染、支气管胸膜瘘及循环系统并发症。严格手术指征、了解第一次肺手术的全过程、提高手术技巧减少手术中出血、严谨的围手术期处理是余肺切除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同侧余肺切除完成不同期全肺切除如果手术适应证正确,围手术期处理得当,其临床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3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成本-效益。方法选取2012年在本院住院的CAP患者78例,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分为3组,I组28例、Ⅱ组26例、Ⅲ组24例。I组给予美洛西林钠治疗,Ⅱ组给予美洛西林舒巴坦钠治疗,Ⅲ组给予头孢美唑治疗。疗程均为1周,分析3组药物经济学成本一效益。结果3种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I组成本-效益比低于I组和Ⅲ组(P〈0.05)。结论3种用药方案中美洛西林舒巴坦钠静脉滴注为治疗CAP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策略、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9例患者术后1个月按GOS评分评定预后,其中5级74例(83.15%)、4级9例(10.11%)、3级3例(3.37%)、2级1例(1.12%)、1级2例(2.2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北京大兴某农村地区老年高血压发生的特点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纳入北京大兴区长子营地区6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2223例,作为高血压组;纳入同期60岁以上非高血压人群813例,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情况、治疗及控制情况;同时通过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等数据.结果 在高血压组中高血压Ⅰ-Ⅱ级占90.15%,高血压Ⅲ级占9.85%;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占30.78%;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6.97%、55.55%和23.57%.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糖、血脂、尿酸、体重指数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高(P<0.05).结论 当地农村老年高血压以轻中度为主,该群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较高,但治疗和控制率相对较低;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代谢紊乱,造成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7.
杨勋  杨刚  陈贝贝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0):1768-176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HRCT影像学表型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了入住我院的120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GOLD方案分级,其中Ⅰ级46例(A组)、Ⅱ级34例(B组)、Ⅲ级23例(C组)以及Ⅳ级17例(D组).对本组全部入选患者的肺功能、血气分析以及HRCT等方面进行检查,对比上述四组之间的变化与相关性.结果 与A组相比,B、C、D三组患者HRCT异常定量评分呈现出显著性升高的发展趋势,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且,上述四组之间HRCT定量评价与肺功能分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0.05).结论 HRCT能够作为定量评价不同级别COPD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s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显示兔基底动脉,为兔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动物模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25只,分为对照组(5只)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组(2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CVS模型,均经兔耳后中央静脉穿刺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含碘量300mg/m1),剂量按2.6ml/kg(体重)。采用高压注射器给药,注射速度0.4ml/s,延时15S开始扫描。SAH组于注血后1、4、7、11d,行2~5次基底动脉MSCTA。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结果SAH组注血后1、4、7、11d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28±0.36)、(0.82±0.24)、(0.83±0.20)及(0.95±0.28)mm。VR法测得实验兔注血前基底动脉横径平均为(1.30±0.40)mm。CVS在注血后第1天出现,第4天达到高峰,第11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MSCTA技术能够较理想地显示兔基底动脉,是评价活体动物CVS模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2006年6月-2009年11月对连续收住院的19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PcomAA患者采用动脉瘤栓塞术。其中男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岁。动脉瘤直径平均为7.9mm。发病剑治疗的时间平均为16.7d。利用确切概率法分析下列因素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最初动眼神经麻痹的程度、动脉瘤的大小、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结果①19例患者治疗时均为完全栓塞。②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3.1个月。12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恢复正常,7例患者的症状部分恢复。其中1例患者因1年后动脉瘤复发行二次栓塞术,2年后再次造影随访证实动脉瘤栓塞致密。该患者在二次治疗后2个月余动眼神经麻痹症状恢复,且未出现症状反复的情况。③动眼神经麻痹程度、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及是否伴有SAH,对恢复情况均有影响(P〈0.05);动脉瘤的大小对恢复情况无影响(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术是PcomAA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的有效治疗方式。在患者群中,尽早治疗的、伴有SAH或动眼神经麻痹程度较轻者,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杂型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A)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的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开颅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的PCo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其是否存在手术夹闭治疗的复杂因素将其分为复杂型组和简单型组。根据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结果共纳入55例PCoA动脉瘤患者,其中17例(30.9%)为简单型,38例(69.1%)为复杂型。简单型组Fisher分级较高的患者比例显著性低于复杂型组(Z=-2.068,P=0.019),但两组年龄、性别、术前破裂、Hunt—Hess分级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复杂型组中,复杂夹闭(73.68%)和前床突切除(42.11%)是最常见的复杂因素,24例(63.16%)存在多个复杂因素。在复杂型病例中,32例转归良好,6例转归不良(其中3例死亡);在简单型病例中,15例转归良好,2例转归不良(其中1例死亡);复杂型组转归良好率与简单型组无显著性差异(84.21%对88.24%;X^2=0.153,P=0.696)。55例PCoA患者中,转归良好组年龄显著性低于转归不良组[(58.23±12.41)岁对(68.38±8.68)岁;t=-2.212,P=0.031],而性别、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手术复杂性因素以及手术夹闭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仅年龄是PCoA动脉瘤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42,95%可信区间1.029~1.266;P=0.012)。结论采用先进的显微外科技术,如前床突切除、脉络膜前动脉显微分离、复杂夹闭等治疗复杂型PCoA动脉瘤的效果并不逊于简单型,而年龄是PCoA动脉瘤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