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和血细胞参数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482例及健康体检者100名为研究对象,检测血细胞参数、凝血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管病变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LY)、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NEUT、RDW、MPV、FIB、D-D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MPV、NLR、FIB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LY、PT、APTT、TT指标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NEUT、LY、RDW、MPV、NLR、PT、APTT、TT、FIB、D-D与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NEUT、M...  相似文献   

2.
抽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35例微血管病变患者取名微血管病变组,其余45例取名常规糖尿病组。结果实验组在APTT、PT、TT上较对照组更低,而FIB上较对照组更高;同时,微血管病变组在APTT、PT、TT水平上较常规糖尿病组更低,而FIB上较常规糖尿病组更高,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有不同程度高凝倾向,因此对患者展开凝血指标检测,可有效掌握患者微血管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微血管病变情况分为A组(并发微血管病变)和B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每组50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结果 A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P0.05),而B组与对照组MPV、PDW、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短于B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高于B组、对照组(P0.05);B组患者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异常,存在微循环障碍,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云 《山东医药》2010,50(22):79-79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肝硬化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组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IB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及FIB与代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指标可以客观准确的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能够发现早期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出血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福江 《山东医药》2014,(29):55-56
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A组)、良性脑部疾病患者(B组)和健康体检者(C组)各50名,检测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C组比较,A组血浆PT、TT、APTT、FIB、AT-Ⅲ和DD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B、C组各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常伴随高凝与纤溶亢进状态;检测血浆PT、TT、APTT、AT-Ⅲ、FIB和DD对筛查脑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检测50名健康人群及32名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和27名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的血糖、凝血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结果(1)微血管病变组的PT、APTT、TT、Fbg、HBA1c与对照组及初发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对照组的PT、APTT、TT、Fbg、HBA1c与初发糖尿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对糖尿病有无进展为微血管病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检测50名健康人群及32名新发生的糖尿病患者和27名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的血糖、凝血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结果(1)微血管病变组的PT、APTT、TT、Fbg、HBA1c与对照组及初发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对照组的PT、APTT、TT、Fbg、HBA1c与初发糖尿病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凝血功能及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对糖尿病有无进展为微血管病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及凝血功能检验的效果。方法 选用计算机随机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同期78例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对其均施行Cys C及凝血功能检查,比较Cys C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1)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均较对照组更少,且Cys 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完全型组患者PT、APTT、TT均较进展型组更少,且Cys C、FIB水平较进展型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组PT、APTT、TT均较存活组更少,且Cys C、FIB水平较存活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疾病类型、预后均为影响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D-二-聚体(D-dimer)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胃炎组、胃溃疡组、健康组比较.结果:胃癌组与胃溃疡组、胃炎组、健康组比较,PT、APTT、TT值缩短,FIB、D-dimer值增高(均P<0.05).低分化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胃癌与中分化胃癌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胃癌D-二聚体与高分化胃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胃癌和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T、APTT、TT、FIB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可能出现复杂的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检测PT、APTT、TT、FIB及血浆D-二聚体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屈莉红  李杨  王介非 《肝脏》2014,(9):653-655
目的:探讨血必净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6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29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T、APTT、FIB、D-D和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PLT和FIB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均上升,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3天PLT和FIB均下降,PT、APTT均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第7天PLT、FIB、PT、APTT均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PLT和FIB升高,PT、APTT缩短,D-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可改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DIC和MO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用于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止血效果。方法:将120例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FFP单独输注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单独输注组及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肝肿瘤切除术,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联合或单独输注FFP和冷沉淀凝血因子,3组分别于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静脉采血,检测输注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3组输注后PT、APTT、TT、FIB和输注前1h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2个单独输注组比较,联合输注组PT、APTT、TT数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IB数值与FFP单独输注组比较也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联合或单独给肝肿瘤术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输注均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联合输注的止血效果要好于单独输注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急性加重期的凝血纤溶异常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COPD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8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与D-二聚体(D-D)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PTT、AP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3.732、10.430,P〈0.05),FIB、D-D、PLT等凝血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值,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D-D值和PaCO2值均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t=4.689、2.032,P〈0.05),PaO2明显低于COPD稳定期(t=4.553,P〈0.05),而FI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急性发作期的高凝低纤状态更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凝血及纤溶指标在老年肺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临床意义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7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肺炎患者,以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查阅病史、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共收集168例老年肺炎,男108例,女60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6.9±7.6)岁。以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68例,其中男52例,女1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5.1±7.0)岁。肺炎组PT、APTT、FIB、D-D、PCT和PDW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MPV较对照组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中死亡组FIB、D—D和PLT较存活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炎组高D-D组死亡率较低D—D组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肺炎患者凝血系统活性增高,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抗凝功能降低,存在高凝状态。观察血浆D—D及FIB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老年肺炎的预后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凝血功能异常在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入院24小时内对313例AP患者进行APACHEm评分,同时抽取静脉血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III(AT-Ⅲ)以及血小板(PLT)水平。结果(1)APTF、PT、D—dimer与APACHEⅢ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AT—III、PLT与APACHE III评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T、D—dimer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及死亡预后具有独立预测意义,将PT、D—dimer引入APACHEm评分进行联合评分(PDA评分)。APACHE III评分与PDA评分进行预测价值比较,PDA评分对SIRS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PDA评分对AP患者死亡预后的预测灵敏度和特异度较APACHE III评分高,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AP患者凝血功能出现明显异常,凝血、抗凝、纤溶指标的紊乱程度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将PT、D—dimer与APACHE III评分进行联合评分,可以提高AP患者病情早期评估及预后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6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分析两者对患者临床病情程度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P〈0.05)。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中、轻度患者(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中、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0.0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凝血酶原时间变化存负相关,与纤维蛋白原存在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检测对判断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全天血糖谱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28例,其中15例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13例为非糖尿病肾病患者(NDN组)。另设健康对照组12名,为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格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者。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3组进行连续72h的动态血糖监测,分析各组动态血糖参数特点。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控制组问基线差异,并处理血红蛋白对HbAlc的影响效应。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DN组〉11.1mmol/L血糖百分比(胛)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比0,P〈0.05],且〉7.8mmol/L曲线下面积(AUC)、〉11.1AUC、平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血糖最大值(MAX)、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有升高趋势(P值介于0.056~0.094)。而DN组上述指标则更高。此外DN组平均血糖水平(MBG)、24hAUC、透析相关指标如腹膜透析时血糖、透析后MAX也明显高于NDN组[(9.4±2.5)比(6.4±1.3)mmol/L,(7.0±2.7)比(4.2±1.3)mmol·L-1·d-1,透析时血糖(8.6±2.8)比(6.2±1.4)mmoL/L,透析后MAX(11.5±2.6)比(8.5±2.4)mmol/L](均P〈0.05)。糖化血红蛋白〈7%的DN组患者的血糖指标如MBG、24hAUC、〉7.8AUC及PT、〉11.1PT,腹膜透析相关指标如透析后MAX也较NDN组显著升高(t值为1.808~3.627,均P〈0.05)。DN组的夜间低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NDN组及正常对照组。在DN患者中,使用2.5%葡萄糖透析液与1.5%透析液的患者相比,各项血糖指标均有升高趋势(均P〉0.05)。结论CAPD时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可影响患者的血糖稳态,对DN患者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变化情况,分析凝血、抗凝指标对疾病发展程度的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收治的重型胰腺炎老年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人群24例作为对照A组,同期选择老年轻型胰腺炎患者24例作为对照B组,对三组入选受试者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检测和记录标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结果观察组PT、APTT、FIB和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老年重型胰腺炎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和抗凝系统明显异于常态时,可以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微循环,同时凝血和抗凝系统指标患者病情发展的程度,有助于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凝血机制和纤溶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检查及治疗的86例老年患者,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DPD)和/或慢性炎症、Ⅱ型糖尿病、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6种老年常见病分组,分别比较各组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方面的差异.结果 健康的老年人与患有常见病的老年患者相比,其凝血功能PT:(13.85±1.55)s、APTT:(37.38±6.41)s、活性度:(95.12±15.67)%、INR:(1.04±0.10)、FIB:(4.38±1.33) g/L、FDP:(0.49±0.94)、D-二聚体:(0.53±1.23)mg/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炎症的老年患者其凝血因子Ⅴ(141.3±27.90)高于患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P<0.05);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其凝血因子Ⅶ(117.77±14.17)高于其他疾病组;患有Ⅱ型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凝血因子Ⅷ(171.21±14.90,172.64±8.44)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患有恶性肿瘤的老年患者FIB(6.00±1.29 g/L)水平高于其他疾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