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反射性癫痫的EEG变化。方法对34例不同类型反射性癫痫在特定刺激下作动态EEG监测,以常规EEG作比较。结果动态EEG异常率(62%)与痫样放电检出率(53%)均高于常规EEG的35%与26%。痫样放电的部位主要涉及到额、前颞。诱发异常占所有动态EEG异常的76%。结论AEEG对提示反射性癫痫是原发还是继发及对预后判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抗癫痫药物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 (epilapsyEP)为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治疗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由于对药代动力学和抗癫痫药物应用的深入研究 ,使其在临床应用上更趋于正确合理 ,EP病发作明显减少 ,控制率可达 80 %。现将研究新进展及临床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介绍如下。一、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相互间的影响1 丙戊酸钠 (valproicacid ,VPA) :是肝微粒体代谢酶的抑制剂 ,抑制GABA代谢酶 ,从而提高GABA在血浆中水平起到抗EP作用。VPA具有蛋白结合率高的特点 ,治疗浓度范围内 85 %~ 95 %药物与白蛋白结合 (在…  相似文献   

3.
反射性癫痫是特殊刺激诱导的癫痫,临床上较少见,而进食诱发引起的癫痴更少见,国内外文献已有报道,现再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癫痫停药后复发与脑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癫痫控制停药后复发与停药前后脑电图变化的可能关系。方法时249例小儿癫痫停药病例的初诊.疗程中.停药前后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临床复发。其中脑电图始终正常组复发率低.为7.48%.而脑电图出现异常.复发率为23.7%.尤以出现高峰节律紊乱.多灶性癫痫波复发率高。停药后脑电图随访中.脑电图重新出现异常.特别是癫痫波.则临床复发率也高。结论脑电图改变是癫痫是否复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珏 《医学信息》2005,(1):12-14
癫痫俗称“羊痫风”,是一种由大脑皮层异常放电而引起的阵发性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等综合病症。古罗马的凯撒大帝是著名的癫痫患者。癫痫是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的癫痫病患者达600万之多。多年来,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传统的AED对约25%~30%的病人无效,加之药物的全身性作用、致癫作用、致畸风险,与剂量呈正相关的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对热性惊厥相关癫痫患者发作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热性惊厥相关癫痫患者190例,比较不同AEDs对热性惊厥相关癫痫患者发作控制的效果。结果:190例患者中共使用AEDs药物5种,分别为:丙戊酸、托吡酯、氯硝安定、苯巴比妥、左乙拉西坦。使用比例前三位的AEDs为丙戊酸、托吡酯、氯硝安定,比例分别为87.20%、64.47%和43.50%;190例患者中联合用药107例,占56.32%,单药治疗83例,占43.68%;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对发作控制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托吡酯和氯硝安定对发作改善的效果最好,明显好于苯巴比妥和左乙拉西坦,而苯巴比妥和左乙拉西坦对发作改善的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性惊厥相关癫痫患者治疗应首选丙戊酸、托吡酯和氯硝安定,三种药物控制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癫痫的治疗受到费用的牵制,许多国家、政府和卫生保健机构都在限制抗癫痫药物(AED)支出。目前临床上应用的AED分为三大类,老药包括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经典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新药包括托毗酯、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老药最便宜,经典药物比老药贵4~5倍,新药又比经典药物贵4~6倍。  相似文献   

9.
非癫痫性发作(NES)与癫痫性发作(ES)都是临床阵发性发作,可能是或不是癫痫发作。虽然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的发作,但不伴同步的异常脑电活动,即称为NES。现将我院78例NES的临床和脑电图(EEG)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利用RIA法测定了应用抗癫痫药物(AED)治疗的94例癫痫患者血清中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水平,以探讨AED对PRL、GH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T、VPA单一治疗组和CBZ+VPA+PHT联合治疗组中,基础PRL水平明显低于癫痫对照组(P〈0.05),其它治疗组PRL有减低的趋势。在所有AED单一和/或联合治疗组中,基础GH水平与癫痫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脑电图(intracranialEEG,iEEG)监测在儿童癫痫外科中的应用。方法:无创检查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顽固性癫痫患儿57例,采用颅内硬膜下和(或)颅内深部电极,长程视频iEEG监测。其中10例于电极埋藏后进行慢性电刺激以定位功能区和(或)诱发癫痫发作。根据术中放电情况、电刺激后发放、术后病理结果及疗效分析iEEG定位致痫灶的价值。结果:57例中39例(68%)iEEG致痫灶为局灶性或单侧性起源,11例(19%)明确为双侧起源但以一侧优势,6例致痫灶起源仍判断困难,另1例因其他原因终止检测未行定位。50例接受开颅手术治疗,39例行致痫灶切除手术,11例在切除优势侧致痫灶的同时加做胼胝体前部切开术。术后随访1~3年,疗效按Engel的标准评定,效果优良(EngelI+Ⅱ级)为82%(41/5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头皮EEG等无创性检查不能明确致痫灶的病例,iEE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致痫灶定位方法,并可以联合脑功能区的定位,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难治性癫痫患儿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治疗前后脑电图(EEG)的变化。方法:观察KD临床疗效、起效时间,观察KD前及3个月后EEG背景及癫痫波的变化,评估EEG的变化与KD临床疗效、KD起效时间的关系。结果:KD能改善难治性癫痫患儿的EEG;部分对KD无效的患儿EEG也能改善;KD临床疗效和EEG的改善呈相关性。结论:KD能改善难治性癫痫患儿的EE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FLE)各种发作期症状的可能产生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7年在我中心接受颅内电极植入手术和癫癎灶切除术的FLE患者资料,Engel评分在Ⅱ级以上的18例患者,按发作的时间过程分解各次发作的症状学特征,分析同期皮层电图的放电部位,确定症状-解剖部位之间的相关性。根据颅内电极发作期放电的起始部位切除癫癎起源灶。结果:18例患者颅内V-EEG共监测到77次发作(每例1~18次)。额叶背外侧及运动区起始的发作期多数表现为棘波节律发放,但4例以躯体自动症开始的发作者显示为一侧额极的慢波活动;1例以发声开始的发作者皮层电图表现为弥漫性电压下降,而后出现一侧额极、中央前回棘波节律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慢波,伴局部阵挛和躯体自动症。结论:颅外EEG对发作起源仅能给出初步的提示,精确定位需要应用颅内电极。早期和中期的发作症状,涉及的区域多数为解剖学的功能分区,晚期的发作症状,常涉及的是功能分区的临近部位。症状起源区和解剖学功能分区有比较高的符合率,症状学分析能够对癫癎灶定位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癫癎患者在药物治疗中脑电图、发作诱因与再发的关系,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分别对97例青少年癫癎患者行脑电图检查并追踪再发情况,比较脑电图、发作诱因与临床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97例患者中有49例脑电图正常,其中9例(18%)有癫癎再发,48例脑电图异常,其中38例(79%)有癫癎再发。此38例癫癎再发分别属于Ⅰ、Ⅱ、Ⅲ型异常脑电图,相应各有8、11、19例再发。脑电图正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9例中,有诱因者8例(89%),无诱因者1例(11%),脑电图异常而出现癫癎再发的38例中,有诱因者20例(53%),无诱因者18例(47%)。结论:青少年癫癎患者抗癫癎治疗时的脑电图表现与临床再发有相关性,其中有癎样放电者出现再发可能性最大。脑电图正常时出现再发常有诱因,而脑电图异常时出现再发常缺乏诱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生物反馈(又称脑电图生物反馈,EEG biofeedback,EBF)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试验组进行EBF训练来强化Ca导联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而同时抑制θ节律,共3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进行空白对照。对试验前后的临床发作情况和脑电图进行观察。结果:共56例完成了30次的EBF训练,其中36例为试验组患者,20例为对照组。经EBF治疗后,试验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为69%,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25%。试验组重度异常脑电图所占的比例由47%降至28%,总好转率为56%(20/36)。结论:难治性癫痫患者进行EBF训练,在强化C4导联SMR节律的同时抑制θ节律,可以减少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V-EEG)在枕叶癫痫(OLE)手术诊断及定位中的应用。方法:27例难治性癫痫经过带蝶骨电极的长程V—EEG监测,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发作间期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及视力视野检测结果确定癫痫起源位置为枕叶,对该27例长程V-EEG监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OLE的长程VEEG特点。结果:癫痫起源位置的EEG定位,4例位于颞枕区、4例顶枕区、1例颞顶枕区,18例单纯枕区。OLE具有较高视觉先兆出现率,本组为21例(78%)。发作间期EEG可以具有以下特征:①正常,②慢a节律或广泛θ节律,③一侧枕区脑波被抑制,④一侧或者双侧枕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⑤病灶周围脑区存在异常电活动,⑥病灶一侧半球各导联均分布有异常电活动,⑦异常电活动主要为尖波及尖慢波。OLE发作期初期(起始)EEG具有以下特征:①一侧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②一侧颞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③一侧顶枕区优先优势异常放电,④半球优势异常放电,⑤无侧别优势。结论:OLE具有相应的EEG及临床发作特征,蝶骨电极长程V-EEG结合影像学以及视力视野检查结果能有效诊断OLE,为准确定位提供一定可靠依据,有效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三相波的脑电图(EEG)与其患者临床预后的可能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EEG出现三相波的13例患者的EEG特点,病因以及预后情况.结果:出现三相波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三相波分布以额区最多;病因上以各种因素导致的代谢性脑病最常见;患者病情的进展或好转,EEG可出现相应改变并且与基础疾病可恢复程度有关.结论:三相波预示患者脑部严重的病变.其病因较多,而患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导致三相波的基础疾病的可治愈程度,而不是三相波自身波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抽动障碍的视频脑电图(V—EEG)异常率及痫样放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88例抽动障碍患者进行V—EEG检查并分析其波形特征。结果:该组抽动障碍患儿V-EEG中,正常范围EEG575例,占97.8%,异常EEG(棘尖波发放)13例,占2.2%。结论:抽动障碍患儿的V-EEG异常率并不高,而其中明确与癫痫相关的痫样放电更是少数;抽动障碍患儿中的痫样放电很可能属于正常非癫痫人群中极少数人所具有的临床下放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效果,企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急诊人院的21例以全身惊厥性SE为突出症状的患者,在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进行常规抗癫痫药物(AED)静脉滴注,若癫痫发作症状难以控制则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进行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常规AED治疗时,患者24h内癫痫缓解率为20%;没有完全控制者,改用大剂量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后24h内癫痫均得到完全控制。结论:大剂量苯巴比妥治疗难治性SE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常规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失神癫痫儿童之典型失神发作与中央颞区棘波(CTS)的共存现象,探讨典型失神发作伴CTS的脑电图(EEG)与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0年来所有典型失神发作患儿的EEG资料,对伴有CTS病例的临床病程、EEG特征及演变过程和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索到72例典型失神发作患儿,其中4例在失神发作活动期或发作控制后至少有1次EEG监测有CTS,均不伴临床部分性发作,所有患儿对丙戊酸单药治疗效果好。结论:典型失神发作可与CTS共存于同一患者,二者具有各自独立的EEG与临床特征,失神发作的控制均伴有广泛性3Hz棘慢波放电的消失,而CTS常持续存在多年而不引起临床发作。对这类患儿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