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冲动量表(BIS-11)总分、敌意量表(BDHI)总分和各因子分、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年龄、病期、治疗情况、自杀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方面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MOAS总分、MOAS自身及对他人攻击因子分、BIS-11总分、BDHI总分、BDHI躯体攻击因子分及易激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中央顶部(Cz)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比对照组降低,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攻击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CZ)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提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攻击个体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范攻击行为积累资料。方法对122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同期住院且一般资料相匹配的122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对照。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4%;攻击行为者中71.3%发生于住院的第1周内;研究组多数病前性格不良,而且既往多有攻击行为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研究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eRS)总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因子分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者具有其临床特点,必须加强治疗和监护,以防范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人群离子型谷氨酸受体-6(GluR6)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及攻击行为是否关联。方法收集40个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包括20个患者有攻击行为和20个患者无攻击行为),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GluR6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6922753T/C和rs2227283G/A分型,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rs6922753多态性(X^2=4.67,v=1,P〈0.05)、rs2227283多态性(x^2=11.11,v=1,P〈0.01)及单体型TG(X^2=11.27,v=1,P〈0.01)、CA(X^2=6.33,v=1,P〈0.05)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联;rs2227283多态性与攻击行为显著相关联(x^2=8.89。v=1,P〈0.01)。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GluR6基因或邻近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易患基因之一,并可能影响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马继东  潘赞  鲍苏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56-1156,1162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应对方式。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SCSQ)量表对102例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健康状态测评。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精神专科医院医生总体在SCL-90中的强迫和抑郁症状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焦虑症状囚子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焦虑、抑郁症状因子呈极显著性负相关(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和焦虑症状因子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与强迫、躯体化症状因子呈显著件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滞后于全国成人水平,总体水平较差。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施以团体家属健康教育,观察8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人组家属健康教育前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均〈0.01);健康教育后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性下降(P均〈0.05),总分及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度与监护能力,有利于患者的家庭治疗,对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云  王凤 《齐鲁医学杂志》2005,20(3):249-250
①目的研究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病人心理卫生状况的影响。②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析健康教育前后2型糖尿病病人的心理卫生状况。③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抑郁因子分、焦虑因子分、恐怖因子分、总分、躯体化因子分、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t=2.45~9.57,P〈0.01、0.05);健康教育后病人抑郁、焦虑、恐怖、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t=1.98~3.56,P〈0.05)。④结论2型糖尿病病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改善其心理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自觉症状,便于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宝山监狱2000例服刑人员进行集中评定,评定前向服刑人员说明此次评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便于取得他们的配合,保证资料的真实性,评定后当场收回。结果服刑人员SCL-90量表总均分、总分、8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 or P〈0.01);总分的高低与年龄、学历、SAS总分、SDS总分显著相关,而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之间的量表总分经F检验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服刑人员存在着众多的心理问题,我们的管教人员应在平时的工作中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疏导,提高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三峡农村外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象接受居民基本情况表与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的测查。结果①移民组的SCL-90除去敌对、恐怖和偏执三个因子以外,其他都高于当地居民组(P〈0.05);②男性移民与女性移民的恐怖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年龄段的移民SCL-90各因子分比较:症状总分和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强迫和焦虑因子得分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减少(P〈0.05);⑤在安置地不同实际居住时间SCL-90各因子分比较:躯体化、强迫、恐怖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移民SCL-90与PSSG的相关分析:症状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因子与消极情绪体验呈正相关(P〈0.05),偏执因子与生活事件呈正相关(P〈0.05),移民SCL-90与SSRS的相关分析:症状总分和躯体化、焦虑、敌对因子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P〈0.05),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P〈0.05),焦虑和偏执因子与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移民组与当地居民组心理健康状态有明显差异,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措施,进一步做好移民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女中学生青春发动时相、攻击行为、外显自尊和亲子依恋的状况,探索青春发动时相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揭示外显自尊和亲子依恋在青春发动时相提前与攻击行为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1 130名女中学生进行青春发育状况、攻击行为、外显自尊、亲子依恋的调查。结果:初中女生外显自尊和父子依恋的得分均高于高中女生(P〈0.01),高中女生青春发育得分高于初中女生(P〈0.05)。女中学生青春发动时相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母子依恋、外显自尊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和P〈0.01);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在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分别为33.87%和25.98%。标准化回归系数7条显著路径,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均对攻击行为有直接作用,同时青春发动时相提前通过外显自尊和母子依恋对攻击行为产生间接作用。结论:在攻击行为的预防上,引导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女中学生,正确把握自尊弹性,改善亲子依恋关系,可缓解和降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女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抽取安徽省50所高校92名学报编辑,采用90项症状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2名高校学报编辑SCL-90总分为(132.71±25.90)分,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各因子评分分别为1.47±0.38、1.71±0.48、1.51±0.42、1.50±0.38、1.43±0.36、1.42±0.37、1.22±0.27、1.49±0.39、1.40±0.27分.本次调查中有16人SCL-90总分≥160分,心理健康问题阳性率17.4%.学报编辑存在强迫症状问题的检出率(30.4%)最高.学报编辑SCL-90总分与全国成人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因子中躯体化和精神病性评分高于常模(P <0.05和P<0.01),人际关系敏感评分低于常模(P<0.01),其他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徽省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常模相似,但在躯体化和精神病性因子评分上均高于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评分上低于常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学生无聊倾向性、核心自我评价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性问卷(C-BPQ)、核心自我评价量表、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AQ-CV),对宁夏某医科院校166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低无聊倾向组的核心自我评价、攻击总分及各因子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核心自我评价:(29.67±5.10)分,(41.67±4.64)分;攻击总分:(36.43±17.18)分,(17.58±12.45)分;身体攻击性(31.62±20.46)分,(17.02±15.28)分;言语攻击性:(37.44±19.03)分,(24.68±17.14)分;愤怒:(40.93±22.32)分,(18.85±16.86)分;敌意:(37.34± 19.41)分,(14.86±13.57)分;指向自我的攻击:(35.47±21.66)分,(13.57±14.28)分;均P<0.001];医学生无聊倾向性总分和内、外部刺激两维度与攻击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01),与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01);核心自我评价与攻击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均P<0.001);回归分析显示,无聊倾向性、核心自我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医学生的攻击行为(均P<0.01);核心自我评价在医学生无聊倾向性与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8.25%.结论 无聊倾向性与攻击行为密切相关,核心自我评价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家属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危重患者家属62名,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分析简易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结果①危重患者家属的积极应对维度得分[(1.50±0.39)分]低于全国常模[(1.78±0.52)分],消极应对维度得分[(1.83±0.39)分]高于全国常模[(1.59±0.60)分],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积极应对维度与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负相关,与睡眠和饮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呈正相关,与睡眠和饮食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维度与躯体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极应对维度与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性、心理健康状况总分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对方式是影响危重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文  于风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4,(17):113-115,1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实施系统护理措施后对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院治疗的135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n=67)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n=68)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措施。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SCL-90总分、平均分及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项目得分均明显较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QLQ-c30量表整体生活质量、功能领域中的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维度中疲乏、疼痛、失眠及食欲丧失症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可以使心理及情感状态得到改变.心理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勇  郭娟  李森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2):179-181,184
目的探讨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归因风格问卷(A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低于常模。大学生积极归因风格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P<0.05);除恐怖因子外,SCL-90各因子均与积极归因风格得分和消极归因风格得分的差分(CPCN)呈显著负相关(P<0.05);SCL-90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精神病性5个因子及总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强迫症状、敌对与客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偏执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归因风格、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水平均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应用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取病例组样本与正常对照样本进行量表评定。病例组89人,正常组110人。结果Cronbach α系数亲近、焦虑两个分量表均在0.7以上,依赖为0.6202。区分效度焦虑和亲近依赖均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较好,各条目在各自分量表上的载荷均较高。结论总体来看,结果支持AAS量表将成人依恋分为三个因子的理论构想。但由于文化差异,AAS在中国的应用还需要修改个别条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心理干预的影响。【方法】将88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44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心理干预20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干预前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MHD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2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国内成人常模,而除强迫外的其他因子水平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水平(P<0.01);超重组躯体化和敌对因子水平及低体重组的躯体化、焦虑和恐怖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总SCL-90因子得分高于3的检出率为12.6%.[结论]体重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依恋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对70例情绪障碍患儿及其父母与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施测。结果(1)病例组儿童家庭亲和性、朋友亲和性因子分[分别为(12.76±3.69)分、(14.23±3.84)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47±3.05)分、(15.82±3.06)分],而家庭消极性因子分[(12.84±3.42)分]高于对照组[(10.46±2.94)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病例组母亲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评分[(3.60±0.70)分、(2.96±0.77)分]低于对照组[(3.84±0.63)分、(3.37±0.79)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情绪障碍儿童朋友依赖性因子与父亲依恋焦虑维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高消极性,朋友依恋特征为低亲和性。  相似文献   

20.
周娜  李玲  唐宇  崔轶  马海鹰  盛月红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1):1965-1968
  目的  探讨肿瘤专科医护人员替代创伤的特点以及睡眠、应对方式、依恋模式对替代创伤的影响。  方法  于2021年11—12月选取上海市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57名肿瘤病房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一般资料问卷、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成人依恋量表(AAS)、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替代创伤问卷(VTQ)作为研究工具。数据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357名肿瘤病房医护人员VTQ总得分为(81.70±24.37)分;不同性别、岗位、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是否有创伤记忆的医护人员VTQ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TQ总分与PSQI得分、AAS焦虑分量表、SCSQ消极应对分量表呈正相关关系(r=0.458、0.498、0.354,均P < 0.01),与AAS亲近、依赖分量表,SCSQ积极应对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r=-0.457、-0.277、-0.370,均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SQI得分、SCSQ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分量表得分和AAS亲近、焦虑分量表得分为替代创伤的影响因素(决定系数R2=0.431;调整后R2=0.411, F=21.639,P<0.001)。  结论  肿瘤科医护人员替代创伤程度较高,且女性、睡眠质量差、消极应对方式和依恋焦虑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