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提高脊髓肿瘤的手术全切除率,最大限度减少脊髓损伤,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方法 对36例脊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9例明显好转,4例好转,2例无改变,1例加重。结论 脊髓肿瘤显微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丘脑肿瘤的显微手术 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兵  金晓  王坚 《中国肿瘤》2001,10(7):433-435
[目的]探讨丘脑肿瘤外科治疗的手术入路、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总结18例丘脑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2例,显效11例,改善5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丘脑肿瘤位于脑的深部毗邻下丘脑,第三脑室和内囊等重要结构,其外科治疗颇有争议,但如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术者耐心细致的手术操作,术后再辅助必要的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措施,可望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底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目标是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降低病残率,保持患者最佳的生活质量.并不是以单纯地追求肿瘤的全切除率为目的。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逐渐应用于颅底肿瘤的治疗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丰富与完善.不再盲目追求过多地切除颅底骨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颅底肿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功能磁共振、质子磁共振波谱等使得颅底肿瘤的术前、术后评估更加全面;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电生理监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颅底肿瘤的术中监测。经典的手术入路被越来越熟练地应用并进行了有效的扩展,例如经蝶手术已经能够切除90%以上的垂体腺瘤,而扩大经蝶亦能够处理斜坡、海绵窦及部分前颅底中线的肿瘤;复杂的手术入路逐渐被简化的手术入路所代替,如颞枕开颅经岩骨嵴入路及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嵴入路替代其它联合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总之,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更趋向于个体化,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改善手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依然是颅底外科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颅底脑膜瘤血供丰富,位置深,周围重要结构较多,常难以完全切除,本文介绍18例颅底脑膜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采用相应恰当的手术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妥善处理肿瘤与血管、神经、静脉窦及脑干的关系,分块切除肿瘤。结果:全切肿瘤16例,近全切除2例,术后辅以放疗。治愈16例,占88.89%,术前脑疝术后肢体偏瘫未恢复1例,1例术后18天因气管粘膜脱落呼吸衰竭死亡,病死率5.56%。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底脑膜瘸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暴露充分,严密止血,正确处理肿瘤与重要组织的关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第四脑室肿瘤原发予第四脑室或自小脑蚓部突人第四脑室,易致脑干受压,手术切除有难度。本文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后颅窝正中人路,骨瓣或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切除肿瘤12例。结果:肿瘤全切9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治愈10例,好转1例,1例死于继发性脑干损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第四脑室肿瘤,全切率高,可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第三脑室肿瘤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中行显微直视手术患者25例,行显微直视手术加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患者3例,行神经内镜切除术患者2例。结果手术后,有13例患者的肿瘤在手术显微镜下全部切除,12例患者的肿瘤次全切除,5例患者的肿瘤部分切除。其中有20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有所改善,1例患者植物生存,2例患者死亡。结论显微手术为第三脑室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第三脑室周围的组织结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Hu WW  Zheng XJ  Shen G  Liu WG  Shen H  Fu WM  Zhou JY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2):144-146
目的分析第四脑室肿瘤的诊断,探讨显微手术切除颅脑肿瘤的效果。方法86例颅脑肿瘤患者,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第四脑室肿瘤,其中全切62例,次全切19例,大部切除5例。术后有39例患者行放射治疗。结果86例患者中,3例术后10 d内死亡;83例生存,且症状均有缓解,平均生存期>3年。术后病理诊断髓母细胞瘤32例,室管膜瘤23例,星型胶质细胞瘤15例,血管母细胞瘤10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表皮样囊肿4例。结论对髓母细胞瘤、星型胶质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应尽可能做到全切,室管膜瘤与脑干粘连紧密者,可考虑次全切除。颅脑恶性肿瘤患者,应结合放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全切难度大,并发症较多,是颅底外科的难题之。本研究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血管和神经的保护,进一步减少并发症.以提高肿瘤切除率。方法:采用经翼点入路对35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对与手术相关的血管和神经保护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SimpsonⅠ级切除22例(62.9%),SimpsonⅡ级切除9例(25.7%),SimpsonⅢ级切除4例(11-4%),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或视野缺损的22例中,术后明显好转16例,术后轻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经积极治疗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准确全面的术前评估,术中对视神经、海绵窦及其内神经、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保护.是提高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率、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6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6例患者,肿瘤全切55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病理检查,垂体瘤38例,颅咽管瘤16例,脑膜瘤12例;术后32例发生尿崩,18例出现低钠血症,3例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54例患者随访6个月至5年,术前视力下降45例,术后视力恢复好转38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肿瘤残留11例,术后行1刀放疗6例,肿瘤复发3例,1例鞍区并发眶内脑膜瘤。结论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规范的手术入路和局部显微解剖以及良好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肿瘤全切率和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微创手术是神经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要求,计算机神经导航系统使手术更精确。本文探讨了神经导航在颅内病变微创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以最小的手术创伤来达到最好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7例颅内病灶患者进行3mm层厚的CT或MRI扫描,利用导航工作站进行术前计划、切口设计、术中指示病灶部位及重要颅内结构。结果:所有病灶定位准确,全切22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神经功能保留良好。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的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以达到准确定位及切除病灶,减少功能损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区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析纵裂人路切除鞍区大型或巨大型不同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36例呈浸润性生长的、大或巨大型的垂体腺瘤、脑膜瘤、颅咽管瘤、胶质瘤、皮样囊肿等不同性质的鞍区肿瘤采用经纵裂入路的显微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在36例中,依据术中显微镜下所见及术后CT或MRI复查结果.29例全切,5例次全切,2例大部切除.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术前视力、视野损害者26例,24例术后当天开始好转,无变化或加重1例.其中有内分泌症状者,术前闭经、泌乳14例,术后泌乳停止13例,1例较术前减少.18例功能性垂体腺瘤患者中接受随访12例,血激素水平恢复正常10例,较术前明显下降2例.2例肿瘤复发,均行放射治疗.证明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纵裂入路是鞍区大型浸润性生长肿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宋茂力  邹小明  李刚 《现代肿瘤医学》2006,14(11):1409-14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2003年~2004年我院收治2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CD34阳性20例(87.0%),CD117阳性20例(87.0%)。.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好发中老年人,常以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肿瘤大小是判断良恶性重要指标之一。完整的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是有效的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肿瘤残留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国人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45例原发初治无转移的四肢成骨肉瘤患者。在进行了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术后化疗的标准治疗后,所有切除标本进行坏死率分析。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肿瘤部位、血型、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体积等与肿瘤坏死率和预后进行相关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小者14例,体积不变者20例,体积增大者11例。肿瘤坏死率≥90%者19例,肿瘤坏死率〈90%者2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3个月~46个月),3年无病生存率为60.6%。肿瘤坏死率高者预后较好,肿瘤坏死率与预后相关(P=0.028),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小提示肿瘤坏死率较高,化疗前后肿瘤的体积变化与坏死率相关(γ^2=7.929,P=0.019)。结论测量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分析肿瘤坏死率可以预测骨肉瘤的化疗效果,推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继程序死亡分子(PD-1)与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之后,CD28家族的新成员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TLA)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BTLA表达谱介于PD-1和CTLA-4之间,它不仅表达于T细胞,在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也有表达。BTLA与其配体结合传递共抑制信号,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负性调节作用,并与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相关,可能成为肿瘤生物治疗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肿瘤免疫治疗是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第四种疗法,在部分上皮性肿瘤和血液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较大突破,但不良反应常见甚至比较严重,在部分实体肿瘤中的应答率也不够理想。随着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的成熟,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菌群在肿瘤发展与治疗中的作用。菌群可能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和肿瘤微环境等方式影响肿瘤免疫,部分细菌通过激活免疫起到协助对抗肿瘤的作用,而有些细菌则介导免疫抑制帮助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杀伤。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与患者肠道菌群组成有关,对治疗敏感或易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肠道菌群组成有一定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免疫治疗的预后,也可能被开发为“免疫增效剂”(如Akk菌和双歧杆菌)来辅助免疫治疗。部分临床和临床前研究已证明包括菌群移植在内的微生物干预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免疫治疗的敏感性或减轻不良反应。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免疫治疗的工程细菌的设计开发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基于肠道菌群和免疫治疗的关系,正确挖掘微生物信息、开发合理可行的微生物干预手段,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优化肿瘤免疫疗法,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Tumor associate macrophages ,TAMs)是肿瘤的炎症微环境与肿瘤细胞间的重要信使。它是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演变而来,主要通过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 CSF)趋化至肿瘤组织中。本文简述了TAMs通过影响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抑制免疫,调节基质,与干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促进肿瘤的进展。分析表明靶向于TAMs的治疗策略是未来治疗肿瘤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临床应用简便,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早期发现恶性肿瘤、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指导肿瘤分期、判断肿瘤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肿瘤标志物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存在局限性,因此应尽可能发现更多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黎乐群  林进令  刘峰 《癌症》1999,18(1):77-78,8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乳腺癌,30例良性乳腺疾病和30例正常女性的血清POD活性和TNF含量,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与肿瘤组织坏死程度及癌周淋巴细胞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POD活性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NF含量密切相关.血清POD活性及T  相似文献   

19.
Gastric cancer is a malignant tumor with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China. Despite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postoperative metastasis remain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Therefore, searching for biological indicators, which can predict the metastatic potential of gastric cancer, and treating the high risk cases individually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molecular biology, some biological indicator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