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8月-2011年6月入院的60例新发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8 h入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将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组(60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梗死部位、颈部及血管彩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与同期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60例)比较.结果 进展性卒中组既往有糖尿病史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例数及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5或P<0.01),收缩压水平低于非进展性卒中组(P<0.01).结论 血压水平下降,高血糖,大脑中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三酰甘油、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展与预后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进展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56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判定卒中有无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卒中进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27例(22.3%)患者诊断为进展性卒中,其3、6个月死亡、死亡/残疾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者(P〈0.05);卒中进展是3、6个月死亡、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20%病情呈进展性,卒中进展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7年7月收治的69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人(进展组)临床资料,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66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血糖、血脂、发热、白细胞增多、糖尿病病史、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超声、CT及磁共振成像(MRI)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进展组脑动脉狭窄率、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糖、发热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脑血管狭窄、颈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发热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 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进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37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判定卒中有无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卒中进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75例(31.6%)诊断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性卒中患者在3、6个月随访时死亡和死亡/残疾比例均高于非进展患者(P〈0.05),卒中进展是3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6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0%可出现病情进展,卒中进展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比较73例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病例组)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对照组)空腹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体温、头部MRI、CT,血管彩超及经颅多普勒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收缩压、发热例数、血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压偏低、血管狭窄、血糖异常、高纤维蛋白原、高脂血症、体温增高是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积极干预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31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与同期收治的33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特点、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分水岭梗死发生率67.74%,脑动脉狭窄发生率80.65%,重度狭窄发生率为58.06%,溃疡性斑块发生率45.16%,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24.24%、36.36%、12.12%、15.15%(P<0.01)。结论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及溃疡性斑块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检查及处理脑动脉狭窄,对预防进展性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微血流成像(SMI)技术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02例,对其进行双侧颈动脉SMI评估,并记录发病24 h内相关临床数据。将符合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组相关诊断标准者分为进展组(18例),其余为非进展组(84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颈动脉超声特征及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进展组与非进展组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66.7%(12例)比27.4%(23例),不稳定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1.1%(11例)比40.5%(34例),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3.0±1.0)分比(0.8±0.3)分;均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OR=1.09,95%CI:1.00~1.55,P=0.04)、不稳定颈动脉斑块(OR=1.86,95%CI:1.15~4.25,P=0.02)、SMI检测的斑块内血流分值(OR=4.24,95%CI:1.93~9.77,P0.01)均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MI可通过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估有效地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并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缺血性卒中发生进展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是否存在脑动脉狭窄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组患者再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狭窄组,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 60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血管狭窄数量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3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狭窄(33.7%)更多见,分别主要见于大脑中动脉(64.4%)和大脑后动脉(53.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04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1.015 ~1.084;P=0.005]、高血压(OR 10.063,95% CI4.402 ~23.004;P<0.001)、糖尿病(OR 3.873,95% CI1.141~13.147;P=0.030)、吸烟(OR 3.311,95% CI 1.112 ~9.855;P=0.031)和纤维蛋白原(OR 6.085,95% CI1.396 ~26.533;P=0.016)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10.779,95%CI4.468 ~ 26.007;P<0.001)、糖尿病(OR3.593,95% CI1.018 ~ 12.685;P =0.047)、吸烟(OR 4.408,95% CI 1.403~ 13.826;P=0.011)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OR6.143,95% CI1.838 ~ 20.537;P=0.003)、糖尿病(OR 8.179,95% CI1.844~ 36.287; P=0.006)、纤维蛋白原(OR 2.410,95% CI1.046~5.551;P=0.039)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显著性高于单纯颅外狭窄组(P =0.001)和单纯颅内狭窄组(P=0.018),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与单纯颅内狭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3组平均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中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单纯颅外狭窄多见,老年组中以单纯颅内狭窄及合并颅内外狭窄较为常见.多支血管狭窄组年龄(P =0.036)和尿酸水平(P =0.006)显著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但仅年龄(OR 1.030,95% CI 1.003 ~ 1.057;P=0.028)与多支脑动脉狭窄显著独立相关.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随年龄增长有所升高.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CRP和尿酸可能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脑动脉狭窄有关的炎性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依据对117例 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 LEAD 患者41例(LEAD 组)和非 LEAD 患者76例(非 LEAD 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 d随访。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 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 组( 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 LEAD 组( P =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 LEAD密切相关( P <0.001,OR =1.272)。 LEAD组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 LEAD组( P =0.01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 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 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进展性卒中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分为进展组32例,非进展组68例。由1名经过相关培训的神经科主治医师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检,记录与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可能相关的24个危险因素,进行χ2或t检验,对所有入组的患者以病情是否进展为因变量(Y),以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后退法分析,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颈动脉狭窄(OR=22.069,95%CI:5.169~94.223)、入院体温增高(OR=13.404,95%CI:1.958~91.736)、有糖尿病史(OR=12.598,95%CI:2.867~55.359)3个因素进入模型(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入院体温增高、有糖尿病史是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前循环急性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责任动脉狭窄程度与卒中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轻型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病情是否加重分为卒中进展组46例和卒中无进展组58例。患者急性期即行ABCD2评分,并通过DSA完成责任动脉狭窄程度检测。对ABCD2评分和责任动脉狭窄程度等相关临床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ROC曲线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进展组责任动脉狭窄程度、ABCD2评分、多支病变程度、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等均高于卒中无进展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与轻型卒中进展具有相关性(r_(ABCD2)=0.6890,P=0.000;r_(责任动脉狭窄程度)=0.4296,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责任动脉狭窄程度(OR=5.258,95%CI为1.124~24.608,P=0.035)、ABCD2评分(OR=8.010,95%CI为3.093~20.748,P=0.000)是轻型卒中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两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AUC责任动脉狭窄程度=0.7324,95%CI为0.64324~0.82153;AUCABCD2=0.8859,95%CI为0.83128~0.94046。结论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和ABCD2评分一样,是轻型卒中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密切观察,及早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检测对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10例,按照病情进展情况分为2组: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52例和非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58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谷氨酸水平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为老年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谷氨酸水平升高的患者更易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0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行ABI测量(ABI≤0.9为异常)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非狭窄组(狭窄率〈50%)和狭窄组(狭窄率≥50%)。结果①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AB[异常率分别为59.1%(26/44)和29.5%(43/146);狭窄组ABI值为0.81±0.23,低于非狭窄组的0.9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狭窄组的年龄、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05,P〈0.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06,95%CI:1.957~9.040)和ABI异常(OR=3.385,95%CI:1.630~7.031)是狭窄率≥50%的CAS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③相关分析显示,AB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320)和CAS程度(rs=-0.365)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ABI降低与狭窄率≥50%的CAS独立相关,ABI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CAS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对356例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分为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按OCSP分为四型,比较各亚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与其它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腔隙性梗死和后循环梗死亚型(P<0.05).但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进展组高血压史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OCSP各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各不相同,完全前循环梗死亚型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糖是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颅内动脉狭窄性急性脑梗死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按是否颅内动脉狭窄分两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和非狭窄组),颅内动脉狭窄组分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组,分别对两组急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5.85±4.305)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24±2.288)(P=0.0001).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比较显示糖尿病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有显著差异(P=0.021;OR=5.375,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颅内动脉多支狭窄有相关性(OR=4.632,P=0.031).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对较重,影响预后.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多支狭窄中年龄更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