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秀玉 《中国医刊》1999,34(1):52-53
温胆汤方出自《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至《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加入茯苓、大枣。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枳实为臣,前者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后者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橘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出自唐《备急千金要方》,方由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组成,后世医家沿用二陈汤之制又增茯苓三两于内。方中半夏为君,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辅以竹茹化痰除烦止呕,清膈上之虚热;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而除三...  相似文献   

3.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的(原书有乌梅、生姜,现多不用),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基础方,临床常用治诸般痰湿之证。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君药;陈皮理气化痰和中,与半夏同用去痰湿,畅气机,和胃气,为臣药;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甘草和  相似文献   

4.
申素萍  陈培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87-3488
黄连温胆汤是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温胆汤演绎而来,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燥痰湿[1],可治疗辨证为痰热为患所致各种临床病证。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出自宋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清胆宁心之功效。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颈性眩晕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1痰气郁结刘某,女,4…  相似文献   

7.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该方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君以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肺、胃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臣以橘红,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助半夏化痰之功,且有"气顺痰自消"之意;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湿去脾旺,则痰无以生;生姜制半夏之毒,且助半夏降逆止呕;乌梅与半夏相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且寓"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兼润肺和中[1].<医方集解>谓之:"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验案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8.
四、加味温胆汤组成:制半夏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二钱枳实二钱竹茹二钱旋复花二钱枇杷叶二钱藿香梗二钱。功用:和胃降逆,化痰止呕主治:妊娠剧吐方歌:温胆汤治恶阻症,旋复杷叶藿香梗,虚寒参术灶心土,虚热芩连麦芦根。方义: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降逆和中;佐枳实、青竹茹名温胆汤,清降痰热,调中止吐;旋复花、枇杷叶、藿香梗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出自宋&#18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证,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内科杂症疗效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 本方源于《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陈皮、生姜、枳实、甘草六味药组成,后世医家为加强其作用,又增添了茯苓。具有清胆和胃、除痰止呕等功效,原用于胆虚痰热上扰,常见虚烦不寐、胸闷、口苦、呕涎、眩晕、惊悸等症。近代通过较为深入地研究,又开拓了新的用途。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来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由生姜、半夏、桔皮、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备急千金要方》载本方治证,用药同,惟枳实改用二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本方治证较详,并加茯苓、大枣,后世方书沿用此方。谓有燥湿化痰,清热  相似文献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一书,“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本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合成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晕,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半夏加工炮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复制法将净半夏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结果 半夏经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结论 经白矾水浸泡后,清半夏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经生姜、白矾制后,姜半夏善于止呕,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经甘草、石灰制后,法半夏偏于祛寒痰,调脾和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它由半夏、陈皮、茯苓、只实、竹茹、大枣、炙甘草七味药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化痰,炙甘草大枣和中补土,共奏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方名温胆本意是清胆和胃,《千金方指出其主治是: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及至后世,所治病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广西靖西县同德卫生院张祖堂(靖西533802)温胆汤源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化痰、和中安神之功,是临床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而致的胆胃不和,虚烦不眠,眩晕、心悸、痰多呕吐...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药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功效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化裁治疗内科慢性胃炎、耳眩晕综合征、神经衰弱症、血管性头痛、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贺斌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29-I0001
药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因其性味辛温、有毒,故对其炮制极为重视,历代炮制的方法很多,炮制的辅料有生姜、白芥子、皂荚、白矾、醋、酒、甘草、石灰等。  相似文献   

18.
<正> 二陈汤一方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近代不用生姜、乌梅。方中半夏辛温性燥、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消痞散结。气机不畅则痰凝,痰凝则气机更为阻滞,故用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又以茯苓健脾渗湿,益以甘草和中补土,脾健则湿化痰消。故本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为祛痰和胃的主要方剂。现将个人多年来在临床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各种疾病,选出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吾师董湘玉教授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善长于以此方加减活用治疗多种内科病症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之功.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加茯苓、大枣,并加重生姜量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笔者近2年来,应用该方治疗内科病症,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