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跳跃式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椎板切除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跃式椎板切除术和多节段椎板切除术的生物力学评价王秋根1王建华1年申生1丁祖泉2杨国标2卢太生1李文军1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多节段椎板切除与跳跃式椎板切除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差异。材料和方法取急性颅脑外伤致死的新鲜成年男性完整腰椎离体标本7具(无脊柱疾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颈椎曲度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术后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术前X线片中的颈椎曲度将患者分为曲度正常组(A组)、曲度变直组(B组)、轻度曲度后凸组(C组),比较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神经功能恢复率,并探讨术前颈椎曲度、术后脊髓后移距离与神经功能恢复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术后各节段脊髓后移距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恢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组患者的JOA评分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与神经功能恢复率、脊髓后移距离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术前颈椎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实施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可改善,曲度变直及轻度后凸可能不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4.
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ai L  Ni B  Yuan W  Jia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0):605-606
目的 报道一组多节段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神经根病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 287 例颈椎椎板切除术患者中37 例(12.9% ) 出现手术后神经根病。其中男27 例,女10 例,平均年龄56 岁。其中颈椎病25 例, 后纵韧带骨化12 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4 小时~6 天,最常见类型为颈5(C5) 、颈6(C6) 神经根,以运动障碍为主。 结果 完全缓解时间平均为5 .4 个月(2 周~3 年)。完全缓解时间与脊髓运动功能恢复率呈负相关(r= -0 .832, P< 0.01),颈椎病患者预后优于后纵韧带骨化(t=2 .960, P< 0.01)。 结论 手术后神经根病可能因颈椎后路减压后神经根栓系引起;前路减压及融合手术既可直接切除致压物,又能稳定脊柱,因而可有效预防手术后神经根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多节颈椎间盘突出症进行3节或4节应用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钛板固定术。结果使用JOA评分评定其效果,术后1个月时JOA评分为(14.2±1.5)分,平均增加(4.5±1.0)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改善率优良的13例,临床满意率为86.7%。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3±2.3)分,与术后1个月时的JOA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后的X线片示15例均完全融合。结论对于前路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患者,进行融合器固定同时应用钛板内固定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7.
来自前方的压迫与节段性不稳定为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有些作者更强调不稳定在发病中的作用,采取多节段颈椎融合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然而,颈椎运动功能的丧失仍然是选择这种手术时的疑虑。本文就多节段颈椎融合术后其运动功能损失程度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 选择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 (3个节段)术后患者21例(下称患组),男17例,女4例。年龄39~63岁,平均53.3岁。C3~C6融合术2例,其余为C4~C7。术后随访2.5~14年,平均5年。由专人对患者复诊。1.1询问头颈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不便与痛苦。1.2测量头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对15例多节段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患者行后路颈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轴性症状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至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无脑脊液漏及内置物断裂发生。结论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轴性症状发生,恢复颈椎生理性前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SODL)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疗效。方法将90例MSCSM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A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45例)与B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4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康复锻炼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及颈椎轴性症状等。结果两组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锻炼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A组均优于B组(P 0. 05);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15. 6%)低于B组(35. 6%)(P 0. 05)。结论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MSCSM疗效优于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相似文献   

10.
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颈椎后凸畸形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椎板切除术后引起的医源性后凸畸形 ,是最常见的类型。引起医源性颈椎后凸畸形的主要原因有 :(1)对术前已存在的颈椎的生理弧度改变未引起重视 ;(2 )术中对颈椎后结构的切除 ,破坏其拴系能力 ;(3)颈部肿瘤在放疗时对局部拴系结构的破坏[1] 。出现畸形后 ,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神经组织损害所引起的局部疼痛症状以及相应的脊髓症状 ,是临床治疗需要解决的二个重要方面。现就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病因、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作一综述。1 发病机理正常颈椎的生理前凸平均为 14.4°[2 ] ,其矢状位上的承重轴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新术式 (菊地法 )。方法 手术适应证为合并有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 ,手术要点为多节段椎板间开窗。共施术 17例 ,其中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 4 2~ 77岁。手术前JOA评分为 7~ 13分 ,平均 9.2分。随访 1~ 4年。结果手术后脊髓损害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 ,至最后随访时恢复率为 14 %~ 88% ,平均为 6 3.6 % ,其中优 4例 ,良 12例 ,可 1例。无 1人出现新发持续轴性症状。颈椎前凸指数与屈伸活动范围与手术前相差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椎板间开窗可维持颈椎前凸及活动度 ,防止手术后畸形及轴性症状的发生 ,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对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2年2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患者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62.5岁。退变性椎管狭窄10例,发育性椎管狭窄12例,后纵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13例。患者颈椎椎管狭窄的节段均≥3个。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为6.7±1.2分。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135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JOA评分为8.2±1.5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JOA评分为12.8±1.8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椎管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既解决了减压不彻底的问题,又保证了颈椎的稳定性;但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需要术者扎实的局部解剖知识以及丰富的置钉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7例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矫形、植骨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7例患者中,颈椎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矫正,其中9例变为直立型,5例变为前凸型;脊髓功能评分平均提高5.9分,平均改善率为48.6%。结论: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畸形的持续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脊髓功能;前路手术可同时解决畸形矫正和脊髓减压,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椎体牵开器及内固定器材的正确使用,是手术操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选择性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伴短节段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11月,本院采用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选择性侧块螺钉固定术治疗25例伴短节段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6~65岁;单节段不稳22例,双节段不稳3例;均伴有颈肩部疼痛、僵硬感等颈椎不稳症状。术前、术后摄颈椎正侧位、过伸位、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ROM)、Pavlov比值(椎管矢状径与椎体矢状径之比),并对术前、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5个月。本组患者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13.6分,平均改善率68.5%。术后Pavlov比值0.83。术后颈椎ROM及曲度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颈椎不稳节段均固定牢靠。术后24例患者颈椎不稳症状缓解,其中1例出现典型轴性痛表现;1例出现C_5神经根麻痹症状,3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颈椎后路ARCH椎板成形系统联合侧块螺钉固定术,结合两种术式的优点,在实现减压、稳定、适当保留部分ROM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比较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结果手术时间4.2~5.5(4.59±0.37)h;术中出血量320~1 100(608.5±115.4)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6个月比较,JOA评分、平均恢复率、颈椎曲度、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疗效无效例数明显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恢复和改善神经功能、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3月,7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0例采用传统单开门椎板成形术,38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术后两组各有1例血肿形成,及时手术血肿清除,神经症状均显著改善。改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m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VAS和mJOA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颈椎ROM、颈椎前凸指数、椎管扩大率和脊髓后移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略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7.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2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37.5个月,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比较手术前后颈椎总的运动范围(总活动度)、各椎体间活动度。结果:术后3年颈椎总活动度、总屈曲及总仰伸角度均减小(P≤0.001),与术前相比平均下降15%,其中42例伴有颈部僵硬、疼痛等症状。颈椎总活动度的改变与神经功能的改善无相关性。各椎体间的屈伸运动范围从C2至C6均明显减小,而C6/7却稍有增加;椎体间滑移在C3/4、C4/5两个节段明显减少(P≤0.05)。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使颈椎总活动度和各椎体间活动度均减少并伴有颈部僵硬和疼痛。术后短期围领制动并早期主动伸、屈颈部的锻炼可能有助于减少颈部僵硬和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颈椎管狭窄椎板切除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腾  王沛  冯世庆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0):577-580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机制。方法经全椎板切除减压患者总计158例(减压范围均在3个节段以上),发生术后并发症而经再次前路手术或保守治疗者16例(A组)与未发生并发症者142例(B组),皆于手术前、后行脊髓功能JOA评分及体感神经诱发电位检查,随访时间2~5年。结果A组患者于首次后路减压3个月后其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通路损害症状逐渐缓解,A组和B组患者间的脊髓JOA评分改善程度、体感神经诱发电位波幅和潜伏期变动率在术前及术后2年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仅在术后3个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后路手术后并发症系术中颈脊髓继发损伤致炎性反应加重,发生短暂脊髓组织可逆性再灌注损伤所致,经适当治疗可基本恢复;后路减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与弓弦效应不呈正相关,而术后并发症发生却与其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椎板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丝线悬吊椎板,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58.0±13.6岁,病程11.3±6.7个月;术前JOA评分8.23±1.21分,颈椎曲度18.2°±6.4°,VAS评分4.46±1.64分。B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14.7岁,病程10.9±8.5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分,颈椎曲度17.9°±8.3°,VAS评分为4.65±1.12分。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7例、B组8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治疗1周后消失,两组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随访24~47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JOA评分为14.57±2.95分、改善率为72.29%,B组JOA评分为14.31±2.86分、改善率为69.4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颈椎曲度为15.9°±5.7°,B组为18.1°±7.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2.12±1.92分,B组为1.82±0.6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2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1.32±0.88分,B组为0.79±0.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B组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丝线悬吊与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可减轻术后远期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并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8年1月在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接受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的59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保留组),31例未保留颈椎半侧肌肉韧带(非保留组)。测量2组患者椎板开门角度、脊髓后漂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OM)及颈椎曲度等影像学参数。记录2组患者术中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保留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非保留组高,住院天数短于非保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板开门角度和脊髓向后平均漂移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保留组ROM丢失较非保留组少;保留组颈椎曲度维持良好,非保留组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保留组颈部VAS评分改善程度较非保留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感染、再关门及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保留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 vs.22.5%,P<0.05)。结论 保留半侧肌肉韧带的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可取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神经减压效果,虽然手术步骤增加,但有利于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