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脑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反应误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低血糖反应的神经系统表现及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低血糖反应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糖水平及预后。结果 36例均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院,有糖尿病史32例,血糖0.8—2.8mmol/L。给予葡萄糖后血糖上升,31例完全恢复,2例遗留偏瘫,1例痴呆,2例死亡。结论 糖尿病或入量不足患者出现脑损害症状时及时查血糖,尽快纠正低血糖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老年糖尿病性低血糖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30例初诊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的老年糖尿病性低血糖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初诊为急性脑血管病30例血糖<2.8 mmol,符合低血糖诊断标准,经供糖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伴发意识障碍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规测定血糖,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人低血糖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老年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人低血糖反应具有症状不典型,低血糖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易误诊,诱因主要与饮食规律、降糖药物剂量有关.结论 老午患者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标准相对放宽,对于无糖尿病史昏迷患者,也应常规检查血糖.  相似文献   

4.
张芙蓉 《基层医学论坛》2014,(26):3485-3486
目的观察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治疗组34例(治疗组1例因不能耐受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退出研究)。2组共观察12周,监测血糖控制情况。结果二甲双胍与重组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30R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 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相同,但治疗组低血糖反应显著下降。结论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能良好地控制血糖且低血糖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5.
龚继松 《吉林医学》2014,(5):1031-1032
目的:分析30例以脑血管病临床症状起病的低血糖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对30例有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初诊为脑血管意外的低血糖反应患者的头颅CT、血糖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血糖均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均给予高渗葡萄糖治疗,29例患者症状体征快速消失,1例3 d后症状体征消失。结论:临床对于急性意识障碍及类似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首先常规监测血糖水平,早期诊断低血糖反应,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6.
温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0):2709-2710
目的 了解影响低血糖发生发展及出现低血糖反应的病因,确立行之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7年7月-2010年7月收治的低血糖患者87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型糖尿病从发现之日到出现低血糖反应最短1年,最长10年,平均5.5年;2型糖尿病自发病之日到出现低血糖反应最短8年,最长12年,平均10年.减少血糖控制不稳定或者忽高忽低的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和监测血糖,可避免低血糖反应突然发生.结论 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低血糖反应目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也是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应予以积极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41例,归纳其临床特点。结果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 即可出现低血糖反应,以轻微出汗、失眠、乏力、性格异常、心率失常、嗜睡、偏瘫为主要表现;发作时间多为凌晨4~7时。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症状不典型,多夜间发作,易误诊漏诊,部分病例导致严重后果。通过了解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并发低血糖的警惕,及时检测血糖,防治本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发生原因和临床特点,为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四肢发软无力、出冷汗、心悸、颤抖、饥饿感16例,面色苍白、反应迟钝4例,烦躁不安、精神行为异常、幻觉3例,昏迷1例.无症状低血糖4例.服用长效磺脲类药物不当,糖尿病治疗的同时服用阿司旺林、β受体阻滞剂,盲目服用保健品,原有肾功能不全等是老年糖尿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主要原因.结论 老年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并发低血糖,需特别警惕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应加强血糖监测,放宽血糖控制标准,对于无糖尿病的昏迷患者应常规监测血糖.  相似文献   

9.
张镜平  柳莉 《吉林医学》2011,32(28):5996-5996
目的:探讨低血糖反应的神经系统表现及临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低血糖反应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血糖反应及预后。结果:17例均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收入院,均有糖尿病史,血糖1.0~3.0 mmol/L。给予葡萄糖后血糖上升,17例完全恢复。结论:有脑损害症状时要及时检查血糖,避免因低血糖引起脑功能缺损误诊为脑血管病,延误医治时机。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胰岛素30R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的降糖效果,选择40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药物继发性失效,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神经病变、肾脏损害、眼病变、心脏损害).结果,35例2型糖尿病和患者血糖控制稳定.5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3时左右出现低血糖反应,减少胰岛素量后,夜间低血糖反应消失.认为胰岛素30R 1d 2次注射,能平稳控制血糖,并可避免或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龚健  龚康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4):603-603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因缺乏血糖监测,出现低血糖反应,以至低血糖昏迷者并不少见,为提高诊断符合率,特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例低血糖昏迷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诺和锐30对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例1型糖尿病患儿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胰岛素泵组,观察两组患儿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HbAlc等代谢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儿在血糖及HbAlc控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低血糖反应.结论 诺和锐30对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和HbAlc的控制具有与胰岛素泵相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血糖均<2.8mmol/L,给予补充葡萄糖后症状体征均消失.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饮食改变时需及时调整降糖药,加强对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低血糖发生;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甚至抽搐、精神异常时要详细询问病史,不能局限于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常规速查血糖,减少低血糖误诊.  相似文献   

14.
邱德龙  钟榕宽  劳元德 《广东医学》2007,28(8):1346-1347
目的 比较诺和锐30与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诺和锐30治疗组与诺和灵30R治疗组,每组各25例,治疗12周,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 诺和锐30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控制优于诺和灵30R组(P<0.01,P<0.05),空腹血糖、胰岛素用量HbA1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血糖发生率诺和锐30组小于诺和灵30R组.结论 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在控制餐后血糖、HbA1c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优于诺和灵30R组.  相似文献   

15.
低血糖症是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症,病因多种,发病机制复杂.成人血糖低于2.8mmol/L(50mg/d1)可认为血糖过低,但是否出现症状,个体差异很大.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因缺乏血糖监测,出现低血糖反应,以至低血糖昏迷者并不少见[1].在老年人群中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故老年人出现低血糖昏迷于初诊时,极易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2,3],以致贻误抢救时机,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2009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5例低血糖昏迷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每天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与每天注射2次诺和灵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低血糖情况的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34例采用饮食控制及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1∶1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诺和灵30R对照组。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以及空腹血糖(FBG)达标时所用甘精胰岛素和诺和灵30R的剂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PBG)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两组下降幅度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甘精胰岛素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1),血糖达标时所用甘精胰岛素用量也明显少于诺和灵30R用量。结论:使用甘精胰岛素加口服药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且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人血糖的良好控制可减轻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饮食控制和胰岛素强化治疗使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但随之而来的增加低血糖反应的发生率。笔者就我科40例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以提高护理人员对低血糖反应的识别处理能力。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18~82岁;病程2~30年;Ⅰ型糖尿病4例,Ⅱ型糖尿病36例,胰岛素使用量每日18~40U不等,注射次数2~4次,多数有1次为混合胰岛素。1.2低血糖诊断标准当血糖<2.8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症,典型低血糖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乏…  相似文献   

18.
龚健  龚康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7):603-603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因缺乏血糖监测,出现低血糖反应,以至低血糖昏迷者并不少见,为提高诊断符合率,特就近年来我院收治的5例低血糖昏迷的误诊病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2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预防治疗及指导.结果 低血糖发生原因有:药物作用、食物摄入不足、空腹运动、胰岛素剂量注射错误等.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病情恢复,血糖控制平稳.结论 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适当放宽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可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从而减少低血糖反应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干预方式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例数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片或阿卡波糖片组)30例,B组(预混胰岛素组)30例。治疗4周,观察血糖变化情况,并记录血糖达标时间和低血糖反应例数。结果:除A组1例及B组2例外,其余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达到控制目标。在治疗过程中A组1例及B组7例出现低血糖。结论:两组治疗均能使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P〈0.05),血糖达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出现低血糖的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