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闭袢性小肠梗阻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闭袢性小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诊断仪对16例闭袢性小肠梗阻的超声表现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闭袢性小肠梗阻具有局限性扩张的积液肠袢,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三大声像图特征,根据肠壁增厚的不同特点将其分为:1.单纯增厚型;2.增厚分层型;3.增厚分离型。1型仅见1例发生小肠坏死;2型和3型全部病例均发生小肠坏死。结论:了解闭袢性小肠梗阻的声像图特征对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间接估测闭袢肠管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90年至92年3月不完全统计超声诊断肠梗阻25例,均是我院住院病人经手术证实的病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19岁。粘连性肠梗阻11例,占44%,保守治疗好转3例,肠扭转5例,占20%。肠套餐8例,占32%,误诊1例,占4%,诊断符合率96%。体会:B超对肠梗阻的诊断具有肯定性价值。对临床上表现不典型的小肠高位梗阻优于X光。由于扩张的肠管积液较多,肠管形态易于显像,本组一例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及其重要合并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影像表现和临床意义.结果:18例中16例与手术所见符合,2例误诊为肠扭转;16例均可见肠管"移行带".5例合并绞窄性肠梗阻,其中3例为粘连性肠梗阻合并肠扭转,2例为粘连带下疝形成闭袢,均与手术所见吻合;3例手术时发现有肠坏死,而CT未能作出提示.结论:肠管"移行带"是粘连性小肠梗阻的较为典型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诊断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月间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5例绞窄性小肠梗阻患者全部手术治疗,其中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32例(占37.6%)。治愈81例,死亡4例(占4.9%)。结论:早期动态严密病情观察、正确及时手术及围术期处理是减少肠绞窄坏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小肠扭转(small bowel volvulus,SBV)是指游离小肠肠管的一段或全部沿其系膜为轴线旋转超过180°,扭转肠袢的两端及系膜血管均受压,肠管发生完全的或部分闭塞和血运障碍,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因伴有肠系膜血管受压,属于绞窄性肠梗阻。总结1983-04-2014-04我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成人急性SBV 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绞窄性肠梗阻并肠坏死治疗较困难 ,在手术治疗中 ,术式选择对病人预后有较大影响 ,我们通过探讨总结 ,对不能行一期肠切除肠吻合病人作肠T型吻合造瘘术治疗 ,结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院 1995年 2月~ 2 0 0 1年 3月收治 ,共 2 0例 ,男15例 ,女 5例 ;年龄最大 66岁 ,最小 7岁 ;术前全部患者均诊断为肠梗阻 ,经过手术探查证实全部病例为绞窄性肠梗阻并坏死。其中小肠闭袢性梗阻引起肠坏死 4例 ,回结肠肠套叠引起肠坏死 3例 ,小肠扭转引起肠坏死 3例 ,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坏死 7例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  相似文献   

7.
肠扭转属闭袢性肠梗阻,肠袢易发生缺血坏死,延误诊治,后果严重。我院近10年来,收治肠扭转82例,误诊20例。为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一般资料: 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63岁。10岁以内者9例。延误诊治时问10小时以上者13例,其中24小时以上者8例。小肠扭转17例,乙状结肠扭转3例,均经手术证实。死亡3例。  相似文献   

8.
切开肠管减压,是针对小肠机械性梗阻行剖腹术时,因术前胃肠减压失败,肠管仍极度扩张,需切开肠管排空内容物,使肠管塌陷,达到迅速降低肠腔内压力,又排除肠内有害物质的目的,对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均有好处。肠管切开减压术,有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盆腔肿瘤术后放疗致粘连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方式。方法:本文总结分析盆腔肿瘤术后放疗致粘连性肠梗阻14例(其中直肠肿瘤12例,其它盆腔肿瘤2例)。结果:14例病人均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发病距放疗时间7~35周(平均27.5周);梗阻发生后至手术时间13~480小时;术中见肠管扩张肥厚、水肿、肠管广泛粘连,肠袢间形成“疤痕”样愈合,严重者肠管与腹壁、盆腔周围粘连呈“冰冻”状态。14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小肠侧侧捷径手术11例,肠段切除1例,结肠造瘘2例。结论:盆腔肿瘤术后放疗致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放疗术后半年左右,诊断明确后应手术治疗。术中宜选用肠管的侧侧捷径手术,远端结肠及直肠梗阻时可作近端肠造瘘。  相似文献   

10.
<正>肠扭转是一种闭袢性肠梗阻,可迅速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和腹膜炎,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CT现已成为肠扭转的首要诊断方法。既往文献对CT肠管及系膜漩涡征描述较多,而对肠管位置异常的其它征象,如肠管换位征、肠管异常纠集成簇状排列等征象描述不多。笔者收集了12例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病例,对其CT图像中肠管位置异常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肠扭转的CT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乙状结肠梗阻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的CT表现特征。方法34例腹部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为乙状结肠癌和乙状结肠扭转引起的肠梗阻病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7.1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体检发现腹部胀痛,有压痛、反跳痛及肠型,听诊肠鸣音亢进等。就以下CT表现进行分析:(1)梗阻部位;(2)梗阻近、远侧肠管;(3)合并症的CT征象。结果乙状结肠癌引起的梗阻24例,显示一般肠梗阻特点,2例出现盲袢综合征;梗阻部位均见肠腔狭窄及肠壁增厚;2例见淋巴转移;3例见肝转移。乙状结肠扭转10例,结肠均扩张、积气及积液,显著者8例;8例见“鸟嘴征”,4例见“漩涡征”。结论CT检查对诊断梗阻的原因及程度可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小肠扭转坏死 ,特别是大段小肠扭转坏死 ,是最严重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本院自1987年1月~1999年12月手术治疗小肠扭转至大段肠坏死34例 ,占同期手术治疗肠梗阻的3.9 % ,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4例 ,男20例 ,女14例 :年龄14~68岁 ,其中14~18岁8例 ,19~60岁21例 ,60岁以上5例。发病至手术8~36h。肠扭转在360~1080度间 ,23例为顺时针 ,11例为逆时针方向。坏死小肠占全部小肠60 %~70 %的15例。70 %~80 %的12例 ,>80 %的7例 (其中3例>90 % )。23例有肠系膜过长存在 (系膜根部至肠缘过长 ) ,13例有饱餐后即活动的明确诱因 ;8例伴有肠粘…  相似文献   

13.
小肠扭转临床诊治分析(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扭转临床上并不少见,因缺乏特异临床症状,常不能早期作出明确诊断。小肠扭转是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有报道小肠扭转占急性肠梗阻的1.1?[1]。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0%~33%)[2]等特点,必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本院1998~2008年共收治小肠扭转16例,现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17~7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 h~3 d。既往有腹部手术史8例,2例有明确餐后劳作史。临床表现:持续性剧烈腹痛16例,伴有腰背痛6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0例,呕吐血性液体4例。入院休克4例,腹膜刺激症12例,肠鸣音消失5例。腹穿抽出血性液体6例。腹部平片提示小肠梗阻10例,CT提示肠梗阻、小肠系膜扭转3例。B超检查见局限性肠管扩张,扩张肠管蠕动差,腹腔不等量积液8例。血白细胞计数大于15&#215;109/L12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因粘连致肠扭转10例,小肠憩室1例,内疝2例,其他3例。小肠系膜顺时针扭转12例,逆时针扭转4例。扭转180&#176;~360&#176;9例,360&#176;~540&#176;5例,540&#176;~720&#176;2例。术中行复位减压5例,肠切除小肠端端吻合10例(其中1例吻...  相似文献   

14.
小肠Crohn病的多排螺旋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灌肠是将灌肠和CT相结合的一种成像技术,虽然传统的钡剂灌肠对诊断小肠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其显示肠壁及邻近的结构欠佳;传统CT口服对比剂不易使小肠充分扩张,塌陷或扩张不充分的病变肠段与正常肠袢不易区分;内镜具有侵袭性,而且不能完整显示整段小肠.本研究采用小肠插管技术灌肠使肠管充分扩张后,行CT三期对比增强扫描.得CTA及多平面3D图像,观察Crohn病肠壁及肠外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85~1990年收治乙状结肠扭转8例,均经手术治疗,占同期收治成人肠梗阻145例的5.5%。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8岁。术中见:8例均有乙状结肠系膜及肠管过长,呈逆时针扭转270~480度。乙状结肠肠管扩张程度:2例为Ⅰ度扩张,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置肛管减压、系膜固定术痊愈出院。6例为Ⅱ度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梗阻的病因及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8—2023年间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手术证实的87例新生儿肠梗阻的腹部平片、上消化道水溶性碘剂造影和下消化道灌肠检查及临床资料。结果:87例新生儿肠梗阻患儿中43例行上消化道水溶性碘剂造影、44例行下消化道灌肠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患儿腹部平片表现出高位的肠管积气扩张,下消化道造影腹部平片表现出低位肠管积气扩张;上消化道造影呈现出造影剂通过受阻的十二指肠、空肠或回肠梗阻等特点;下消化道灌肠造影呈现出结肠细小的特点。再行外科手术以探明梗阻原因及解除梗阻病变。经外科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7例(8.0%)、十二指肠闭锁9例(10.3%)、空肠闭锁14例(16.1%)、回肠闭锁15例(17.2%)、肠旋转不良伴十二指肠闭锁1例(1.1%)、肠旋转不良伴多发小肠闭锁2例(2.3%)、环状胰腺5例(5.7%)、环状胰腺伴十二指肠闭锁2例(2.3%)、胎粪性腹膜炎伴小肠坏死4例(4.6%)、胎粪性腹膜炎伴肠闭锁8例(6.9%)、胎粪性腹膜炎伴肠坏死及肠闭锁6例(6.9%)、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6例(6.9%)、小肠扭转及坏死3例(3...  相似文献   

17.
绞窄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消化道外科疾病,病情进展迅速,一旦误诊,绞窄坏死肠管将被切除,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极差。如果绞窄坏死肠管较长,切除的范围较大,患者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营养吸收困难,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患者逐渐衰竭,最后导致死亡。对郑州市儿童医院经外科手术证实的13例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婴儿绞窄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及X线特征,以求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粘连性小肠梗阻的CT特征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提升CT影像诊断在临床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小肠粘连性梗阻患者近3年的临床随访及CT影像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手术组及保守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根据CT影像进行特征分类:(1)按粘连类别分粘连带组和粘连垫组,再根据具体梗阻方式细分为简单粘连带、粘连性腹内疝、粘连成角、粘连轴向扭转和粘连固定组;(2)根据梗阻程度分轻度、重度和完全组;(3)根据血运情况分无缺血、淤血和明显缺血组;(4)区分有无闭环肠袢征、小肠粪便征、腹水征和肠系膜密度增高征。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在粘连类别、梗阻程度、缺血程度、有无小肠粪便征及有无肠系膜密度增高征有显著差异(P0.005);闭环征(OR,4.223)、肠系膜密度增高征(OR,26.477)及腹水征(OR,5.360)是肠壁淤血或缺血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CT特征分类中粘连带梗阻、重度或完全梗阻、肠壁淤血或缺血、肠系膜密度增高征及无小肠粪便征提示患者更可能需要手术治疗;肠壁密度减低或强化减低、肠壁周围出血或肠壁积气是肠缺血坏死的直接征象;闭环征、肠系膜密度增高征及腹水征则是引起肠缺血的影响因素;而对粘连垫梗阻的亚分组在临床治疗的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正> 作者回顾性比较了经手术证实或未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梗阻CT检查结果,以评价CT在诊断有无小肠梗阻及梗阻原因的作用。作者对CT检查结果和腹部X线平片及小肠造影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CT诊断肠梗阻的根据是梗阻可疑部位近端小肠袢扩张,而梗阻远端的小肠袢萎陷或正常。CT仪检测结果的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当采用2.5cm作为判断小肠是否扩张的标准时,能得到敏咸性和特异性的最佳均衡。以这个标准为基础,30例证实有梗阻的病人中,27例(90%)正确地诊断了梗阻的存在。而无梗阻的病人中则无—例诊断为  相似文献   

20.
广泛性小肠粘连性肠梗阻是指1/2~2/3以上小肠相互粘连而引起的肠道梗阻。我院自1989~1992年共收治该类病人37例,术者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条件分别采用了小肠内或外固定术,并进行了临床比较观察。 1 观察方法与结果 1.1 一般资料:男31例,女6例,年龄21~72岁,平均47.5岁,所有病例均为广泛性小肠粘连性肠梗阻,既往均有腹部手术史,入院保守治疗都在5天以上不能缓解,手术内固定12例,外固定25例,术前一般条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均按常规进行。 1.2 手术方式:先分离所有的粘连,游离全部小肠,肠减压完毕后行小肠固定术。①小肠外固定术:自屈氏韧带20cm起,向下有次序地折迭,每个折迭单位的肠管约20~30cm,折迭肠管侧壁间用1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