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研究高浓度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葡萄糖在糖尿病(DM)大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3H-TdR标记法,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MTT)法和锥虫蓝染色法。结果:(1)高浓度ox-LDL和高浓度葡萄糖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细胞死亡,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并且呈浓度依赖性;(2)高浓度葡萄糖增强ox-LDL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进其死亡的作用。结论:在高浓度葡萄糖情况下ox-LDL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加强,提示DM高血糖促进了脂质异常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促进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葡萄糖(Glu)作用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h、48h、72h,绘制细胞增殖曲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结果:高浓度Glu(20mmol/L、40mmol/L)对内皮细胞的生长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和G2/M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了内皮细胞的凋亡,并随作用浓度增加、时间延长更为明显。结论:高糖使培养的HUVECS凋亡加速,同时抑制细胞增殖。细胞可能被阻滞在G1/S转变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非酶促糖化终末产物(AGEs)和不同浓度葡萄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用氚标记胸腺嘧啶(~3H-TdR)掺入法,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AGEs以及抗氧化剂(维生素E)对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11mmol/L葡萄糖加AGEs(5 mg/L)、30 mmol/L葡萄糖、11 mmol/L葡萄糖+AGEs+维生素E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的2 h~3H-TdR掺入量分别为对照组的4.69倍(P<0.01)、2.15倍(P<0.05)和1.46倍(P<0.05)。提示:高糖和AGEs均能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糖及AGEs同时存在时更为明显,而抗氧化剂维生素E则抑制内皮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作用于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对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系的活力和白细胞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为阐明高血糖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发病中作用与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胎盘蓝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活力和黏附分子表达。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可使内皮细胞的死亡率增加,ICAM-1表达显著上调,但VCAM-1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减少高糖诱导的ICAM-1、VCAM-1表达增加,对减少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是一条有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去氢表雄酮对培养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观察去氢表雄酮(DHE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检测经不同浓度DHEA(1μmol/L,5μmol/L,50μmol/L)处理的HUVEC培养液中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显示: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预后,培养液中SOD含量下降,MDA升高(P<0.05);加用DHEA后培养液中SOD含量回升,MDA下降,高浓度组作用最明显(P<0.01)。结果表明,DHEA可增加内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可能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波动性高浓度葡萄糖与恒定性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凋亡,调控基因bax、bcl-2的表达及血管舒、缩因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ilin-1,ET-1)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UVEC,实验性模拟糖尿病的血糖波动状态,实验分组为,正常对照组(NG组)(葡萄糖浓度为5.55 mmol/L);恒定高葡萄糖组(HG组)(含葡萄糖25 mmol/L);波动性高葡萄糖组(FG组)(葡萄糖浓度为5.55与25 mmol/L2种条件培养液);每间隔8 h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1次,共作用72 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相关调控基因bax、bcl-2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舒张因子NO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细胞合成的血管收缩因子ET-1含量,结果 FG组细胞凋亡率、凋亡基因bax表达[以荧光指数(fluorimetric index,FI)表示其相对含量]以及ET-1合成明显高于HG组,分别为(10.20±0.20)%比(8.10±0.10)%(P<0.01);1.250±0.048比1.120±0.010(P<0.05);(3.50±0.50)pg/μg Protein比(2.70±0.50)pg/μg Protein(P<0.05),而FG组细胞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以FI表示其相对含量)、NO合成明显低于HG组,分别为,0.790±0.062比0.900±0.059(P<0.05);(13.50±2.00)μmol/L比(18.10+3.70)μmol/L(P<0.01).结论 高波动性的血糖可能比单纯稳定的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对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葡萄糖(Glu)、软脂酸(PA)和油酸(OA)对培养24小时的人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结果:Glu(30mmol/L)组和Glu30mmol/L PA0.25m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A(0.025、0.5mmol/L)组,PA+OA(PA0.25mmol/L+OA0.5mmol/L)组及Glu+PA+OA(Glu30mmol/L+PA0.25mmol/L+OA0.5mmol/L)组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A(0.125、0.25、0.5mmol/L)组与对照组,上清液中NO含量坎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Glu作用于内皮细胞24小时使用内皮细胞生成NO增多,而OA抑制内皮细胞生成NO。高浓度OA与高浓度Glu联合作用时,OA抵消了Glu的作用,仍然使NO降低。高浓度Glu和游离脂肪酸对内皮细胞NO生成出现的相反效应的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葡萄糖浓度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t)mRNA及蛋白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不同浓度(5.6,11.1,16.7,22.0,28.0 mmol/L)的葡萄糖孵育10 d及同一浓度(22.0 mmol/L)葡萄糖孵育0,5,10,15 d.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及Western Blot检测MIP-1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6~28.0 mmol/L),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内皮细胞内MIP-1 α表达明显增加,22.0 mmol/L时表达最高,28.0 mmol/L时表达稍降低;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 mRNA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2.54±2.78,17.69±1.38,23.35±2.13,32.23±2.25及28.46±2.46(P<0.05);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蛋白的表达量分别为5.6 mmol/L葡萄糖组的1.42倍、1.87倍、2.58倍及2.12倍(P<0.05).同一浓度葡萄糖(22.0 mmol/L)孵育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内皮细胞内MIP-1α表达逐渐增加,至15 d时表达最高;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 mRNA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0.43±2.13,18.67±1.46,32.23±2.25及38.28±3.14(P<0.05);各组内皮细胞内MIP-1α蛋白的表达量分别0 d组的1.75倍、3.06倍及3.64倍(P<0.05).结论:葡萄糖浓度可促进内皮细胞MIP-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种作用与葡萄糖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28、42mmol/L)作用48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hUVECs增殖率,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 Bloting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比值的变化。结果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高,hUVECs的增殖率逐渐降低,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比值逐渐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1.08~249.49,q=5.38~27.59,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通过调节Bcl-2/Bax比值的变化,诱导hUVECs凋亡,同时抑制hUVE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及葡萄糖浓度波动对单核细胞产生白介素6(IL 6)的影响,探讨血糖波动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所采用的细胞为THP 1细胞株,根据葡萄糖浓度及其变化分为对照组、高葡萄糖组、葡萄糖浓度波动组和渗透压控制组。将细胞接种于六孔培养板,每12?h换液1次,留取上清液。72?h后将每次留取的上清液等量混匀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L 6浓度,比较各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高葡萄糖组IL 6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葡萄糖浓度波动组高于高葡萄糖组(P=0.000),渗透压控制组介于高葡萄糖组和葡萄糖浓度波动组之间。结论葡萄糖浓度波动较单纯高糖更能促进单核细胞分泌IL 6,提示葡萄糖浓度波动有更强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1.
NO在外源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O在外源性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EC)中的作用。方法:培养的家兔主动脉EC随机分为四组:1.对照组(C,n=6):2mlPBS;2.自由基损伤组(X/XO,n=6):2mlPBS中加入终浓度为1μmol/mlX,0.1IU/ml的XO;3.L-Arg组:含终浓度为10^-3M的L-Arg,余同2;4.SNP组:含终浓度为10^-5M的SNP,余同2。在观察L-NAME对自由基损伤的作用时 相似文献
12.
脂质过氧化物与抗氧化剂对内皮细胞前列环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向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2,12(3):164-166
以氢过氧化枯烯作为引发剂、激发和促进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以硒、维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作为抗氧化剂,测定细胞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与培养液中6-酮-前列腺素F_1α的含量。结果表明:氢过氧化枯烯能增加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并减少内皮细胞的前列环素合成,而各种抗氧化剂的添加,通过减少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蓄积,可阻止其对内皮细胞前列环素合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及一氧化氮在其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对兔离体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了解一氧化氮 (NO)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以明确VEGF的作用机制。方法 :先进行兔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然后行传代培养。在第 3~ 5代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VEGF ,培养 6h ,取上清液测定内皮素 (E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值 ,并应用一氧化氮合成酶 (NOS)抑制剂N -硝基 -L -精氨酸甲酯 (L -NAME)后观察ET、vWF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VEGF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 (VEC)分泌ET、vWF ,并且呈剂量依赖性 (r =- 0 .96 881P <0 .0 1,r=- 0 .9711P <0 .0 1) ,NOS抑制剂L -NAME可剂量依赖性地阻断其效应 (P <0 .0 1)。结论 :NO在VEGF抑制VEC分泌ET、vWF中起中介作用 ,NO是VEGF作用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通路。 相似文献
14.
尼古丁作用于培养人内皮细胞,引起细胞收缩、胞浆空泡化、质膜泡形成、线粒体及内质网扩张,细胞坏死脱落。受刺激和损伤的内皮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增多而纤联素(FN)减少。认为Ⅷ因子相关抗原增多可能导致血小板凝集性上升,促进血栓形成;纤联素减少会导致内皮连接疏松与脱落,在活体可增加内皮通透性、利于血栓形成。上述改变可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肾上腺素(Adrenaline, Adr)对血管内皮细胞(VEC)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注射Adr造成大鼠VEC损伤,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vWF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vWF的表达;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LISA法测定HUVEC培养液vWF含量.结果:造模第4天和第5天,模型组大鼠血浆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肺组织免疫组化灰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显示模型组肺组织vWF表达高于对照组.在HUVEC培养实验中,24、48 h模型组培养液vW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Adr可致大鼠VEC损伤标志物vWF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6.
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稳定的豚鼠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并保证豚鼠取材后较高的存活率。方法:采用自豚鼠一侧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克服了以往小动物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自大血管取材,取材后动物均死亡的缺点,由于颈总动脉管腔细小,原代培养获取细胞数少,培养不易成功,采用新的血管外翻方法进行酶消化获取内皮细胞,并创造有利于细胞生长的最适条件。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扩增迅速,纯度较高,为进一步研究了奠定基础。结论:自豚鼠颈总动脉取材进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对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电镜下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心肌缺血部位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心肌细胞明显肿胀;肌膜破坏;染色质凝聚、边集;肌原纤维松弛,形成异常收缩带,肌丝断裂、溶解,形成大量肌溶灶;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缺失、空泡化;三联体松解;糖原明显减少.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染色质边集,线粒体增大,吞饮小泡明显减少,应力纤维分散,梗死灶内血管内皮细胞变性、断裂和分离.结论:缺血再灌注后对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但血管内皮细胞较心肌纤维损伤轻. 相似文献
18.
VEGF和上皮钙黏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波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5,41(4):317-319
①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②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8例TCCB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VEGF和E-cadherin的表达。③结果正常黏膜VEGF不表达,在TCCBⅠ级(G1)、Ⅱ级(G2)、Ⅲ级(G3)和浅表性(Tis~T1)、浸润性(T2~T4)肿瘤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07%、58.62%、84.61%和43.75%、77.77%;VEGF的阳性率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临床分期的TCCB中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4.11、8.29,P<0.01);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94%和40.00%,差异有极显著性(2χ=10.77,P<0.01)。正常黏膜E-cadherin呈阳性表达,在TCCBG1、G2、G3和Tis~T1、T2~T4肿瘤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5.38%、55.17%、80.77%和37.50%、75.00%;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在不同组织学分级及不同临床分期的TCCB中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5.27,P<0.01);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和36.67%,差异有极显著性(χ2=9.40,P<0.01)。④结论VEGF阳性表达和E-cadherin异常表达与TCCB病理分级、浸润及复发关系密切,VEGF和E-cadherin可以作为判定TCCB恶性程度及复发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与肾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 4 2例肾癌和 9例正常肾组织中VEGF及微血管密度 (MVD)进行检测。结果 4 2例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 2 7例 (6 4.3% ) ,MVD均值为 (6 4.38± 2 5 .17) ,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 (P <0 .0 1)。肾癌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与其组织类型、分级、淋巴转移及 5年生存期都明显相关 (P <0 .0 1)。结论 肾癌组织中VEGF、MVD可作为判定肾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对血管内皮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细胞 (VEC)形态改变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并参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途径预防内皮损伤 ,有效地改善或逆转其功能障碍。从内皮屏障作用、抗氧化、血管活性物质的生成与释放 ,以及对某些内皮相关性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 ,综述了中药单体、单味药及某些复方的作用机制。并强调在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中药复方抗 VEC损伤、防治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