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其二者相关性.方法:应用SCSQ和SSRS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1)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极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2)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极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3)积极应对方式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34,P<0.05),积极应对方式与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0,P<0.01;r=0.267,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SSRS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该武警机动部队医院护士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较好.积极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武警某部医院护士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SSRS和SCL-90对武警某部医院94名护士进行测查.结果:①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军护与本院合同制护士、军护与地方某医院正式护士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院合同制护士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5),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地方某医院合同制护士(P<0.01).②军护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1).军护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1),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女军人常模(P<0.05).合同制护士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总分均显著高于女护生(P<0.01).③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敌对、恐怖、偏执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5).军护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合同制护士(P<0.05),其余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主观支持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0,-0.231,-0.234).客观支持与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负相关(r=-0.211).社会支持总分与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r=-0.246,-0.220,-0.208).结论:该武警部队医院护士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合同制护士的社会支持较军护差,军护的躯体化因子分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甘肃省护理专业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自编教师一般情况调查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甘肃省10所医学院校216名护理专业教师进行测评,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甘肃省护理教师"情绪衰竭"维度得分高于常模,"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低于常模(P<0.01);SCL-90总分及其"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得分高于国内常模,"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低于国内常模,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特质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常模(P<0.01);且SCL-90症状自评量表总分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呈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得分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而"消极应对"维度得分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甘肃省护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且职业倦怠受心理状况和应对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士长社会支持状况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80例护士长社会支持状况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士长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评分和社会支持总分均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护士长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而消极应对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护士长的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与积极应对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应对评分仅与客观支持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护士长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其采取的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加强其社会支持,引导其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军队医院工作人员疲劳状况及相关因素,旨在为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健康维护、心理干预和医院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评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instrument,FAI)、疲劳量表-14(fatigue scale,FS-1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武警某部医院200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该武警部队医院军人的GFSS、SSFS、PF、MF、FS显著低于合同制人员(均P<0.05);医护人员的GFSS、SSFS、FCS、PF、MF、FS显著高于工勤人员(均P<0.01);女性医护人员GFSS、SSFS、FCS、RRS、PF、FS显著高于男性医护人员(均P<0.01);护士的SSFS和RRS显著高于医生(均P<0.01),护士的MF显著小于医生(P<0.01).(2)医院工作人员的GFSS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159,P<0.05);SSFS、FCS、PF、MF、FS与主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150,-0.246,-0.180,-0.183,-0.217,P<0.05);FCS与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50,P<0.05).(3)影响疲劳感的因素有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社会支持总分和婚姻状况(t=2.275,4.509,-4.203,1.970,8.507,-8.266,-2.151,P<0.05).决定系数R2为0.345和0.431,可解释总变异量的34.5%和43.1%.结论 医院合同制人员、女性医护人员、护士的疲劳严重程度高,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差.女性、年龄大、工作年限短、已婚或离异、社会支持差者容易出现疲劳,需加强心理干预,改善认知,增强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6.
护士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护士工作倦怠与人格特征、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马斯勒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BI-HSS)、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250例护士的工作倦怠情况、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并与国内常模相比较.结果 护士的MBI-HSS的情感衰竭(EE)和、去人性化(DP)维度评分明显高于马斯勒倦怠常模,而个人成就感(PA)维度明显降低,均P<0.01;护士的精神质(P)、神经质(N)等EPQ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国内常模,而内外向(E)、掩饰性(L)等维度评分明显增高,均P<0.01;护士的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高于中国常模,P<0.01;护士的MBI-HSS各维度评分与EPQ和SCSQ评分均呈不同程度相关,P<0.05或<0.01.结论 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与其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密切相关.护理管理者和护理教育者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培养其健全人格,正确引导护士尽量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减少或避免消极应对方式,进而预防或消除其职业倦怠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芳  刘双红 《四川医学》2009,30(9):1497-1498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倦怠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整群抽取随州市2所综合医院140名护士,采用护士工作倦怠量表(MBI)、生活事件自评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其进行测试。结果护士处于高水平情感耗竭、非人性化和严重的工作无成就感者分别占27.8%、16.6%和30.9%。情绪耗竭、工作成就感与正性事件刺激、负性事件刺激、生活事件总刺激、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0.01)。非人性化与正性事件刺激、负性事件刺激、生活事件总刺激、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0.01)。结论护士的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积极应对生活事件,增加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护士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区工作人员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社会支持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234名杭州市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结果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正性因子总分明显高于负性因子总分,分别为(11.79±6.88)分和(7.74±5.90)分;男性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明显高于女性( t =3.807,P <0.01;t =2.610,P <0.01);正性情感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 r =-0.220,P <0.01);社会支持各纬度与积极应对均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P <0.01);影响总幸福度的因素依次为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5.766,P <0.01;4.050,P <0.01;2.616,P <0.05;2.286,P <0.05).结论 杭州市社区工作者总体自觉幸福和满意;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与性别、文化程度、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具有密切关系.对于学历较高、男性社区工作者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加强社会支持、调整应对方式,可能对提高社区工作者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上海市部分高校学报编辑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缓解编辑的职业倦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MBI-HS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对上海市13所高校的72名在职编辑的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结果:高校学报编辑情感衰竭及去人性化维度的得分高于Maslach常模,低成就感维度得分低于Maslach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倦怠与睡眠质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情感耗竭与PSQI的7个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去人性化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个人成就感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结论:上海市高校学报编辑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睡眠质量问题较多,高校学报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缓解编辑的工作压力,同时编辑自身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心理调适,提高睡眠质量,以避免或减少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为预防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提供理论上依据和具体实施缓解怠倦的方式。方法采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人类服务版中文版调查综合性医院的287名护士进行一般基本情况和职业倦怠程度调查。结果以美国M氏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常模为对照,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情感衰竭的分数较美国M氏常模分高(P<0.05),而个人成就感和去人性化的维度上的总分数低于美M氏常模分(P<0.05)。以上海护士职业怠倦为对照,与上海护士职业倦怠进行比较,个人成就感分数增高(P<0.01),综合医院的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分数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年龄段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去人性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婚姻状况护士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工作护理人员的情感衰竭和去人性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护士职业倦怠个人成就感以及情感衰竭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护士去人性化和情感衰竭和程度最高,而个人成就感最低。结论不同社会经济水平地区的医院护理人员其职业倦怠水平不同。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和学历水平是影响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相当,ICU的护理人员情感衰竭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以医生集体效能为团体调节变量来探讨医生应对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 采用应对效能量表、集体效能信念量表和中国职业倦怠问卷对11所医院的461名医生进行调查,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层分析.结果 1.医生职业倦怠轻、中、重度的比率分别为20.17%、21.47%、25.60%;2.应对效能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607.r=-0.539,r=-0.785,P<0.01);3.应对效能显著负向预测情感耗竭、人格解体与成就感降低(β=-0.394,β=-0.479,β=-0.572,P<0.01);集体效能对应对效能与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之间关系的正向预测作用极其显著(β=-0.045,β=-0.062,P<0.01).结论 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集体效能会调节应对效能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县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饶荣  刘俊英  高永华 《西部医学》2010,22(8):1565-1567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遂宁地区3家县级医院的350名在岗执业护士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包括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和相关因素两大部分,其中相关因素包括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工作量、工作满意度、工作难度5类。对调查采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工作倦怠3个维度的分值为应变量,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工作满意度和应付方式3类变量被多次和优先引入方程。结论县级医院的护士均存在工作倦怠,工作量、工作满意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她们工作倦怠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治安民警的职业倦怠状况,研究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221名基层派出所治安民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不同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民警的职业倦怠水平有显著差异;②主观支持对情绪衰竭、人格解体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利用度和积极应对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人格解体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性别、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对治安民警的职业倦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儿科护士职业压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抽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80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身心健康自评量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压力均分在76.11±13.19,其中以病人护理和管理及人际关系维度得分较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分在71.54±42.42。儿科护士大多都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护士社会支持以主观支持得分最高;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对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均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 儿科护士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交警工作倦怠与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为预防缓解工作倦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79名交警,采用职业倦怠调查表(MBI-GS) 、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进行测试.结果 交警职业倦怠中情绪枯竭维度、玩世不恭纬度、成就感低落维度评分分别为(1.90 ±1.18)分、(1.84±1.18)分、(3.00±0.89)分.交警职业倦怠与人格、应对方式的诸多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工作倦怠三个维度与消极应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46,0.224,0.219;情绪枯竭与P、N、E相关系数分别为0.573,-0.332,0.334;玩世不恭与P、N的相关系数为0.358,0.257;成就感低落与P的相关系数为0.182,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 .回归分析表明,P,N,E和消极应对是情绪枯竭的预测变量;P和N是玩世不恭的预测变量;P和消极应对是成就感低落的预测变量.结论 预防交警职业倦怠,应重视交警人格的塑造和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工作倦怠对身体健康及工作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健康问题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及组织支持量表整群抽样调查458名武警院校教师.结果 情绪衰竭、玩世不恭与健康问题相关显著(r=0.616,0.438;JP<0.01),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对健康问题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562,P<0.01;β=0.144,P<0.05).低成就感对工作绩效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48,P<0.01).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表明,组织支持感对情绪衰竭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R~2=0.031,P<0.01).结论 工作倦怠对健康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工作倦怠水平越高,健康问题越严重;低成就感对工作绩效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组织支持感对情绪衰竭与工作绩效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缓冲情绪衰竭对工作绩效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护士职业倦怠及其与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离职意愿量表对长沙市四所省级综合性三甲医院207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CU护士职业倦怠中情绪衰竭维度得分为(23.20±9.71)分、去人格化维度得分为(6.43±5.81)分,均属于中度倦怠;个人成绩感得分为(32.34±9.40)分,属于高度倦怠。76.3%(158名)的ICU护士存在离职意愿,其中17.4%(36名)的ICU护士离职意愿强烈。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r=0.531,r=0.384,P〈0.05),而个人成就感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r=-0.310,P〈0.05)。结论 ICU护士职业倦怠较严重,离职意愿率较高。应注意降低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从而减弱离职意愿,以便有效预防ICU护士离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