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9):60-61
2.9 咳逆上气 上气即气上逆之意。咳嗽上气有两种含义:一种指证状而言,咳嗽而气上升,复因气升而咳嗽,形成咳嗽上气。一种指肺胀而言,肺胀之主证是咳嗽上气。《金匮》云:“咳而上气,此为肺胀”。与今之哮喘相同。导致本病的原因很多,范围相当广泛,从《金匮》咳嗽上气篇有关条文归纳有两方面:一为内有水饮,外感风寒。一为里热与水饮相搏。  相似文献   

2.
百日咳系小儿急性传染病之一,以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有百日咳之称。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积,如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孙思邈《千金要方》说:“暴咳或上气,咽喉鸣,气逆”,“昼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小儿咳嗽门)。都与百日咳的症状相类似。后世医家,由于各人的见解不同,因而更有顿咳、天哮呛、时行咳、天行咳、疫咳、鹭鸶瘟、痉咳、鹭鸶咳等名称。但观其所述之症状,非但和百日咳无异,而且已经知道它是一种流行性的传染病。我们依照治疗上述各种咳嗽的方法来治疗本病,其疗效是令人满意的。兹将治疗本病的大法及个人的一些体会,扼要的分述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麦门冬汤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其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该方由麦冬、半夏、人参、大枣、粳米、甘草组成,具有润肺益胃,降逆下气之功,为治疗肺痿的主方.  相似文献   

4.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梗米、大枣组成。本方所治之症,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以其甘寒之性,滋养肺胃之阴且清虚火;以半夏为臣,意在降逆止呕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门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门冬滋阴润燥而不腻,两药配伍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门诊常见的主症之一,历代医家对于咳嗽的论述较多;如<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医学三字经·咳嗽>"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景岳全书·咳嗽>说:"咳症虽多,无非肺病".现代医家多从庞安常之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疗咳嗽多注重从气论治.笔者从肺的生理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及病理上肺为贮毯痰之器的特点,临床从气从痰论治慢性咳嗽,取得良好的疗效.故而认为应该痰气并重论治咳嗽.  相似文献   

6.
針灸治疗支气管喘息病我国典籍中予有記載,如內經卷十欬論:“治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經,”鍼灸甲乙經更有詳細記載:“……阳气大逆,上滿于胸中,噴塡肩息,大气逆上,喘渴坐伏,病咽噎不得息,取之天客。其欬上气,穷詘胸痛者,取之廉泉。欬逆上气,魄戶及气舍主之,咽喉嗚,渴喘息,,扶突主之。欬逆上气唾沫,天容及行間主之。欬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欬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亶中主之。欬逆上气,喘不得息,嘔吐胸滿不得飲食,俞府主之。欬逆上气,  相似文献   

7.
张俊杰同志“半夏泻心汤临床体会”(下简称体会)一文,读后获益良多。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商榷。张医师在体会中称“本方虽名曰半夏泻心汤,但以黄连,干姜辛开苦降为主,二者缺一疗效则差”。此系实践之谈,笔者认为是方如无半夏则可能几无疗效。黄元御云“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心  相似文献   

8.
肺原性心脏病,在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但在金匮的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载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为肿谓之支饮。”“心下有痰饮,胸沉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12):62-62
胃气以降为顺,水饮停留则胃气上逆作呕;水气凌心则悸;阻遏阳气则目眩。“膈间”殆指心下之胃脘部位,这是一时性胃中停水的证治。先渴乃水停于胃,津不上承,渴则必须饮水,水入于胃,与饮冲激,上逆则呕。若其人中阳素虚,饮邪上逆,或因呕多导致气虚上逆者,附《外台》茯苓饮方,有补中益气、蠲饮降逆之功。(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姜10克。)  相似文献   

10.
姜可止痛     
胡献国 《家庭医药》2014,(12):42-43
干姜、高良姜,二者均有温中散寒之功,但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干姜,又名淡干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全国各地均产,冬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入药.中医认为,干姜味辛、性热,入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之功,入脾肺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故可治疗脘腹冷痛,寒饮咳喘.《本草纲目》言其“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  相似文献   

11.
咳嗽第四气上嗆,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輕肺如鐘,撞則鳴 “原註”:①內經云,五脉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然肺为气之市,諸气上逆于肺則嗆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②內經虽分五脉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於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霧上蒸于肺而轉輸諸脉,只是留精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飲,胃中既为痰飲所滯,而輸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諸咳之患矣。③肺为脉腑之華盖、呼之則虛,吸之滿,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來  相似文献   

12.
当归入药用首载<本经>,其别名: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尤以岷县当归品质最佳,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 当归为补血之要药,<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上品,其性味:甘、温、人肝、心与脾经.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功用,主治: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痛、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相似文献   

13.
“当归四逆颗粒”是中国药科大学开发的6类中药新药(原三类中药),现已获得临床批件。一、处力来源当归四逆颗粒的处方,来源于《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原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351条,仲景以本方治疗“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为温经散寒的代表方。两千年来,本方受到历代医药家的重视,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当归四逆汤的成药制剂,临床均以汤剂煎服,处方缺乏规范,有些用法违背仲景原意,个别因辨证用药不当或药昧、药量的误用而导致不良反应,使用亦不方便。为了充分发挥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之证的优点,促进本方临床推广应用和规范用药,我们在处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增减优化,制成当归四逆颗粒剂。  相似文献   

14.
<正>仲景秉承《黄帝内经》阳气为贵的思想,以伤寒为论,强调阳气的重要性,后世以此发展出扶阳学派,要求顾护阳气、调理阳气、强壮阳气、维持阳气充盈流通[1]。经方中回阳温阳多用附子,《伤寒杂病论》中含有附子的方剂共37首,其中用生附子9首,其余为炮附子,包括四逆汤等温里代表方。笔者认为,自古述评伤寒者,多论附子回阳救逆,今用附子者,亦温里为主。而《神农本草经》则云:“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可见附子亦能治表证。《本草求真》载:“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善走而不守,  相似文献   

15.
传统医学认为款冬花具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效,但是并未对咳嗽类型进行细分及研究。本文通过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13本古籍,《普济方》及《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等进行深度调查及分析研究,指出款冬花为止咳之要药,在治疗久嗽、咳嗽上气、五脏诸嗽等症中使用频率较高,在咳嗽痰唾稠黏、咳嗽短气、咳逆的方剂中使用频率较低,而其祛痰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呃逆     
呃逆是喉间呃呃连声的症候,又为哕俗称。如景岳说:“哕者,呃逆也”。本症主要关乎胃,但肺气不降及肾气不纳也能影响胃气上逆,前者如灵枢谓“肺主为哕”,后者如景岳说“脾肾元气大有亏竭而然”,盖肺主气,肾为生气之源。然气因何而逆?综合古人对本症的认识,约有下列几点:(1)因寒:如灵枢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而为哕”。  相似文献   

17.
吴茱萸具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杀虫之功效。《本草纲目》谓:“吴茱萸,辛热能散能湿,苦热,能燥能坚,其所治之症,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经》称:吴茱萸能“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伤寒论》亦云:“干呕,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较世界各国都早 ,二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甘美肥胖易患消渴的记载 ,如《金匮要略》中提出消渴的症状和治疗 :“男子消渴 ,小便变多 ,水饮一斗 ,小便一斗 ,肾气圆主之。”又说 :“消渴饮水多 ,口干舌燥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内外秘要》又说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 ,有脂似麸皮甘者 ,皆是消渴病也。”唐宋之后把消渴病分为三消 :如《医药心语》提出 :“多饮为上消 ,消谷善饥为中消 ,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说明那时古人即观察到糖尿病与过食脂肪、糖类及肥胖有密切关系。综上所述 ,消渴病是由肺、胃、肾三者热盛…  相似文献   

19.
麻黄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积聚。”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又可下输膀胱,也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同时,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现代研究认为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其中挥发油有发汗、解热作用,又可抑制流感病毒。麻黄碱能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伪麻黄碱有…  相似文献   

20.
张聚振 《医药导报》1995,14(6):274-275
参茸近视康复片是郑州豫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原当代民间名医新郑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王铁枝共同研制开发的纯中药制剂,处方来源于王铁枝所长30年的临床验方,根据青少年近视发病机理,选用人参、鹿茸、羊肝.当归、黄芪、菊花、丹参等19味中药.采用现代工艺精制而成.主治青少年近视.1 药物功能1.1 补气养血 眼与气血关系密切.《太平圣惠方·眼内障论》曰:“眼通五脏,气贯五轮.”《灵枢·决气篇》曰:“目之所以能视者气也.”先贤之训说明,目之所以明视万物,全靠气的支配,若久视过度,必耗原气,以致气机衰惫,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则视力疲劳,视物昏朦相继出现,即发生近视.血与眼的关系:《内经》曰“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曰:“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先贤之训说明,目得血养,才能明视万物,若供血不足,眼就发生近视.本品方药选用人参、黄芪大补元气,气足自能生血,更以补血之圣品当归、制首乌相伍,其补血力更著,气血足,目得所养,即可预防近视的发生及控制近视的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