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期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0例,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在术后24 h内开始连续6 d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每日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20 g。分别于术前(3 d内),术后第1、3及7天采集清晨外周静脉血,检测炎症指标、免疫指标及营养指标,同时监测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有52例患者完成研究,2组各有3例因未能行根治术退出研究。术后第3天2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和TNF-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均较低(P0.05);术后第7天,2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CD3~+T细胞百分比、CD4~+T细胞百分比、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均较高(P0.05)。2组患者术后7 d内的感染性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血液系统感染和吻合口漏)发生率、非感染性并发症(腹泻、腹胀和腹痛)发生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联合静脉补充丙氨酰谷氨酰胺有助于减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增强其免疫功能及改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耐受性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法将88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拟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术前3d开始在常规饮食的基础上口服肠内营养液予以预适应,对照组术前常规饮食。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腹泻、腹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首次进食流质时间、首次排气、首次排便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胃癌手术患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能实现胃肠道预适应,能有效降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强化肠内免疫营养对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全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曾合并术前营养不良,其中60例患者术后早期接受普通肠内营养(EN组),另外60例接受强化的肠内免疫营养(EIN组)。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8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及免疫指标(血清IgA、IgG、IgM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观察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问各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较术后第1天均有改善,且EIN组患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EN组(P0.05),两组间营养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IN组术后感染性的发生率较EN组低(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能更好地改善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免疫状态,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入住本院符合研究条件的10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52例)和肠内免疫营养组(免疫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瑞代,免疫组给予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肠内免疫营养制剂瑞能。在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检测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g G、Ig A和Ig M)水平,测定血浆降钙素原的变化,GCS评分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都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降钙素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都有增加,降钙素原降低,GC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免疫组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升高,降钙素原表达降低,GC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肠内免疫营养制剂更能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对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遵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分无营养风险的69例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4例)和肠内营养组(3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天流质饮食,术前禁食12 h,术后禁食3 d、补充液体及所需热量,胃肠功能恢复后进半流质;肠内营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00 g/d,术前4 h停用,术后24 h即开始鼻饲.两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监测营养指标、炎症反应、免疫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及营养代谢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除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WBC、IgG、IgA、IgM、C3、C4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简便、价廉、安全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在胃癌根治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到2019年9月期间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术后使用常规肠外营养(对照组),40例患者的术后肠外营养方案中额外添加100 mLω-3鱼油脂肪乳(观察组)。收集的营养和应激指标包括术前1 d,以及术后1、3和7 d的血总白蛋白(TP)、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收集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术前1 d,以及术后3 d和7 d的血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结果①营养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以及术后1、3和7 d时的TP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3及7 d的TP水平均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的ALB水平降低(P0.05),术后7 d升高(P0.05)。②应激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 d的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术后7 d时,观察组患者的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的CRP和PCT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7 d的CRP和PCT水平均增高(P0.05)。③肝功能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的CHO、TG及γ-G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 d的TBIL、ALT和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各时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HO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3 d和7 d时观察组的TG和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7 d的TG和TBIL水平升高(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7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LT和γ-GT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添加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对术后近期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善,但可减轻胃癌术后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并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人体成分的影响.方法 将360例老年胃癌患者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180例.EEN组术后20~24 h开始行EEN;PN组术后1d经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开始PN.术前、术后1d、7d检测营养指标、免疫和人体成分指标测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指标及人体成分指标值均有降低,但EEN组术后下降程度显著小于PN组(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EN支持能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人体成分的变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入组2012年5—10月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60例伴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以安素作为肠内营养制剂,术前连续服用10d,对照组进食等热量等氮的匀浆膳。检测患者入院时、术前1d和术后3d营养相关指标及肝肾功能指标,并记录恶心、呕吐等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水平一致(均P〉0.05)。术后3d,试验组较对照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3.9±5.6)g/L比(31.0±5.3)g/L,P〈O.05]和血红蛋白水平[(103.4±7.7)g/L比(96.6±10.5)g/L,P〈0.01]均明显升高;而体质量指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糖浓度、血钾、血钠及肝、肾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各有1例出现呕吐症状,试验组患者未出现肠内营养相关的严重不良临床事件。结论术前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伴营养风险胃癌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是临床纠正营养风险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6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34例)与常规肠内营养组(32例),术后24 h给等热量、氮量肠内营养支持1周,比较术前1 d、术后第9天两组的营养、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免疫增强组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均上升,而常规组均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蛋白两组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IgMI、gA均升高且免疫增强组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的CD3 、CD4 及CD4 /CD8 均高于常规组(P<0.05),但CD8 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IL-1α与IL-2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6与TNF-α均升高,且常规组IL-6、TNF-α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常规组(25%)(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提高蛋白质合成、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及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整体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76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给予整体护理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天数、腹胀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第7 d白蛋白计数、误吸、腹泻,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可促进胃肠功能良好恢复,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0年2月在吉林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老年胃癌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复尔凯鼻胃管)胃肠减压,对照组用普通胃管(F16)胃肠减压。观察两组胃管的通畅性,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切口感染或裂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胃管通畅率分别为94.11%和9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咽喉疼痛8.84%;恶心、呕吐5.88%)低于对照组(咽喉疼痛28.13%;恶心、呕吐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管胃肠减压可达到胃管减压的相同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前使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肠道准备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结、直肠癌择期手术病人42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例,术前3d口服瑞素做术前肠道准备;对照组21例,采用传统流质饮食,然后比较两组的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及各项营养评定指标。结果两组病人肠道清洁度均较好。实验组术后电解质失衡及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营养指标在肠道准备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术后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均较肠道准备前降低(P<0.05)。结论采用肠内营养制剂代替传统流质饮食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能保证良好的肠道清洁度,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术后营养支持对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646例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215例)和肠内营养组(215例)及对照组(216例),术后营养支持7d,采用等热卡[125.5kJ(30kcal)·kg-1·d-1]和等氮(0.25g·kg-1·d-1);对照组术后常规补液直至恢复正常饮食。观察比较术后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入选的3组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总死亡率为1.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外营养组33.5%(72例),肠内营养组28.4%(61例),对照组44.9%(97例);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1;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0。肠内营养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0.2%,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的15.3%,P=0.002;而两组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vs.23.7%,P=0.06)。住院时间:肠外营养组(11.2±5.0)d,肠内营养组(9.8±3.4)d,对照组(14.5±7.1)d;肠内营养组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02;对照组与肠外营养组比较,P=0.003;与肠内营养组比较,P=0.001。结论术后营养支持可改善营养不良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预后,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能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对术后肝肾功能、免疫功能、营养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6月期间确诊为胃癌或结直肠癌并行根治术的患者65例(胃癌35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1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25)和对照组(n=40)。试验组术中腹腔内植入5-FU缓释剂400mg。术前及术后第2天、第7天分别检测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营养状态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肿瘤TNM分期、术前肝肾功能、营养及免疫指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天试验组的总蛋白水平和转铁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尿素氮水平及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蛋白水平、Alb、CD4水平及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植入5-FU缓释剂治疗胃癌及结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但是对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抑制作用并影响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半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19例、肠内营养组19例、观察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20例,术前第1d及术后第1、5、9d检测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观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9d血清CD3、CD4、CD4/CD8、前白蛋白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相应指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IgA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缩短(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较常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探讨应用肠内营养制剂进行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可行性、安全性。回顾性选取112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应用能全素行术前肠道准备54例(实验组),应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术前肠道准备5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时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道准备前与术后第1天患者的营养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肠道清洁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方面,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前实验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手术前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结直肠肿瘤患者术后的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结直肠肿瘤患者72例,术后分别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研究组,36例)或常规肠内营养制剂营养支持(对照组,36例),于术前、术后第1、8天分别检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及营养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研究组血清谷氨酰胺、精氨酸、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CD4+、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球蛋白(Ig)G、IgM明显高于对照组,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改善结直肠肿瘤患者手术创伤后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胃癌术后老年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210例,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及麻醉师完成手术。试验组患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每天额外静脉输注10%的鱼油脂肪乳剂100 mL;对照组患者术后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比较2组患者术后谵妄的情况,以及炎症反应、并发症、住院时间及30 d再入院的发生情况。结果共计205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试验组103例,对照组102例。①对照组共发生谵妄47例,试验组共发生22例,2组患者的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3 d对照组和试验组各发生谵妄32例和19例,术后4~7天各发生19例和6例,同时点2组的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 d和7 d,试验组患者的WBC计数、CRP、IL-6、TNF-α、PCT及血糖均较对照组低(P0.05)。③术后试验组共有46例患者发生术后发热,而对照组发生71例,对照组的发热发生率较高(P0.01)。④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液化2例,试验组发生轻度乳糜漏1例,2组的切口液化发生率和乳糜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1)d,较对照组[(9±2)d]缩短(P0.01);此外,试验组无患者30 d内再次入院,对照组有4例,对照组的30 d再入院率较高(P=0.04)。结论老年胃癌术后使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通过控制患者的炎症及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符合标准的92例胃癌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EN)及肠外营养组(PN)。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天及术后7天检测病人外周静脉血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免疫指标:Ig A、Ig G。并对两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比较术前1天及术后1天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病人术后1天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术前1天显著降低(P0.05)。术后7天时肠内营养组(EN)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肠外营养组(PN)明显回升(P0.05)。结论胃癌病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肠外营养组(PN)和肠内营养组(EN),每组7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静脉炎、腹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与术后7 d相比较,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ATL及AST水平均显著改善,但EN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N组(P0.05),且肠道恢复时间及营养费用等均显著低于PN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