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体会温州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邮编325000)张启瑜温州医学院附一院普外科蒋飞照随着影象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外科手术经验的积累,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率不断增加,手术切除率也在逐年上升[1]。本院外科于1984~1993年间共收治肝外胆管癌...  相似文献   

2.
胆管癌发病和早期诊断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胆管癌被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如何早期诊断胆管癌,提高胆管癌患者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胆管癌发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已有涉及。现有报道显示胆管癌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癌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管癌发病与黏蛋白基因、三叶肽基因和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就这些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外胆管癌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甚至手术探查漏诊率仍高。本院1995~1998年收治因胆道结石、炎症等良性病变而近期有手术史的肝外胆管癌12例。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44~81岁;半年内(平均75d)有胆道手术史,外院手术11例,其中5例术中确诊为胆管癌;另6例和本院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调控酶polo样激酶1(PLK1)和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及血清中的水平以及两者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测定54例肝外胆管癌组织及20例癌旁胆管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与15例健康人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患者手术前后两者水平的变化。结果:肝外胆管癌患者中,癌组织中PLK1和Aurora A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胆管组织(66.7%vs.25.0%;63.0%vs.15.0%,均P0.05),且PLK1和Aurora A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有关(均P0.05);术前血清中PLK1和Aurora A的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434.85 pg/mL vs.256.00 pg/m L;644.64 pg/m L vs.375.73 pg/m L,均P0.05),术后两者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PLK1与Aurora A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血清中浓度具有一致性(r=0.55;r=0.64,均P0.05);无论癌组织或血清中,PLK1与Aurora A水平均呈正相关(癌组织:r=0.47,P0.01;血清:r=0.71,P0.01)。结论:PLK1与Aurora A水平在肝外胆管癌患者癌组织与血清均升高,且两者水平的升高与肝外胆管癌的恶性进展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肝外胆管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胆管癌因其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就诊时多半已为晚期,所以手术切除率低,治疗效果不理想。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晚期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已较容易,但早期诊断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早期肝门胆管癌能做到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肿瘤标志物、B超、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等检查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主要方法,各有特点。对高危患者应联合运用多种影像学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肝外胆管癌术前超声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肝外胆管癌与超声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定性诊断准确性86.08%,敏感性95.00%,定位诊断准确性93.67%。结论超声可较早发现胆管癌,可作为诊断胆道疾病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自1954年Browns完成第1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内科医生Klastkin对13例手术结果进行7总结,并指出此类肿瘤局限生长而远处转移少,早期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延长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都符合实际并不在不断深化和积累中,随着临床上认识和警惕性的提高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报道呈增多的趋势,但其术前诊断困难,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仍期待着人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研究有利于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本文从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糖类肿瘤标志物、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增殖抗原、端粒酶和IL-6等文方面对胆管癌的肿瘤标志物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报告肝外胆管癌按Longmire分型,上段肛管癌占43.64%,中段胆管癌21.82%,下段胆管癌34.55%;有42例得到病理诊断,浸润型24例,结节型6例,乳头型11例,97.62%为腺癌。手术切除11例,切除率26.19%,其中上段胆管癌手术切除率11.76%;平均生存期10.78±9.67月(x±SD),但手术切除组生存期为21.35±16.73月(X±SD),疗效最好,胆肠内引流次之。并对肝外肛管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选择以及是否术前施行PTCD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7年肝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4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发热、陶土色大便、呕吐、纳差、呃逆;血清糖链抗原CA19-9的阳性率较高;B超、CT、PTC、ERCP、MRCP和肝动脉造影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治疗:5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根治性切除,4例行胆管内引流术,6例行外引流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2例,胆道感染2例,脓毒症1例,切口感染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肝门胆管癌诊断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根治切除肝门胆管癌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对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胆道引流术或外科旁路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11.
肝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提高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认识,减少对其误诊误治;方法 对上海中山医院1993年1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33例术前诊断为肝门胆管癌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结果,探讨影像学检查、肿瘤相关抗原、组织活检和细胞学检查以及手术探查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根据病理结果.33例手术病例中有8例系其他肝门部梗阻性疾病被误诊为肝门胆管癌,误诊率占所有手术的24.2%。这8例被谋诊患者中,包括肝门胆管癌栓3例,特发性良性狭窄2例。咀囊管癌累及肝总管1例,胆囊管残株癌1例,肝外胆管结核1例。结论 虽然有较多的方法可用于肝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但临床误诊率仍较高。我们建议对所有肝门胆管癌病人.只要无手术禁忌证,均应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与根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9例肝门部胆管癌,积极根治并肝切除16例取得良好效果,3~8年随访全部存活,其中8例已达5年,2例硬化性胆管癌达28年,而11例姑息手术病例均于术后30天内死亡,根治手术组与姑息手术组比较有较大差异。作者认为常规早期诊断与积极根治切除并不增加病死率,但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延长术后生存率,而术前根据病史、现代影象学检查如B型超声波、P T C、CT及手术探查,可以早期发现病人。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5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肝门部胆管癌52例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和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手术切全28全我院总手术切除53.8%,其中根治性切除19例,姑息性切除9例,行胆管内,外引流术24例。  相似文献   

14.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的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指包括肝门部胆管癌、中段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肝外胆道所致的胆汁排出受阻。由于此区域的肿瘤早期诊断困难,解剖部位毗邻肝门区与胰十二指肠区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门部胆管癌是普通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疗水平有了不断提高。笔者从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分型、诊断、治疗、预后、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6.
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求实用和有效的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方法。方法:对61例肝门胆管癌及50例良性胆道疾病(肝门胆管结石伴肝管狭窄、肝门胆管损伤性狭窄)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比较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和右上腹痛。肝门胆管癌病人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P<0.01)。血清CA19-9,CEA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6%,17.4%和68%,100%。B超,电脑彩超,CT,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0%,97%,71.9%,78.3%和95.7%,100%,90.9%,87.5%。所有46例肝门胆管癌病人行MRC均能明确显示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的肝门胆管树。结论:血清CA19-9有助于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彩超,MRI结合MRC是诊断肝门胆管癌的首选影技术。  相似文献   

17.
肝外胆管癌23例临床分析王天飞曹树立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且疗效不甚理想。我院自1988年7月至1995年12月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23例,现作临床分析及讨论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40~79岁,平均58.8岁,50...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学的发展,关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治疗已初步被总结出一些较合理的方案。但老年的肝外胆管癌病人,在诊断与治疗上存在其相应的特点,对此,本文就我院1995~2002年外科治疗的23例65岁以上的肝外胆管癌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左右肝管分叉处的胆管癌,占胆管癌的50%~60%,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1965年,Klatskin首先详细描述了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又被命名为Klatskin瘤。本病起病较隐匿,就诊时一般为进展期,早期诊断困难,外科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目前,肝门部胆管癌的误诊率在5%~1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7年肝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4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肿瘤标志物和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肝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腹痛、发热、陶土色大便、呕吐、纳差、呃逆;血清糖链抗原CA19-9的阳性率较高;B超、CT、PTC、ERCP、MRCP和肝动脉造影在影像学表现上各有其特点;治疗:5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2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根治性切除,4例行胆管内引流术,6例行外引流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并发症为肺部感染2例,胆道感染2例,脓毒症1例,切口感染1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结论肝门胆管癌诊断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联合应用多种影像学和免疫组化检查进行,根治切除肝门胆管癌应做到切缘无癌残留,对不能切除的患者可以进行胆道引流术或外科旁路手术,不能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肝动脉灌注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