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观察家兔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心室复极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心肌缺血后MAPDd即刻增大,10~40min,增大更显著(P〈0.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缺血前MAPDd无显著差别(P〉0.05),缺血后各时相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是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波电交替是人类及动物缺血心肌发生室速、室颤的标志,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现就T波电交替的溯源与发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T波电交替(TWA)与心肌细胞复极的空间离散、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及离子通道的改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检测指标.TWA可见于多种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及长QT间期综合征等.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判定标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T波电交替(TWA)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60例TWA的患者作为交替组;无…T’波交替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分析动态心电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交替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7例,对照组2例。结论TWA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伏级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织春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27(3):231-236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主要机制,为预防猝死,用有效的诊断方法对心律失常的高危病人进行危险分层极其重要。目前各种检查如左室射血分数,心室晚电位,动态心电图监测确定的室性异位搏动,心率变异性和通过QT离散度反应的心室复极异常可用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高危病人。然而,其预测价值有限,寻找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新的预测指标,以期对高危病人进行适宜的预防性治疗是临床医师一项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波电交替(TWA)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56例TWA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出健康者56例作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影响心血管系统疾病病史.采用胸部导联在窦性心律测量Q-T间期和R-R间期,计算Q-T/R-R比值,用TWA指数作为定量指标,TWA指数>3为TWA阳性.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率、Q-T/R-R、Q-T间期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Q-T问期变化、TWA与窦性心律无关.观察组T波形态和TWA指数较对照组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死者6例,对照组2例.发生TWA的导联与心肌缺血的导联相同.结论 TWA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有显著关系,已成为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观察家兔冠状动脉结扎前后心室复极离散度(MAPDd)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心肌缺血后MAPDd即到增大,10-40min增大更显著(P<0.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比较,缺血前MAPDd无显著差别(P>0.05),缺血后各时相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使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是缺血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筛查冠心病的价值.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152例为冠心病组.对照组为非冠心病者共140例.采用GE Marquette Case800系统MTWA分析程序以时域法连续分析MTWA及最大MTWA时的心率(HR)为频率阈值.以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TWA筛查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CHD组时域法MTWA(22.04±7.22)μV明显高于对照组(10.63±6.71)μV,P〈0.01;频率阈值[(107.61±12.06)次/min]低于对照组[(126.23±9.42)次/min,P〈0.01].MTWA筛查CH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8(95%CI0.87~0.946,P〈0.01),最佳切点为11.5μV(敏感性为97.66%,特异性为71.43%).结论冠心病患者时域法MTWA的频率阈值明显降低,MTWA幅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可在运动试验中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方法: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MI模型,2d后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模拟缺血缓冲液中用玻璃微电极测定动作电位90%复极时间(APD90)和有效不应期(ERP),并观察后除极(AD)和其他电生理现象。对照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直接取出左心室假腱索(n=30)置于正常Tyrode’s液中观测上述指标。结果:慢频率刺激时,MI组APD90明显短于对照组[心动周期(CL)=800ms,(247.4±20.5)ms比(284.6±13.4)ms,P<0.05;CL=500ms,(246.7±15.3)ms比(268.4±17.8)ms,P<0.05]。MI组ERP明显短于对照组[(207.1±18.3)ms比(232.3±17.6)ms,P<0.05]。CL=200ms和300ms时,MI组27根假腱索观察到迟后除极(DAD);CL=200ms,MI组30根假腱索均出现动作电位(AP)交替现象。Ryanodine全面抑制MI组假腱索的DAD和AP交替现象。结论:MI后假腱索DAD和AP交替现象与浦肯野细胞钙调控异常有关,且可能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雷米普利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心肌梗死组(MI)和雷米普利组(RAM).3组均在无菌条件下开胸,其中心肌梗死组和雷米普利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雷米普利组术后第2天给予雷米普利[1 mg/(kg·d)],3组共... 相似文献
13.
益母草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益母草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用SD大鼠复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2 0只分益母草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与实验前、缺血 5min及再灌注 1 5min观察记录心电图变化 ,益母草组于结扎后即给予静注益母草注射液 ( 0 8mg/ 1 0 0g体重 )。结果 :益母草组心律失常发生率 ( 2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 90 %) (P <0 0 1 ) ,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 1 1± 0 8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 ( 1 2 1± 2 2 6)min(P <0 0 1 )。结论 :益母草注射液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单相动作电位技术,通过比较甲亢状态下心房肌和心室的电生理特性的改变来探讨发生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甲状腺素组(12只)。甲状腺素组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L-T4)1 mg/(kg.d)复制甲状腺机能亢进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两组动物各自随机分为心房组和心室组进入实验(每组6只)。采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记录四组心房肌和心室肌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程序刺激诱发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心房肌和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90)、有效不应期(ERP)和ERP/MAP90比值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给予程序性电刺激时,甲状腺素组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甲亢状态下房性心律失常比室性心律失常易于诱发,可能与心房肌单相动作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非同步性缩短的电异质性,以及和心房解剖结构存在的各向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高低、病程长短与心脏等靶器官损伤程度关系很密切。降低血压对心脏等靶器官的保护十分重要。高血压病昼夜血压的波动变化已证明与其预后及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但血压的波动是否可以诱发急性心肌缺血,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否与心肌缺血的程度相一致,以及是否还有其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冠脉CT血管成像(CCTA)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因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进行冠脉造影(CAG)、CCTA和SPECT心肌灌注显像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CTA和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结果CCTA检出患者24例(70.59%),检出主要冠脉50支(49.02%);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出可逆性缺损者20例(冠脉36支)。以CAG为金标准,根据患者例数,CCTA诊断灵敏度95.65%,特异度81.82%,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灵敏度82.61%,特异度90.91%;根据冠脉支数,CCTA诊断灵敏度88.37%,特异度79.66%,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灵敏度72.09%,特异度91.52%。结论CCTA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两者互为补充,综合判断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痹通胶囊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胸痹通胶囊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的( CK)、( CK-MB)以及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钙调蛋白(CaM)。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K,CK-MB及心肌MDA,CaM含量都显著增高,而SOD含量明显下降;胸痹通胶囊组与模型组相比,SOD活性相对升高,CK,CK-MB,MDA,CaM含量相对降低,SOD相对升高。结论胸痹通胶囊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内氧自由基的产生,维持细胞内钙平衡,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阴性率显著低于常规心电图( 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且动态心电图在监测频发期前收缩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20.
薏附冲剂对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薏附冲剂消化道给药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冠状动脉痉挛 ;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所致的异常心电图的出现 ,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肌梗死大鼠血清SGOT、CKP、LDH的升高 ;显著增加小鼠心肌营养血流量。表明薏附冲剂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与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调节和维持心肌在缺血状态下氧代谢及能量的供需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