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
目的观察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对肝癌手术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进行肝癌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护理,引流组接受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引流组的脂肪液化率为2.00%(1/50),伤口感染率为4.00%(2/50);对照组分别为22.00%(11/50)及34.0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BMI、糖尿病、高频电刀的使用是患者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引流是保护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术前BMI、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是患者伤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切口引流是保护因素,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持续负压引流可降低肝癌手术肥胖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社区医学杂志》2016,(24)
目的观察二期切口缝合负压引流管放置在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8月收治的腹壁刀口脂肪液化需二期缝合的妇科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二期缝合时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二期切口缝合法。观察两组行二期切口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的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后均愈合良好。观察组术后第1天引流量为25~30 ml,术后第3天引流量5~10 ml,第5~6天引流管中无液体引出。观察组缝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拆线时间[(15.8±3.9)、(8.9±1.7)、(9.6±1.8)d]与对照组[(27.8±4.8)、(11.7±2.3)、(14.1±2.1)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妇产科腹壁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二期切口缝合手术时表面放置负压引流管可缩短切口缝合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104例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切口缝合处理,观察组术后给予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比较两组的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优良率及切口面积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改良式皮下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促进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的上升和生活条件改善,孕产妇肥胖人群增加及手术者一些不当操作,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1994年6月-2008年12月笔者对发生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1例患者采用切口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1例,年龄24—37岁,正中纵切口14例,横切口7例;其中二次剖宫产2例,三次剖宫产1例,其余均为首次剖宫产。合并肥胖(皮下脂肪厚度4~12cm)11例,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贫血2例,术后咳嗽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4~9d切口出现淡黄色渗液,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7.
俞磊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4,(7):58-58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不恰当使用,切口出现黄色渗液的比例逐渐增加,而将该渗液进行细菌等微生物培养往往呈阴性,没有明确结果,故考虑切口脂肪液化,结合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手术病人,特别是腹部手术病人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提出预防和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分析31例腹部术后脂肪液化的临床特点及防治结果.结果: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25例渗液少,经过部分拆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及换药而治愈.B组切口有大量渗出液,拆除全部缝线,以0.2%甲硝唑葡萄糖溶液冲洗后,引流、换药,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治愈.结论:应根据伤口渗液多少采取不同措施治疗.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围生医学的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孕期肥胖、高龄人数比例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切口脂肪液化就是创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本文分析24例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治疗和预防的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