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虚证外周微循环对比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宗林  包力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37-438
本文对44例脾虚证患者进行了健脾方药治疗前后的甲襞与舌微循环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脾虚证存在明显的甲襞与舌微循环障碍,脾阳虚与脾阴虚组的加权积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健脾方药治疗后,随着脾虚临床症状的消失与减轻,其外周微循环障碍亦得到明显改善。初步认为,外周微循环障碍与脾虚证具有相关性,其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脾虚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脾虚大鼠模型的肠系膜微循环及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观察了利血平与饮食失调型脾虚大鼠模型的肠系膜微循环,并对其肠系膜微血管进行了电镜形态学观察,以探讨脾虚证胃肠微循环的改变。结果表明脾虚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无明显异常改变,而微血管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异常,肠系膜微动脉内皮细胞出现缺氧、细胞损伤的表现。提出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可能是脾虚证微循环障碍的前提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5例冠心病血淤证患者的红细胞变形性、外周微循环进行了同步检测,并以22例冠心病非血淤证患者作对照,发现冠心病血淤证组红细胞变形性指数明显低于冠心病非血淤证组(P<0.01),后组约为前组的6.5倍;甲襞、球结膜微循环积分值前组高于后组(P<0.05或0.01),而它们的三个组成部分——微血管形态、循环动态、周围现象的积分值,两组比较仅循环动态或血流状态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1)红细胞变形性指数降低较之外周微循环障碍,是诊断血淤证的一个既敏感又特异更客观的指标,虽然外周微循环障碍仍不失为诊断血淤证的良好依据之一。(2)冠心病血淤证的微循环改变主要表现在血流状态的严重障碍上,此点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患者血循环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了60例脾虚证病人的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情况,并与50例痰湿证、20例肝郁证患者及153例正常人相对照,结果表明脾虚病人的血液流变性表现为高粘状态、供血障碍、出血倾向,并有贫血现象,即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硬化指数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与正常人及肝郁组比较,P<0.05或P<0.01。甲皱微循环则表现为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而肝郁证则表现为血液流动性差,其红细胞聚集指数较正常人明显增高,两者比较P<0.01。痰湿患者血液的高粘程度则较脾虚证患者更为严重。提示3证俱存在血液淤滞现象,但血液循环基础不同,这对选用更有针对性的药物来治疗上述各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肝郁脾虚证相关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流量计对73例胃脘痛肝郁脾虚证患者通过相关穴位测定其皮肤微循环流量改变,近取脾、胃经募穴、背俞穴;远取脾、胃经输穴、合穴。结果表明,胃脘痛肝郁脾虚证Ⅰ、Ⅱ型相关各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值均非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该病证病理机制之一在于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其中,足三里穴具有相对特异性:1.该病证足三里穴流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脾虚为主的Ⅱ型比肝郁为主的Ⅰ型该穴流量值明显减低;3.Ⅱ型组内各穴流量值以该穴为最低。可见该穴在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最为敏感,并为针灸治疗该病证优选穴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从瘀论治的理论及临床进展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晓宏 《国医论坛》2001,16(5):53-54
1 糖尿病血瘀证的研究血瘀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 ,血液积蓄、血流滞缓等血液循环障碍都可导致血瘀证 [1]。鉴于外周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和血液凝固异常与血瘀形成的关系[2 ] ,以及在糖尿病中的改变 ,有关糖尿病瘀证的研究多从这些方面展开。1 .1 糖尿病与微循环障碍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并发微血管病患者均可出现外周循环障碍 ,其发生机理多与其糖代谢和脂代谢障碍有关[3] 。陈氏对 2 0 0例糖尿病病人的甲皱微循环 1 6项指标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通过观察其形态、流态、袢积分、总积分值 ,发现有 90 %左右的患者管袢模糊与渗出 ,个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同病异证比较原则,设立平行对照组,通过对23例高血压病兼血淤证和32例不兼血淤证病例(均为高血压病Ⅱ期、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进行红细胞变形性和外周微循环的对照联合检测分析,前组与后组比较,发现红细胞变形性指数降低、甲襞—球结膜微循环计分增高,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和微循环障碍对以血淤为兼证的病证表现形式具有诊断价值,突破了以往研究血淤证均以其为临床主证时方加以研究的传统限区。  相似文献   

8.
正头痛的病因可以归为外感与内伤,病机总属不通与不荣两方面。不论是有形或是无形之邪阻塞所导致的不通,还是气血阴阳不足所导致的不荣,其均有不通的一面,只是虚实之间不通的程度有所区别。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祛风化痰、活血祛瘀、清肝明目为基础自拟清振汤并衍化出多张类方用于治疗不同兼证的头痛,疗效较为满意,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外周微循环与中医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对于微循环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报导尚不多。近有人观察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甲皱微循环,发现肾虚型的甲皱微循环障碍比肺虚型及脾虚型患者为重。还有人认为甲皱微循环的变化与气血有密切关系。我们观察了部分病员外周微循环的变化,并探讨其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微循环的研究,"微循环"一词在1954年第一届美国微循环会议上正式确定和使用.微循环障碍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全身或局部性的微循环灌流与组织需要不相适应,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与代谢障碍,进一步引起组织变性坏死、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变化[1].中医"久病入络"理论的病理基础是血瘀证,而病理实质就是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实质上是中医血瘀理论一个重要的、具体的客观指标,血瘀证则是中医学对微循环障碍一类疾病的病理概括.  相似文献   

11.
微循环障碍与“血瘀”及“活血化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从微循环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血瘀证的本质和活血化瘀的作用原理,本文就近年来我们应用人体和动物多部位微循环检查的方法,进行的一些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结合部分国内文献及中医对血瘀的论述,讨论血瘀与微循环障碍的联系,以及"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机制。一、血瘀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具体表现1.微血管畸形、微血流缓慢和淤滞:我们曾对46例瘀证患者与26例非瘀证患者的手指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作了比较观察,发现瘀证患者微血管中血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临床表现和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学检查所见,提出了小儿腺病毒肺炎辨"血瘀证"的依据,认为中医血瘀证与西医微循环障碍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临床以活血化瘀中药为主治疗婴幼儿腺病毒肺炎654例,病死率从六十年代初期30%左右降至5.66%;活血化癌中药对早期 ARDS 的肺组织电镜观察的动物实验也支持该论点。  相似文献   

13.
久病入络患者瘀血证与微循环障碍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宗佩  郭伟 《陕西中医》1997,18(9):423-425
“久病入络”患者存在血瘀证,且随病程延长,血瘀证逐渐加重,血瘀证积分值逐渐增高。“久病入络”患者存在球结膜微循环障碍,随病程延长,微循环障碍逐渐加重,微循环积分值逐渐增高。血瘀证与微循环障碍有相关关系,随病程延长,相关系数依次递增。提示:“久病入络”的病理基础可能是血瘀证,病理实质可能是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4.
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分别用活血化瘀中药和尿激酶治疗,疗效良好。其中43例进行治疗前后外周微循环观察,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外周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微血流中红细胞聚集以及局部血流停滞。活血化瘀治疗后,球结膜微循环改善表现为微血流颜色的改善,微血流区域性停滞的减轻,红细胞聚集的离散,微血流速度的增加和微血管周围出血的吸收。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90例血瘀及气虚血瘀证病人进行甲皱微循环检查,部份病例进行血浆血栓素B_2(TXB_2)、6-K-PGF_1α的同步检测,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表明血瘀证微循环改变为管袢较模糊,异型管袢增多,血流减慢以粒线流、粒流为主;红细胞聚集增多,血色暗红,有渗出、出血等改变,积分值为3.43±1.13(与正常组比较,p<0.01)。气虚血瘀证微循环障碍更加严重,尚有血色变浅、管袢扩张等改变,积分值为4.48±1.54(与血瘀证组及正常组比较,p<0.01),正常组积分值为1.61±0.96。血瘀证、气虚血瘀证血浆TXB_2水平均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1),且气虚血瘀证血浆TXB_2高于血瘀证(p<0.05)。两组患者血浆6-K-PGF_1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患者TXB_2/6-K-PGF_1α(T/K)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表明两组患者微循环障碍与血浆T/K值改变呈正相关,提示两者有密切关系,微循环障碍与血浆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平衡失调可能是血瘀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中医分型与甲皱微循环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68例溃疡病患者及30例正常人进行了甲皱微循环测定,结果显示三种分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当微循环障碍,且严重程度脾胃虚塞型〉脾虚胃热型〉肝胃不和型〉正常人组。  相似文献   

17.
健全的肝内微循环系统是肝脏功能正常的必要保证。文章首先介绍了肝脏微循环组成与特点及肝腺泡的概念,后探讨了肝衰竭肝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及与肝细胞再生的关系,作者认为肝腺泡Ⅱ带和Ⅲ带内部微循环改善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是肝细胞再生的最基本保障。此外,从中医角度探讨了"瘀"的概念及与肝衰竭肝内微循环障碍存在的相关性,认为肝衰竭中医证候虽不尽相同,但病因夹"瘀"则是必然。最后,分析了目前西医治疗手段在改善肝内微循环障碍方面存在的不足及中医药治疗的切入优势,以期中西医优势结合能更好地为本病临床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 历来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痛证的基本病理,而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不通则痛”不能概括中医痛证的全部病理(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3期),因此提出了“不荣则痛”是痛证的又一基本病理,笔者认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是一个辨证的因果关系,不能孤立看待。即“不荣”可导致“不通”,“不通”也可导致“不荣”,“不荣”导致“不通”者,“不荣”是其因,“不通”  相似文献   

19.
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与甲皱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31例痛经患者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有效率可达93.54%;同时,在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采用田牛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治疗前总积分值最高,∑(A×B)属重度异常,说明微循环障碍严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1;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下降,∑(A×B)属轻度异常,说明微循环有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对照P<0.05.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和微循环障碍改善,总积分值随之下降;说明“不通则痛”的发病机理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证明对痛经的施治,除了强调辨证外,改善微循环障碍是痛经辨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年老多瘀”、“年老多虚”,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循环改变。老年虚证与老年本虚标实证、虚中夹瘀证、血瘀证有否联系?本文以甲皱微循环为指标,观察老年虚证等的甲皱循微环变化,以探讨其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