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黄伟  郭汉林 《广东医学》2007,28(10):1681-1682
目的 分析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惠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67例慢性肾衰经血液透析治疗后死亡的原因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死亡24例,放弃治疗16例,营养不良11例,感染9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脑血管意外4例.结论 心脏疾病、放弃治疗、营养不良、感染、高龄是慢性肾衰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控制血压,减轻心脏负荷,作好宣教工作,改善贫血,营养支持,充分个体化透析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梁凌  李似姣 《大家健康》2013,(16):81-82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提供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血透室行HD治疗的MHD患者,其中死亡32例,选取同期患者65例患者为对照组。死亡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血钠、感染进行比较。用logistic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首位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依次为感染、恶液质、自杀。高龄、贫血、高血压、感染是危险因素。结论:积极改善和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高血压、感染,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达到临床预防目的。  相似文献   

3.
储虹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38-38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以加强MHD患者的管理,提高生存率。方法:综合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75例临床资料。结果:因心脏原因死亡31例(41.3%),脑血管意外死亡23(30.7%),感染11例(14.6%),放弃治疗7例(0.09%)。结论:心力衰竭、脑出血和感染是本院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改善营养不良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及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提高对老年血透患者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接受MHD死亡的1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主要合并症及死亡原因。结果:心力衰竭是老年血透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是较常见死亡原因。结论:加强透析,改善营养状况。预防及控制感染,纠正贫血等有助于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对慢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慢肾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血液透析滤过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血液透析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细胞、白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氮和瘦素的改变。【结果】血液透析滤过组患者血清瘦素从(18.8±14.9)ng/mL降至(15.4±11.3)ng/mL,校正后瘦素/红细胞压积从(66.5±53.8)ng/mL降至(50.3±41.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单次清除率为9.7%;血液透析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和瘦素/红细胞压积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透析滤过能有效地清除瘦素,而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瘦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死亡的41例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是我院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的死亡原因。结论应高度重视血透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尿毒症患者死亡原因及防治以期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维持性血透死亡病例。结果:慢性心衰、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分别占50%、15.6%、9.3%。结论:控制高血压、治疗心衰、预防并治疗消化道出血,可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对维持性血透(MHD)患者生活质量和贫血的影响。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透析结束后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FPO)3000IU皮下注射2~3次/周,而治疗组每次透析后加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1g。随访1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给两组患者应用SF36系统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并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浆白蛋白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的上升,较对照组治疗后亦有明显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可明显提高维持性血透患者生活质量和促进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92例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前3位的死亡原因.结论: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原因,探讨死亡相关临床危险因素,以降低其死亡率。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2年8月于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102例,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死亡27例,其中10例(占37%)死于脑中风,9例(占33.3%)死于放弃治疗,5例(占18.5%)死于严重感染,2例(占7.4%)死于心力衰竭,1例(占3.7%)死于肿瘤。死亡组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浓度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较存活组低,高血压的控制率较存活组低。结论:脑血管并发症为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加强血压的控制及降低血液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等是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褪黑素(melatonin, MT)、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dvanced oxidized protein products, AOPP)水平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5例,统计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较骨质疏松症患者和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T、AOPP水平和骨密度,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MT、AOPP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 ROC)分析血清MT、AOPP水平预测老年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效能。结果 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45.71%;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AOPP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P<0.05),血清MT水平和骨密度(腰椎L1~4和双侧股骨颈和Ward′s氏)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对象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每组各24例,研究其氮、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检测两组年龄、透析龄、每周透析时间、血肌酐、血尿素声心动图后发现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28例,发生率为60.9%,阳性组年龄、血红蛋白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不少见,本研究显示患者年龄因素是唯一一个有明显相关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郑敬  孙斐 《海军医学杂志》2005,26(4):316-319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调查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在本科进行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和糖尿病发病情况。采用主观综合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来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采用karnofsky指数评估患者活动能力,采用ICED(index of co-existence disease)系统来评估患者合并症情况。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有45例入选本研究,糖尿病患者占42.2296(19/45)。轻一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4.44%(20/45),严重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22%,血清CRP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r=-0.44,P〈0.01);在糖尿病组,尽管患者年龄、血液透析龄及每日残余尿量与非糖尿病组无差别,但营养不良发生率和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后者,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明显低于后者。结论:糖尿病、炎症是影响维持性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金华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 ≥ 6个月的344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79例(52.0%),女性165例(48.0%),平均年龄(56.7±16.3)岁。根据透析病程中是否有肺部感染,将其分为肺部感染组52例(15.1%)和非肺部感染组292例(84.9%)。观察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首次透析前肾功能指标、钙磷代谢指标、贫血指标、基础肾病构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 60岁(OR=1.833,95% CI:1.216~2.521,P=0.023)、糖尿病(OR=1.542,95% CI:1.178~2.934,P=0.035)、心功能分级(OR=3.325,95% CI:2.154~5.243,P<0.001)和血红蛋白<70 g/L(OR=2.119,95% CI:1.745~3.634,P=0.014)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肺部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年龄 ≥ 60岁、糖尿病、心功能分级和血红蛋白<70 g/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需对其进行早期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研究本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近3年中的临床情况和检查、实验室结果,分析其对病死率的影响,尤其是心脏瓣膜钙化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至少6个月的患者443例。对死亡和存活患者的首次记录数据和临床发现进行了比较。结果 298例患者存活,145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较高,60%患者有冠心病,53.8%患者有心脏瓣膜钙化。死亡患者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较低。碱性磷酸酶、白蛋白,尿素清除指数(Kt/V)在死亡患者中水平更低,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透析前血钾水平在死亡患者中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和多个心脏瓣膜钙化(两个及以上心脏瓣膜钙化)是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钾水平、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和较高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对生存率有利。结论 年龄、冠状动脉疾病、多个心脏瓣膜钙化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半永久置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因子水平及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置入半永久中心静脉导管方法不同将血透患者分为撕脱鞘组和导丝组。以门诊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组。记录导丝组及撕脱鞘组患者尿素下降率(URR)及尿素清除指数(Kt/V)、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URR及Kt/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组比较,进行血透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血清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偏高(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6月后,与撕脱鞘组比较,导丝组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偏低,血清铁蛋白水平下降,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水平下降趋势减低(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处于微炎症及肾性贫血状态,且撕脱鞘组微炎症及肾性贫血状态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岳文静  王璐 《重庆医学》2016,(36):5118-512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运用螺内酯对患者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螺内酯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对比两组患者心血管功能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率(HR)、B型脑钠肽(BNP)明显下降,心输出量(CO)、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及心脏指数(CI)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心肌耗氧指数(H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SP)、平均收缩压(MDP)、平均舒张压(MAP)及内皮素‐1(ET‐1)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有助于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功能,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的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分别应用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11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中,不明确性维度得分为(46.80±15.12)分,复杂性维度得分为(25.82±5.44)分,不一致性维度得分为(19.10±6.55)分,不可预测性维度得分为(14.84±4.87)分,疾病不确定感总分为(106.20±19.19)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7.56±10.39)分,其中客观支持得分为(11.06±5.33)分,主观支持得分为(18.90±7.72)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7.56±1.85)分;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455,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确定感大多处于中等水平,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调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有效社会支持,帮助患者降低疾病不确定感。  相似文献   

19.
曹敏  李琴  冯莉  马欣  亢丽  杨茜 《中华全科医学》2023,21(3):429-43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健康素养与衰弱间的多重中介作用,以期为衰弱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四川省3所医院的38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Tilburg量表进行调查。使用Amos 23.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图,并检验链式中介模型。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素养、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衰弱得分分别为(94.23±11.49)分、(34.89±7.87)分、(63.20±14.26)分和3.00(2.00,7.00)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在健康素养与衰弱间的特定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均成立,社会支持的特定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19%,心理弹性的特定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09%,链式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86%。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在健康素养与衰弱间的多重中介效应成立。医护人员应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提高健康素养水平,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开发心理弹性,进而改...  相似文献   

20.
唐晓虹 《吉林医学》2013,34(22):4448-4449
目的:探讨维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对心脏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微炎性反应标志物,分为hs-CRP正常组与hs-CRP升高组,心脏彩超测定心脏左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前后径(L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记录心脏瓣膜钙化、返流程度情况。结果:hs-CRP升高组心脏结构指标LAD、LVD、IVST均高于hs-CRP正常组(P<0.05),LVEF低于hs-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升高组心脏瓣膜钙化及返流程度均高于hs-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持续升高可导致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收缩功能障碍、瓣膜钙化与返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